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黨動手、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的脫貧攻堅戰熱潮中,協會深知,實干才能精準脫貧,實干才能助國興邦。在協會十年如一日的社會扶貧實踐中,蘊藏著太多生動而偉大的創造:
圍繞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需求,打造特色產業開發項目。協會把美國的籽粒莧種到了山西五臺山下;讓蓖麻在陜西榆林生根發芽;讓四川旺蒼縣茶園青青筑富路……這些項目經過幾年的培育發展,已然成為產業扶貧的亮點。
圍繞貧困地區教育扶貧需求,打造“百所高校教育扶貧工程”,成立了高校教育扶貧委員會,聯絡106所重點高校,助力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實施“北方七千萬捐資助學計劃”,依托社會力量和民辦教育資源,對貧困勞動力進行技術、技能培訓,實現精準脫貧目標。
圍繞國際扶貧交流與合作,打造貧困村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協會與新加坡連氏援助組織進行合作,在各地國家和省重點貧困村,集中解決了19萬群眾吃水難問題。
圍繞扶貧資金需求難題,搭建金融合作平臺。協會主動作為,積極與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打通金融合作通道,支持扶貧龍頭企業,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為金融扶貧注入新活力。
圍繞扶貧先扶智,建設文化扶貧工程。協會在文化中汲取扶貧力量,他們先后組織開展了文化技術人才培訓、文化產業創意、文化扶貧交流與合作等系列活動,讓文化為扶貧大業貢獻出獨特的力量。
圍繞突發自然災害,全力組織賑災救援。十年中,無論是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還是南方大雪災發生后,都能看到協會領導積極奔走的身影。他們總是在第一時間,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全力支援抗震救災,共向災區捐贈1.6億元資金和3000多件應急物品。
……
作為一個國家級扶貧社會組織,協會把愛國愛民的責任扛在肩頭,這責任中蘊藏著濃情大愛,展示出家國情懷。老會長們融家國情懷于真抓實干,這又是怎樣一種感天動地的桑榆晚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