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成 何 靜
天津大數據產業鏈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
◎文/王 成 何 靜
本文分析了天津市大數據產業鏈發展現狀和特點,發現天津的大數據產業鏈呈現“前端強、中間弱、后端劣勢”的現象,存在發展不均衡,缺少領軍企業,各環節企業聯系欠緊密,信息共享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推動產業轉型,建設創新集群等對策與建議。
大數據;天津;產業鏈
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已從前期的起步階段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天津市積極推動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發展,加快聚集創新資源,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規模化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初步形成了產業鏈,創新鏈也在不斷完善之中,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優勢、硬件制造優勢,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和企業基礎,但是還存在規模小、缺少集成化的龍頭企業,核心技術缺乏等問題,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
大數據系統從產業鏈角度可分成基礎設施、數據分析和應用三個環節,其中基礎設施包括數據采集、存儲和初步處理的相關設備;分析系統則主要完成數據梳理、分析為實際應用做好準備;大數據應用則涉及多個政府應用及民生應用領域。
具體到天津,依托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泰達外包服務園和國家超算天津中心等,成立了濱海新區云計算產業基地和云計算中心,吸引一批大數據和云計算相關企業落戶。截止到2016年9月底,天津市共有大數據及云計算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910個,總收入120.87億元,擁有有效專利83個,科技人員數10371人,科技支出15.3億元(其中外部支出 3.85億元),殺手锏產品2個,企業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中心1個,企業技術中心5個。其中,共有科技型小企業41個,總收入104.6億元,擁有有效專利39個,科技人員數2654人,科技支出7.26億元(其中外部支出1.45億元),殺手锏產品2個 (58同城、易華錄),企業重點實驗室1個(卓朗),工程中心1個(南大通用數據),企業技術中心1個(易華錄)。
1.優勢產業鏈環節:大數據基礎設施
在天津市所有大數據及云計算科技型企業中基礎設施企業大約315家,總收入96.2億元,擁有有效專利49個,科技人員數5007人,科技支出7.05億元,研發強度為7.32%,殺手锏產品1個,企業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中心2個,企業技術中心4個。
——部分硬件制造環節全國領先。云端服務器、存儲器、路由器位居國內先進水平,初步建成天河一號超千萬億次國家超算中心。自主研發制造的百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曙光 5000”、超千萬億次計算機“曙光星云”成為目前國內運行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形成10萬臺生產能力,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能生產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的國家。存儲容量1000T、帶寬10G的大型存儲系統已形成200套生產能力,南開大學高品質光折變三維信息存儲技術居于國內領先水平。
——數據庫等具有一定優勢。神州通用、南大通用等數據庫軟件企業正在快速發展,有企業140余家,總收入大約13.0億元,擁有有效專利9件,科技人員3411人,研發投入達到2.8億元,研發強度高達21.5%,建設有工程中心1個(南大通用)和企業技術中心2個 (博睿高遠科技有限公司、天津聯怡科技有限公司),將成為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數據安全產業加快發展。國瑞數碼、火星科技、火易科技、安華易、昊優明鏑科技有限公司等信息安全企業初具規模。
——數據中心和IAAS初具規模。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騰訊北方數據中心、惠普數據中心以及卓朗等核心數據處理基地。
2.劣勢產業鏈環節:大數據應用服務
——云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PaaS和SaaS(平臺即服務和軟件及服務),約有210余家企業,總收入5.25億元,擁有有效專利5件,科技人員2199,研發投入2.27億元,尤其PaaS產品占據比重較小。天津市松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網絡電視服務軟件首次將SaaS模式服務引入;天津東軟睿道教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基于互聯網和云計算實現交互式、實踐性、娛樂化的數字教育;天津樂富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創立了基于“云模式”的智能化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天津兆民云計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 “礦山安全云”、“教育云”、“食品安全云”、“中小企業信息化云”等行業解決方案。
——大數據服務應用還不廣泛。目前約有企業190余家,總收入16.5億元,其中擁有有效專利2件,科技人員805人,研發投入0.57億元,其中58同城擁有1件殺手锏產品。
3.薄弱產業鏈環節:大數據管理分析
數據分析與挖掘企業共有200余家企業,總收入大約2.9億元,有有效專利27件,科技人員2760人,研發投入為3.56億元(其中中金動力(天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一家企業1.85億元),規模較小,平均每個企業的收入為110萬元。海量信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智能商業情報分析有一定的影響。
一是高技術、高利潤行業的特點明顯。企業注重研發,行業整體研發投入水平很高。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9月底,天津市大數據及云計算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收入120.87億元,科技支出15.3億元(其中外部支出3.85億元),研發投入占年總收入的12.66%,科技人員人均研發投入14.75萬元。行業的利潤總額為32.9億元,利潤率高達27.21%。
二是產業集中度較高,集群化態勢顯現。產業主要集聚在開發區、濱海高新區和保稅區等園區,高新區聚集了293家相關企業,開發區聚集了大約97家企業,武清區聚集了106家相關企業,產業集中度較高,集約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呈現出較強的產業發展優勢,有效地抑制了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三是部分領域創新引領產業向高端發展。近年來,隨著核心技術創新的深入開展,以中科曙光、南大通用等為首的一批企業形成以核心技術為主導的研發模式。高端服務器、存儲器、數據庫、數據安全等一批中高端產品問世,產品性能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標志著天津市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逐步向高端邁進。
四是產業的外源性特征明顯。大數據和云計算的企業主要是互聯網廠商、傳統IT廠商、傳統數據分析企業、電信運營商等,天津市在這些領域相對薄弱,近幾年主要是聚集吸引國內外企業落戶,天津市本地的企業相對數量較少、規模不大。
五是新創立的企業比較多,說明天津市大數據和云計算的企業以初創期的為主。統計顯示,目前總收入為零的企業達到492家,總收入小于100萬的企業有208家,二者之和達到了700家,總收入介于100萬和500萬之間的企業有126家,總收入介于500萬和5000萬之間的企業有40家。
一是產業鏈處于培育期,發展不夠平衡,產業生態環境尚未形成。天津在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產業規模較小,只在特定細分領域具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產業發展不平衡,硬件制造領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與之相配套的軟件方面相對薄弱。此外,產業鏈還缺少一些輔助環節,配套服務資源整合有待進一步提升,比如咨詢服務商、認證等中介服務機構還不足等。整體上,產業鏈“前端強、中間弱、后端劣勢”,三個方面的收入比重為:80%∶2%∶18%, 發展很不均衡,而全球大數據相關的服務收入占整個市場的40%,其次是38%的硬件和22%的軟件。
二是產業鏈合作和聯系不夠緊密。數據存儲商、數據處理商、數據應用商等上下游產業鏈處于分割和零散狀態,協同合作的商業模式較為缺乏,直接影響著天津大數據產業的快速啟動和發展。目前成立的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本身的組織機構較為松散,缺乏內部制約機制。除此之外,絕大多數企業的規模較小,企業內部資源有限,在研發、生產及市場拓展等方面,與大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的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
三是產業鏈缺少足夠的技術支撐,技術研發實力總體較弱,缺少核心技術。數據庫、服務器和安全領域等少數領域具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但整體研發水平較低,缺少核心技術,且一些領域主要為引進的企業,研發力量不在天津。產業的發展客觀上需要大量的成套解決方案,而由于原有技術鏈不夠健全,其產出的技術往往是一個很狹窄的點,難以直接與企業實現產業化對接,致使產業鏈缺乏靠得住的技術來源。
四是缺少龍頭企業,不能提供一體化的服務。天津市缺少谷歌、甲骨文等具備垂直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多數企業分散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缺少有機聯系,不能夠提供一條龍的數據服務和解決方案,缺少集成化的數據綜合分析處理服務平臺,現有一些平臺服務深度和市場化推廣不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現有企業多為從本地傳統IT企業轉型,缺乏國際知名的企業,特別是缺少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
五是發展環境不利,亟需政府大力扶持。人才不足,會開源大數據技術Hadoop的人才比較難找而且昂貴,具備軟件開發以及行業知識等復合型應用開發人才匱乏;公共技術平臺有待加強,缺少跨部門跨領域的綜合應用,應用水平較低;市場需求還不夠大,需要政府驅動。
六是天津市信息資源獲取不足。天津市一些部門和機構擁有大量數據但以鄰為壑,缺少部門共享,導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復投資,數據分析與利用能力嚴重不足,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價值數據資源,轉化利用率低。
天津市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發展需要實現轉型,積極推進由前端向后端轉型發展,由偏重于硬件為主轉向應用與服務為主。
以超算中心為基礎,打造數據處理服務和應用軟件產業鏈。在現有的石油地震、生物醫藥、動漫渲染、高端裝備、地理信息基礎上,積極拓展互聯網、能源、金融、物流以及科學研究等領域。加強與專業機構合作,開發一系列針對性強、使用度好的應用軟件。
以服務器和存儲制造為基礎,打造大數據硬件制造產業鏈。重點推動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相關技術和超大容量相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強相關企業的進一步聚集,著力發展超百億次、超千億次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云計算服務器、超大容量存儲系統及路由器等高端產品,鞏固壯大服務器、存儲器、路由器“三器”發展優勢。
以數據中心為基礎,打造數據存儲產業鏈。依托有線和無線網絡設施、數據中心和國家超算中心,配合濱海新區國際金融中心、東疆保稅港區交易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多元投資主體在新區適度建設數據中心,重點引進金融后臺處理中心、數據存儲中心等。
以數據庫軟件為基礎,形成數據管理軟件產業鏈。加強國內國外資源引進,重點實施大型通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與套件研發及產業化,培育一批龍頭企業。
以國際巨頭為基礎,形成數據綜合咨詢服務產業鏈。引進微軟、甲骨文、谷歌等國外巨頭,強化資源整合,形成垂直一體化的數據分析綜合提供商產業鏈。
以信息安全為基礎,打造數據安全產業鏈。以現有龍頭企業為基礎,發揮國家防病毒工程中心等平臺作用,引入云計算服務模式,打造數據安全服務大平臺,形成一批完整的數據安全解決方案。
以SaaS為基礎,打造云計算服務產業鏈。以天津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云計算中心等龍頭機構為基礎,打造天津市SaaS服務平臺,推動現有軟件企業積極向SaaS服務轉型。
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建立產業發展服務配套體系。以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公共平臺等為基礎,聚集培育大數據和云計算相關的咨詢、安全、認證等相關產業配套體系,優先引入第三方權威測評認證服務機構,為云計算企業進行網絡信息安全測評、數據中心安全測評、系統等級保護認證、軟件測評、軟件開發成熟度(CMM)測評、終端檢測認證、ISO認證等服務。
結合天津現有產業布局和發展基礎,部署建設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基地,布局濱海新區云計算產業基地、保稅區數字出版基地、高新區軟件與服務外包基地、塘沽海洋高新區、武清開發區和西青開發區6個大數據產業園區,各自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形成科學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爭取成為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①開發區大數據產業園區重點依托濱海新區云計算產業基地,建設大數據管理與存儲產業園區,支持產業基地各類云服務企業為大數據應用提供基礎平臺。借助超算中心“天河一號”強大的品牌優勢及應用平臺,支持基地內企業開展大數據平臺的運維與管理服務。②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園區重點依托高新區軟件園,引導軟件園內相關企業向大數據軟件服務轉型,重點開展用以搭建大數據平臺、實現大數據組織與管理、分析與發現的數據統計、內容/知識管理、數據挖掘、商務智能、人工智能、語義分析、數據可視化等IT基礎設施與軟件的銷售和租賃服務。③保稅區大數據產業園區重點依托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發展大數據應用產業基地。在基地現有政務模塊、企業模塊和數字出版模塊下,開展政府、企業、數字出版領域的大數據應用示范,支持基地企業開展數據出售與租賃服務、分析與預測服務、決策支持服務。搭建數據共享平臺、數據分析平臺,開展支撐數據分析與共享平臺的IT基礎設施等硬件銷售與租賃、系統集成、運營管理服務。④塘沽海洋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園區重點吸引各類數據中心項目落戶,包括存儲中心、災備中心、計算中心等,注重吸引大型企業數據中心、重點行業數據中心和國家部委和市政務數據中心落戶,形成國家級數據存儲與備份中心。⑤武清高新區。高村科技創新園承載大數據中心的功能,以廊坊大學城、武清城區、北京亦莊的資源優勢,依托太平洋電信公司等龍頭企業,聚集北京的大數據企業。⑥西青開發區。依托天津西青科技產業園、西青區學府工業園等,加速引進國內外大數據云計算企業,通過北京世紀互聯集團、銘祥創想等龍頭企業帶動,重點打造云計算企業的聚集區。
[1]陳陽.我國云計算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經濟縱橫,2014(7):43-46.
[2]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及應用實踐 [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2-76.
[3]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云計算白皮書 (2014)[Z].2014.
[4]孫立.工業大數據對智慧云制造的推動與創新[J].科技管理研究,2016(13):156-163.
[5]葉春森,梁昌勇,梁雯.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的價值鏈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1):1-6.
C8
A
1006-1255-(2017)09-0015-05
本文為天津市科技戰略研究計劃項目“基于專利分析的天津市集成電路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 15ZLZLZF00660。
王 成(1973—),河北省地礦局國土資源勘察中心。郵編:050000
何 靜(1980—),天津科技大學。郵編:300222
責任編輯:虞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