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禎
沒有關聯。
前語出自《宋史·禮志》:“今太祖受命開基,太宗繼成大寶,則百世不祧(tiao)之廟矣(如今太祖接受天命開創了宋朝的基業,太宗又繼承了宋朝的皇位,成為了永不遷入祧廟參加合祭的始祖)。”此中的“祧”指古代帝王的遠祖祠廟。古制:創業的始祖享有“獨祭”的權利,永不遷入祧廟“合祭”。“不祧之祖”由文中提煉而出,比喻永遠受尊崇的創業人。如清宋有仁《三唐詩品》:“高適達夫七古,與岑一骨,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此中的“達夫”是高適的字,“骨”指文學作品的筆力和風格,“七古”是七言古體詩的簡稱,“法門”本為佛教用語,指入道的門徑,這里指門徑;全語的意思是:高岑二人為七古的創始人。鄧之誠《東京夢華錄注》自序:“百余年來,《醉翁談錄》、《都城紀勝》、《繁盛錄》、《武林舊事》、《夢粱錄》相繼而作,此錄隨為不祧之祖。”此中的“此錄”指《東京夢華錄》。
“葭莩之親”的“葭莩”是葦桿里的薄膜,全語比喻關系疏遠的親戚。如《漢書·中山靖王傳》:“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群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這句話說的是:群臣和皇上連疏遠的親戚關系都沒有。《漢書·鮑宣傳》:“侍郎駙馬都尉董賢,本無葭莩之親,但以令色、諛言自進。”此中的“葭莩之親”指董賢沒有親戚關系,全靠自己溜須拍馬得以升官。又有“葭莩之情”。用例為《聊齋志異·嬰寧》:“葭莩之情,愛何待言(親戚間的感情,自然有愛護,這就不必說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