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洪浩
區域經濟
長江港口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
嚴洪浩
隨著長江沿線及腹地城市的經濟發展,近年來長江沿線港口群迅速發展。目前以上海為國際航運中心,南京港、重慶港口、武漢港區域性航運中心,加上其他眾多港口構成了長江沿線強大的港口群。目前長江沿線港口群總體功能逐步完善,機械化程度、綜合作業能力明顯提升,不僅能承接傳統的散雜件貨物集疏運業務,還能夠提供包裝、簡單加工、配送、集裝箱裝運、管道運輸等功能。港口作為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因此,研究長江港口有關問題具有更大意義。
長江港口;物流發展
(一)長江港口服務能力日益增強,截至2015年,長江沿線港口貨物吞吐量為21.3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1413萬TEU,近年來增速穩定,長江港口目前以大宗散貨集疏運服務為主,集裝箱運輸體系及鐵礦石江海轉運、煤炭專業化運輸、汽車滾裝運輸和石油及液體化工品江海運輸系統逐步完善。
(二) 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一期工程順利完成,二期工程進展順利。長江航道通航條件較以往大幅改善,為部分大噸位海輪進江提供了硬件條件,江海運輸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為長江港口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 長江航道內船舶標準化、大型化、專業化趨勢明顯,已淘汰部分低標準、小噸位的船舶,2015年長江干線貨物平均噸位達到1380噸,間接為港口安排持續性作業、提高貨物周轉效率提供了便利。
(一)航道要素
長江干線航道容易受到季節性影響,水情變化、航道條件仍然影響到船舶的通過能力。三峽通閘能力不足,大噸位海輪難以進江對港口的發展存在明顯瓶頸。
(二)岸線管理能力不足
很多長江港口存在功能同質化的問題,容易形成相互壓價、無序競爭的問題,難以形成合力。貨物碼頭、小碼頭扎堆,甚至存在無證經營、違法建設的問題,加劇了同行之間的競爭。
(三)基礎設施不完善
目前長江港口大型化、專業化水平不高,跟海港差距明顯,標準化程度也較低。港口裝卸設備參差不齊,集疏運配套設施落后,物流技術水平相對低下,對人力的依賴程度較高。多數港口與城市物流園區距離較遠,尚未形成較好的連動效應,對長江港口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約束。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
長江港口信息化水平較低,很多實務操作仍然依賴大量紙質單據。數據傳輸通道建設滯后,各物流作業環節缺乏高效對接,數據和信息共享比較困難。
(五)港口物流人才相對匱乏
目前港口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業務水平及對于現代物流的認識不能與現代化物流相適應。大量人力專注于日常操作,物流高階管理、復合型管理和信息資源管理人員匱乏。多數港口企業處于利潤理念階段、物流統籌策劃和精細化組織管理的能力存在不足。
(一)區位優勢
長江黃金水道貫穿我國東、中、西部,并且連接眾多南北方向水道,對內能夠輻射十省兩市,對外連通國際主要航線。長江干線港口腹地廣泛,經濟相對發達,已形成了重工業、輕工業、新型產業、科技產業的產業組織和分工體系,成為了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長江干線港口物流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對于腹地經濟發展、貨物流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綜合運輸系統建設為港口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支撐
沿江高速公路、鐵路等綜合運輸體系的構建為港口延伸服務提供了便利,水、鐵、公路多式聯運將在港口形成戰略支點,能夠為沿線企業優化物流布局,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成本提供便利,也為長江沿線港口提供了更多貨源和發展基礎。
(三)政策支持
長江經濟帶建設依托黃金水道,長江航運、港口物流發展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說明國家戰略的實施與長江航運發展密切相關,長江航運將隨著國家政策的實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2013年習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長江經濟帶作為橫貫我國東中西部的經濟走廊,西部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部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沿江地區與歐洲、東南亞等國開展次區域經濟合作,進行產品貿易、信息流通和人員交往的重要通道。如新近開通的南京港至中亞、歐洲的專線業務,南京港從中明顯受益。
交通運輸部與沿江省市政府對發展現代物流的認識越來越高,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推進長江水運物流的發展。其中包括2009年6月,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交通運輸部與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關于合力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要推進物流發展;2013年交通運輸部發布《加快推進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通過加快內河航道建設步伐、發揮內河港口樞紐作用、推動內河運輸服務升級、加強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提升行業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五個方面重點工作。各地政府紛紛提出“以港強市、港興城興、港城互動”的政策,發展臨港產業等。
(一)解決港口同質化過高,無序經營的問題,合理利用寶貴的岸線資源
要按照《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網規劃》提出的總體要求和部署,盡快啟動長江港口綜合樞紐布局規劃,并提高規劃的指導性,加大規劃的執行力度,在政策執行方面,堅持各港口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優勢互補,避免同質化和無序經營。一些地方盲目上項目,建成后閑置多年,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貨主碼頭岸線利用率大大低于公用碼頭,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岸線資源。行業和地方政府需指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指出發展目標,明確發展方向,做好風險預警。對于規劃新建的港口加快對接港口后方產業園和集疏運通道的建設,以確保建好的港口能夠正常運轉。
(二)整合資源,提高港口市場集中度
目前,長江沿線港口企業超過2000家,隨著貨主碼頭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港口數量有增加的趨勢。但排名前四的港口企業吞吐量較小,赫芬達爾指數HHI指數低,說明市場集中度低,處于無序競爭狀態。港口企業數量多,體量、服務能力、成本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容易形成惡性競爭,不利于形成虹吸效應,影響了港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全力響應國際供給側改革的號召,以資本為紐帶,以資源整合為方向,打破地域界限,推動并加速該行業的整合、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將有限的港口資源做大做強,提高市場集中度。這項工作需要靠政府推動,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作。如江西省正在推進九江港和南昌港一體化建設,這樣的工作十分有意義,必將對于港口行業的資源整合和可持續發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加快航運中心建設,推動區域港口一體化發展
重慶上游航運中心,武漢中游航運中心,南京區域性物流航運中心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沿江現代港口發展的主要骨架和沿江綜合交通建設的主樞紐。要加快推進航運中心建設,以航運中心為龍頭,帶動區域港口一體化發展。在建設過程中,要推進港口資源整合,加強港口功能分工和運營聯合,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鼓勵大型、優質港口企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技術升級,資產重組等,不斷做大做強港口企業,改變市場集中度過低的現狀。
(四)創新驅動港口轉型發展
長江沿線港口的發展基礎不一樣,資產實力、泊位、倉儲等硬實力和管理、工藝等現代化程度有一定差異。轉型發展要根據自身條件逐步推進。
首先要改變理念,提供增值服務。比如,完善港口的集疏運功能,為客戶提供裝卸、倉儲、簡單加工、運輸一條龍服務。與代理、物流公司積極活動,為客戶提供進港貨物后續物流配送服務提供方案,為客戶降低成本。利用好港口的商業功能,港口是各種貨物中轉的集散地,港口管理人員、商務人員應該加強對所操作貨物市場,行業的學習,積極培育市場,優化貨種結構,開展市場調研,及時為客戶貨主和商品的供需商提供需求和價格信息,以提供客戶對港口的粘性,注重差異化經營,避免因傳統大宗物資貨源量的下降而帶來的市場風險。
其次要重視信息技術對港口管理的重要作業。建立信息收集和開發機制,整合、利用信息資源,是港口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僅要使得貨物信息、作業進度、成本情況等能夠在港口內部各部門共享,而且要盡快建立和貨物、代理、一關三檢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平臺。發揮各種信息的價值,為我所用,不僅能夠提高操作和溝通的效率,降低成本,還能夠為港口企業的決策提供極大的便利。
再次要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利用,未來幾十年將是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階段,人工智能在簡單處理的能力已取得很大突破。利用人工智能將極大地提高港口作業的智能化、機械化操作能力,降低對于勞動力資源的依賴。
(五)完善鐵水聯運,努力發展多式聯運
目前,擁有鐵路專用線的港口占比太小,大多數港口無法實現鐵水轉運,多式聯運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使得部分線路綜合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水平較低,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難以吸引很多內陸省份的物資進港,對港口的發展形成很大的制約,對社會資源來說也將是一種浪費。
港口物流企業發展多式聯運,實現要加快港口集疏運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包括鐵水聯運換裝機械、作業庫長、信息體統、專用線建設等,提高鐵水聯運能力。要制定多式聯運標準規范,統一聯運單據,推廣多式聯運經營人制度。要搭建多式聯運的統一的信息平臺,在完善長江港口信息交流平臺的基礎上,結合鐵路、公路、海運、船運等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建立全面、準確、及時、透明的信息查詢平臺,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六)淘汰落后產能,注重降本增效
加快生產結構轉型,打造現代物流港口,淘汰污染嚴重,生產效率低下的裝卸設備,采用現代化裝卸系統、信息化系統,優化作業工藝,減少運營成本,降低生產能耗,走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
(七)推動跨區域聯動聯盟發展和區域內港口融合發展
近年來,長江上中下游港口和企業進行對接,開展業務合作,跨區域的航線開辟不斷深化,港航發展的外部活力不斷增強。如宜賓港、瀘州港和南京區域港口群進行戰略合作,開通了水富-宜賓-上海,宜賓—南京—日韓等集裝箱班輪航線,這種聯動機制連接起了長江沿線港口,開創了合作共贏的局面,加大港城、港產、港港融合。
區域內的港口也應該加強合作,如江蘇地區港口眾多,但港口之間相對缺乏交流,要通過戰略聯盟、市場驅動不斷加強區域內港口的互動交流,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加強合作,共謀發展。
嚴洪浩,男,東南大學MBA在讀研究生,現供職于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F50
A
1008-4428(2017)03-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