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蕾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 211100)
從教育經費角度看中國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
龔 蕾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 211100)
中國古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兩大璀璨文明。歷來,關于兩者異同的研究不勝枚舉,大都從兩者產生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辦學特色以及對后世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研究,但有關教育經費方面的研究甚少。基于此,對兩者之間教育經費的異同進行研究,以期為當今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
書院;大學;教育經費;啟示
教育經費是一個國家的教育得以發展的基礎,為發展教育事業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1]。我國古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作為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濫觴,其產生之初都對當時的文教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當今,隨著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的開放,教育規模的擴大,導致教育經費的緊缺的問題亟待解決。作為歷史上兩大璀璨的文明,結局卻是全然不同。從教育經費的角度比較兩者的異同,以期為當代大學經費的籌措提供有益的啟示。
書院是古代的高等教育機構,是私學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書院產生于唐初,發展興盛與宋代。書院經費與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休戚相關,可以分為官府撥款、社會捐贈,自主經營三種渠道。
書院是雖然是屬于民間高等教育機構,不在官學的范疇之內,一定意義上具有“私學”的屬性,類似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辦高校,但是它仍然受到政府的資助。官府愿意資助的原因是由于在當時官學衰微的背景下,書院的影響日益擴大,產生了一些著名書院如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等。不僅如此,書院也的確培養出了一些優秀的人才,因此官府對書院產生了興趣,資助書院建設。同時,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通過撥款的形式加強對書院的干預,這一點元代最為明顯,直至最終書院完全官學化的出現。
我國古代士紳及各界民間人士自愿、無償地為書院捐贈銀兩、田地和房屋、店鋪等的行為構成了社會捐贈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傳統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思想的影響,貴胄的商賈們也因捐贈受到了民眾的尊敬。
作為書院經費的主要來源,社會捐贈對書院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清代最為推崇,清廷還頒布《捐輸義述章程》,明文規定:“紳民人等有樂善好施,急公報效,與義述例相符者,準予議述。”[2]根據其捐輸的多少獎勵出身或官職,從制度上對書院的捐輸者進行獎勵。有的書院還將捐資與子弟入學結合起來,這些都調動了民間捐輸的積極性。
在書院誕生之初,官府撥款和社會捐贈的金銀和田地為書院日后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但是,官府撥款和社會捐贈都是不穩定的來源,為了謀求自身穩定的發展,書院大都會舉辦一些自主經營的活動,主要以出租田產、房屋、圖書等形式來獲得穩定的收益,應付書院發展所需的經費[3]。
作為西方大學前身的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于城市經濟發展之后提出的新的文化要求。城市支付大學教師的薪酬、教會資助、學生各項費用、政府資助和私人捐贈等,是歐洲中世紀大學教育經費的渠道。
伴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進入鼎盛之期,王權日益鞏固加強,社會穩定,手工業逐漸成為專門的職業,形成一批新興的市民階層,原有的“讀寫算”已經不能滿足新興市民階層的需要,因此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學問成為時尚。
大學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逐漸變得活躍起來。大學對城市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益處。城市因而也愿意出資贊助大學的建設,甚至還會用高昂的聘金留住教授。
國王和政府對大學也進行了資助。西歐各國和西班牙的國王、政府從13世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資助,資助的范圍超出了他們自己創建的學舍[4]。
基督教會對大學經費的支持促進了大學的發展,它對大學的資助上到教皇下到一般教會人員。他們以各種形式資助大學,錢、房產、圖書的捐贈是最直接的形式,在教育理念上給予教師和學生們支持則是一種間接的方式[5]。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學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和我們今天一樣主要用于學習和生活。
不同級別的學院里學生所交的費用也是不一樣的。宴會是中世紀大學最常見的一種交流方式,事情的開始和結束都離不開宴會,所以這也是一個重大的費用。再加上考試本身,也是需要花費很多費用的[6]。
作為早期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淵源,書院最終被學堂取代,而歐洲中世紀大學卻得以發展至今,值得我們深思。
書院起初是在官學衰微的背景之下誕生的,由私人所創辦完成的,在它還有自己文化價值的時候大多數是靠私人捐贈發展的,后來政府直接控制撥款,出現官學化趨勢逐漸淪為國家統治的工具了。
反觀歐洲中世紀大學一開始是由教會控制的,到后來逐漸自主權變多才慢慢地發展起來,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直至1810年洪堡[7]提出教育與科研相結合之后,大多數國外大學都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因此,他們科研經費的收入是大學一項重要的經費來源。而我國大學主要承擔教學的功能,科研則是由各類科研院所承擔,這不可避免地減少了一個大學經費渠道。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社會捐贈是常態,比如最著名的卡內基基金會、福特基金會[8]等。國外經濟發展水平快,上層階級的人也樂善好施,政府也制定了相關的捐贈者納稅優惠政策。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起來,也有富人,但是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影響,部分富人不敢露富,也不敢大量捐贈。
教育經費是保障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必要前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十分緊張,這不僅直接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質量,而且還將進一步拉大與西方院校的差距。
我們可以探索多元的籌措渠道,通過政府撥款為主,以及企業資助、學費及各項學雜費、社會資助以及學校自籌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經費來源,增加教育投入。
MIT的“產學研相結合”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大學研究應該多與企業掛鉤,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企業,拓寬產學研之路。重視資源優化的作用,提高辦學效益,充分有效地利用吸收周邊的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
[1]徐瑾輝.我國教育經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30).
[2]趙連穩.北京清代書院經費支出考察[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6).
[3]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5.
[4]夏之蓮.外國教育發展史料選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91.
[5]劉河燕.民族調適張力與宗教救世壓力下的歷史選擇[J].貴族民族研究,2011,(2).
[6]徐善偉.中世紀歐洲大學生學習及生活費用的考察[J].世界歷史,2012,(1).
[7]張德高.科研教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提供強力支撐[J].中國高等教育,2013,(17).
[8]李玉香.美國民間環保力量研究——福特基金會與環保[D].上海:上海大學,2010.
G648
A
1673-291X(2017)34-0194-02
[責任編輯 陳 鶴]
2017-04-10
龔蕾(1994-),女,江蘇揚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