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教育工作,是一個民族的奠基工程。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作為扶貧開發的一支重要力量,十年來,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用“造血”代替“輸血”,多渠道開展教育扶貧,為貧困學子改變命運、為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竭誠竭智、四處奔走、成效顯著。
七千萬點亮貧困學子就業夢
2007年4月14日,由協會和北方汽車教育集團共同組織籌辦的“北方七千萬捐資助學計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及啟動儀式。該計劃共投入7000萬元,其中6000萬元用于捐資助學扶貧計劃,用以救助貧困地區初中學歷以上青年學習汽車修理技術。
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協會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協會領導可謂嘔心瀝血。與北方汽車專修學校派出12個組共500名志愿者走訪了全國10個省份、583個鄉鎮、869個村莊的1201戶貧困家庭,深入當地考察實際情況,為貧困學子送上入學通知書的同時也送上了自己的愛心——上學的路費。此期間做的大量社會調查,對各地人口構成、貧困狀況、經濟來源等進行的分類統計,為協會的教育扶貧積累了大量一手材料。
隨著貧困生的順利入校,學費解決了,生活費卻又成了問題。為了讓每個貧困學員在免除學費的基礎上看得起病、吃得上飯,學校設立了“貧困學生醫療生活基金”。學校有170名藏族貧困學生,很多人是第一次出家門。學校不僅將孩子們的食宿、醫療費用全免,還與一些企業合作,多方為貧困生提供歷練機會,以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環境的改變,投入到全新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去。
在北方汽車教育集團,集團將最前沿的汽車知識毫無保留地授予那些貧困的有志青年,不但授人一技之長,而且保證他們畢業之后的安排就業,實現了“培訓一人,安置一人,穩定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當無數的青年、無數的家庭、無數的鄉村擺脫了貧困、獲得新生之時,協會的殷殷期望便得到了實現。
如今,4000多名來自山西、貴州、四川、廣西和西藏等共計14個省(自治區)的有志青年,通過協會和北方汽車教育集團的免費培訓擺脫了貧困。該工程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和贊揚。
北方七千萬捐資助學計劃,也成為協會與北方汽車教育集團全面開展教育扶貧行動的開端,更是教育扶貧創新中“授之以漁”的扶貧典范。
攜手民辦院校做貢獻
中國民辦教育機構發展迅速,在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利用這支力量參與消除與緩解貧困的行動,符合中央領導要求和協會開展社會扶貧的指導思想。
2005年12月16日,協會聯手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在京務工農民工代表免費捐贈《農民務工讀本》。50個社團組織、民營企業及有關領導有效交流了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經驗,并探討協會在這項工作中與社會各機構的合作途徑。此外,舉辦了三期專題培訓班,培訓扶貧系統干部300余名,借此推動了扶貧培訓工作,提高教學和管理水平,使扶貧干部培訓和農民技能培訓取得較好的成效。
2006年4月10日,協會首個勞務培訓基地在陜西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揭牌運行,標志著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得到了扎實推進。隨后,陸續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勞務培訓基地和勞務派遣中心,搭建平臺使招生、培訓、維權形成一體化運作機制健康有序地發展。
2006年9月28日上午,“中國民辦院校教育扶貧工程”啟動儀式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舉行。該工程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等單位發起,在全國100多所民辦院校中,為貧困學生提供2萬個學費全免和半免名額,范圍包括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及職業培訓,涉及免費金額達4億元人民幣。
這一切,離不開協會的“默默耕耘”。2006年年底,時任協會會長的胡富國帶隊到河南、河北、山西3省的7市、縣,分別深入貧困鄉村和一些民辦院校進行考察和調研。此次深入調研,讓協會又有了更多的“付出”:在捐贈院校減免學費的基礎上,進一步動員捐贈院校減免住宿費用和進行伙食補貼,降低貧困學生學習期間的開支,為其家庭進一步減負;動員捐助院校采取借記的運作模式,減緩學生就學的資金壓力;協調建立捐贈院校與貧困地區的綠色通道,使捐贈院校能方便地聯系到受助貧困生,也使受助貧困生能及時找到想去的捐贈院校;進一步加大對工程的宣傳力度,以多種方式、全方位地宣傳推廣,使之為社會各界,尤其是貧困家庭知曉。
動員百所高校樹品牌
實施百所高校扶貧工程,是中國扶貧開發協會10年來的又一品牌工程。動員更多的高校資源,助力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4年7月21日,協會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聯合啟動了教育扶貧合作項目——“貿大高遠在線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扶貧培訓計劃”。首次對來自陜西榆林和云南勐臘貧困地區的51名初中英語教師進行了一個月的集中培訓,并通過貿大高遠在線系統為他們免費提供了為期一年的遠程繼續教育在線培訓。這樣的培訓,已成功舉辦了三期,共培訓來自陜西和云南貧困地區初中英語教師150多名。
這次合作,是協會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把高等教育資源分享到貧困地區的一次實踐活動,更是協會與重點高校合作開展教育扶貧的一種創新之舉。這讓協會把目光放得更為長遠:高校作為扶貧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崛起,帶動和引領更多高校參與扶貧工作大有可為。為此,協會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共同醞釀,在協會建立高校參與教育扶貧的平臺,讓更多高校參與到教育扶貧中來。
2016年1月7日,經過專題匯報,教育部同意并支持在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成立高校教育扶貧委員會。教育部的肯定與支持,為協會組織動員高校參與脫貧攻堅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和力量。
1月22日,由協會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承辦的“高校參與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隆重舉行,教育扶貧翻開新的一頁。同日,協會向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呈報了《關于召開高校參與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的匯報》,劉延東副總理對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批示:“教育系統要主動在扶貧脫貧中發揮積極作用。”endprint
2016年6月26日,協會高校教育扶貧委員會成立暨第一屆理事會全體會議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06個高校(團體)作為首批理事單位,參加了會議。至此,在教育部和國務院扶貧辦的支持下,由協會和對外經貿大學發起、54所高校倡議、106所高校參與的一項重點工程,正式拉開帷幕。
貼心資助彰大愛
2006年,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以對革命老區的深厚情意,以對貧困大學生的一片愛心,與山西省教育廳、長治市人民政府、左權縣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協議”,資助太行老區考取大學的貧困學子實現大學夢。
受助者均為太行老區范圍內符合特困條件的貧困學生,受助學生在大學4年期間每年可領取5000元資助。根據實地調查、走訪,經逐級嚴格審核,最后對符合資助條件的95人進行張榜公示,全程接受群眾和媒體監督。
在資助方式上,協會與各大院校“默契”地采取了很貼心的辦法:沒有人為地給受助學生戴上“貧困生”的帽子,最大限度地維護他們的自尊;不利用貧困生刻意去做社會宣傳來擴大院校的社會影響;想方設法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崗位;加強對貧困學生的管理教育,積極開展“比學習、比思想、比節儉”的活動,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盡快回報社會;嚴格核準貧困學生的條件,牢牢堅守受助學生的核定標準,使有限的扶貧資源,能用來幫助那些真正的貧困學生。
學生們也用自己的勤奮和質樸,努力以實際行動交出滿意的答卷,感恩社會對他們的殷切希望。曾就讀于中國農業大學煙臺校區的張亞波就是受助學生中的一員,他在致協會的信中寫道:我是一名被你們無私資助的大學生,當我正在為慘淡的家境和巨額的大學費用發愁時,是你們雪中送炭,大愛資助讓我有機會圓了大學夢,我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回報黨和國家,決不辜負你們的期望。就讀于內蒙古農業大學的程思思也在信中寫道:是你們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指明了道路,將來我也會把這份博大的愛繼續傳遞下去……
昔日受助,他日助人。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的“輸血”工程,讓無數貧困地區孩子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通過教育成就了人生,通過就業脫了貧致了富,這也正是協會開展教育扶貧的目標——一切,為了貧困地區孩子們那最燦爛的笑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