徐芳
【摘要】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道德情感的教育成了英語教學之中關注的重點。英語課程,作為我國新世紀最熱門的課程之一,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促進現代化意識和素質的提升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將從道德情感教育的地位、道德情感的內涵和道德情感的培養途徑三個方面全面闡述如何真正寓道德情感于高中英語教學之中。
【關鍵詞】道德情感 英語教學 內涵 途徑
一、引語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便確定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德育教育和知識才能教育兩大方面,尤其以德育為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經說過:“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二十一世紀,社會在“以人為目的”的層面上確認人是社會現代化的主體,社會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社會實踐和成果的展現,人的需要、利益、價值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現代化的目標,培養人的現代化意識和素質,造就社會現代化的主體,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英語課程,作為我國新世紀最熱門的課程之一,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促進現代化意識和素質的提升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道德情感教育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地位
《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師應該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交際和閱讀能力,又要注意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外語教學之中。”教師們只有認真遵循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才能不背棄英語教學的原則,培養出既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又具備優秀的英語語言技能的人才。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要求將研制與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意見》發布以后,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討論迅速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具體細化為道德情感、文化素養、思維品質、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等五個大方面。這幾項內容相輔相承,互為補充。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小學的各個學科都對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英語學科也不例外。
三、道德情感教育的內容及與教材的結合點
縱觀這些年的中學英語教材,教師們不難發現課文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時代感、思想性、知識性和真實性。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德育的具體范疇后,我們才能充分利用教學內容,尋找到合適的契機,在英語教學中溶入道德教育。在仔細研究了人民教育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一至選修八這八本書之后,筆者充分挖掘教材,下面,就道德的具體內容和所教教材的結合點列舉一些例子:
1.民族精神教育。具體說來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和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教育;創新精神的教育。在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中,主題為“Poems”的第二單元Reading 1中,最后一首詩歌便是著名詩人王建的《望夫石》的英文版,作者還在文章中提到很多說英語的人喜歡其他類型的亞洲詩,尤其是中國的唐詩,許多唐詩已經被翻譯成英文了。教師可以通過強調唐詩的這一影響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我們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再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中,第三單元的主題為“Life in the future”,內容涉及人類對今后生活環境的想象、猜測、思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內容讓學生盡情想象未來的交通、住房、城鎮環境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創新的火花星星點點盛開在想像之中。
2.理想信念教育。具體說來就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育;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教育;立足崗位、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教育。理想,在我國古代也被稱為“志”。古人是很重視理想的,即使到了貧無立錐之地,也要恪守“人窮志不窮”的信念,堅持他們的理想。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中,第一單元主題為“Great scientists”,主要話題是科學家如何以探索、磚研、無畏的科研精神驗證未知的科學原理。又如必修四的第一單元主題為“Women of achievement”,在本單元的Warming UP中,主要簡述了宋慶齡、Jane Goodall等六位中外杰出女性的事跡以及對人類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再如必修一的第五單元的Warming UP中,對孫中山、Neil Armstrong等六位中外偉人進行了生平簡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為人的事跡,引導學生分析他們所具備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從而使學生以他們為榜樣樹立遠大志向。
3.道德品質教育。具體說來就是集體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教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往禮儀的教育與訓練;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教育。由于這一部分內容涵蓋范圍較廣,故下面用表格列舉之。
4.心理健康教育。具體說來就是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教育;心理咨詢、輔導和援助。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中,第一單元的主題為“Friendship”,課本Warming Up部分就向學生傳達了正確的交友觀,并告知學生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朋友間的問題。此外,在Listening部分也涉及了青少年如何正確結交同性和異性朋友的問題。
以上便是我在高中英語這些教材中尋找到的一些與德育的結合點。只要我們每個教師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并將它寓于教學之中,就能夠把“教書”與“育人”的任務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英語教學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endprint
四、道德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途徑
所謂“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教師無小節,事事為楷模”。作為一名英語科任老師,雖不能像班主任那樣安排組織學生的一些班級日常事務,但仍可以通過自己平時上課時的一言一行和根據課程內容開展的一些活動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我平時所利用的途徑:
1.教師可在每周的課堂前兩分鐘(預備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用英語教學生一句習語或名人名言,用古訓或者名人感召學生,讓他們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或樹立崇高理想。這樣堅持下來,學生一學期(通常為20周左右)就能學到20句習語或名人名言,即提高了自身修養又無形之中記住了一些英語句子,并可將這些句子適時應用于英語作文中。
2.周一課堂上,部分學生經過周末休息心還未完全收回,而另一部分學生對新一周的知識充滿著好奇。教師這時并不用著急直接講課文內容,而是可以利用此契機給學生用英語講一個和德育有關的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時事新聞,然后讓學生簡單發表幾句感想、寫聽后感或者做語法填空。對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每周輪流講故事。這樣一來,在培養學生聽、說、寫能力的同時,讓學生也得到了道德教育。
3.利用課本內容,適當開展一些小組活動。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4 第四單元的“Communication: No Problem”這一閱讀文時,我將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查閱課文中所提到的英國、加拿大、日本、法國、中東國家、南美國家的日常交往身勢語,然后編成六個英語小品展示出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自主掌握了不同國家的交往禮儀和一些新的英語知識。
4.在一些涉及德育內容的單元知識授課結束后,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如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八第二單元主題為“Cloning”,涉及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的歷史和是否能夠克隆已經絕種的動物所引起的爭議等話題。通過辯論,讓學生充分討論有關克隆的問題,看學生對克隆有多少了解,對這個話題學生想知道什么并有什么啟示。這樣可以極大的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激活學生的思維。
5.在學生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多媒體平臺偶爾放幾部有教育意義的英文影片。在美國的電影電視劇中,不乏宣揚個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責任。例如《絕望的主婦》描寫了鄰里的和睦相處;《越獄》中涉及總統的話題;《后天》則是關于人類保護環境等。教師可在學生觀看影片之后給予適當指引,讓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英文寫下他們的所感所想。
只要教師真正認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結合英語課程特點,充分發掘德育因素,能拓展的德育途徑一定不計其數。
五、結語
所謂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指某個學科的課程內容除了使學生學習某些學科知識和發展學科技能之外,還要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態度、思想品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發展。英語,作為中學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理所應當地肩負起育人的責任。
教育除了教育能給予學生的除了知識上的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事、對待生活的樂觀健康的心態引導。“少年強則國強”,作為一名中學英語老師,我們應當在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的前提下,讓“德育情感之花”綻放于中學英語教學之中,努力為祖國培養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炳生,陳善卿.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新探[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習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學飛,袁風麗.立足核心素養而教,開啟學生發展之旅[J].中小學教育,2017,(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