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偉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
農民經濟分配權的法理依據及應用研究
韋偉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
農民是我國人口密度集中的主體部分,農民的經濟問題是我國重點關注的對象。農民經濟分配權制度的合理性,關乎到農民的生存問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分配制度的改革雖然經歷了四次,但在農民經濟分配權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通過分析農民經濟分配權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法理依據,探討農民經濟分配權法律理論在農民經濟分配方面的具體應用,為提高農民經濟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農民經濟分配權;法理依據;應用
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穩定,離不開合理的經濟分配權制度。分配制度的公正關乎到社會生產與消費的穩定,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農民作為社會的主體部分,其經濟分配權制度的公正合理性與農民的生活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世界經濟現狀帶來的變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經是迫在眉睫。
農民經濟分配權并沒有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出來,農民經濟分配權一般是通過其他的法律條文做出規范的。其中涉及到的法律條文有很多,與農民經濟收入的來源有著相關聯系。農民經濟收入的來源有種植業、加工業、畜牧業、服務業、農村企業、合作社等,包括個體經濟、企業經濟、集體經濟。其中涉及的法律條文有《憲法》、《勞動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這些法律條文中都有關于農民經濟分配的相關制度。
(一)農民經濟分配權存在政治意義
從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分配權方面的四次改革可以看出,我國農民經濟分配權與我國發展的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分配權方面,相關法律條文并不是以分配權為中心,而是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下面簡單介紹四次分配權改革。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社會經濟十分落后,依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集體勞作才能快速發展經濟[1]。因此,1949—1978年之間的分配制度是平均分配,即將社會勞動成果按人均分配,使每個人都能夠保障生活所需。改革開放之后,為解放勞動生產力,在1978—1987年之間采用的是按勞分配制度,即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經濟報酬。1987年至十五大期間,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貢獻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為輔的分配制度。這種分配制度將國家、集體、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能夠有更多的途徑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和改善生活。雖然這種分配制度為農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對農民經濟分配權的保護制度卻沒詳細的劃分,使公民的義務與權利存在一定的差距[2]。
黨的十六大之后的分配制度包括要素貢獻分配制度、農村集體經濟分配制度,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權益分配、住宅地使用權等做出了相關的法律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經濟分配權利和使用權利。這些分配制度的目標是發展農民經濟,將農村資源轉化為經濟來源,使農民能夠快速走上小康生活,實現我國大部分人口進入小康生活的目標。
根據我國四次分配制度改革可以看出,農民雖然是公民的一部分,但農民在政治方面的地位比較地下,而且是長期處在政治層面的最底層。分配制度雖然對農民經濟分配權利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但對農民經濟的考慮程度不足,仍然帶有濃烈的政治意義。
(二)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方面的問題
法律方面雖然在合法財產權上加入了農民的集體收益分配權,但集體收益分配權在法律上面的規定還沒有具體化。這種現狀導致農民的集體收益分配權沒有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法律依據,不利于農民經濟的和諧發展。由于農民在集體收益分配權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一些鄉村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經濟上的財產糾紛。比如,企業通過一定的勞作獲得了相應的利益,企業需要對這些利益進行分配,使每一個參與企業運營的農民獲得勞動報酬。然而,一些企業在分配利益方面并沒有按照農民的勞動成果進行進行分配,只是將一小部分利益作為酬勞發放給農民,這種現象在農民為主體的員工隊伍中時有發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法律方面對農民的集體收益分配權并沒有做出詳細的法律條文規范,或者在規范中存在漏洞,使一些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經濟分配上有漏洞可鉆。
(三)勞動分配權方面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率不斷上升,這是因為農民中有很多青壯涌入了城市。一些農民為了生活所需,放棄了鄉下的農田種植,開始進入城市從事服務業和加工業,以自己的勞力換取經濟收入。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一般都比較危險和勞累,如建筑施工、城市清潔、裝修、搬運、建筑維修等。這些工作雖然危險和勞累,但卻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很多農民工都愿意從事這類職業。
雖然《勞動法》對公民的分配權利做出了相關規定,但由于農民工是在城市的底層,一些企業對農民工的分配權利卻沒有引起重視。企業在進行農民工進行酬勞結算方面,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企業發放的工資與民工應得的報酬存在一定的差距,因為企業在農民工酬勞運算方面以一些理由為借口,對其酬勞做了一些減法。雖然減去的數額不多,也就幾百或者一兩千左右,但人數一多,那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若是農民工在工作中出現事故,一些企業可能會直接解除與農民工之間的勞動合同,象征性地給農民工一點勞動費用。而農民工也會因為企業經濟分配的不合理與企業之間產生糾紛,嚴重的甚至會鬧到法院。但農民工的地位地下,無法與企業這種深扎在城市中的大樹相比,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四)土地承包使用權方面的問題
土地承包使用權指的是農民對土地資源有承包和使用的權利,包括山林、魚塘、田地等土地資源。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民能夠利用的土地資源有很多。農民可以通過這些土地資源獲取相應的經濟收入,豐富自己的生活。然而相關法律條文對農民土地承包使用權并沒有詳細的規定,致使農民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處于弱勢,無法通過土地資源獲得相應的報酬[3]。
一些從事農業、畜牧業、果林業等與土地資源利用有關的企業,向農村租賃農田、山林、魚塘等土地資源,作為項目開發的基地。像一些大棚蔬菜、家禽養殖、山林畜牧、果園種植、水產品養殖等項目,都是在農村建立基地,進行專門的培養,為蔬菜市場、海鮮市場、水果市場等提供大量優質的食物來源。這部分人群占用了農村一定比例的土地資源,尤其是農田方面,因為農田的土地比較肥沃,適合種植。而且因為是在農村,也可以花費少量的資金便可以獲得大量的土地資源,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企業在進行田地租賃金額方面,一般是以農民年產量所獲得的利潤為基準。這種經濟分配其實對農民來說是不公平的。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一些農民只能依靠現有的土地資源維持基本的生活,比較清貧。企業以廉價的金額換取大量的農村土地資源,農民沒了地方耕種,就沒有了食物來源,需要用金錢從外面買生活資源。這對農民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使一些發展比較落后的地方的農民生活得更加艱辛。另外,一些鄉鎮機構為了帶動鄉鎮的經濟發展,常常會與一些企業進行合作,將土地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為了確保鄉鎮企業的發展,一些地方部門并未考慮農民的利益,直接將鄉鎮的土地資源借給企業運用,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正因為沒有考慮到農民的利益,因此在分配利益時也就不考慮農民應得的經濟利益。
這些情況的發生,是因為土地承包使用權方面并沒有對農民的經濟分配權進行明確的規定,使一些人或者群體在進行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并沒有考慮農民的利益[4]。
(五)農民救濟權利方面的問題
相關法律規定,公民享有救濟的權利。即公民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接受物質幫助的權利。包括醫療方面、養老保險、貧困扶助金、殘疾人士救助金等。農民是公民的一部分,而且是公民中弱勢群體的一部分,應該享有接受物質幫助的權利,像扶困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農民應該擁有部分經濟分配權,享受公民應有的待遇。但一些扶困機構和救助機構對農民群體的救濟權利并未給予關注,沒有將農民應該獲得救濟金額和政策給予農民,使農民的生活質量并沒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機構中飽私囊,將農民的救濟資金放入自己的口袋里,對農民的經濟分配權視而不見。這是因為相關的救濟法律條文并沒有對農民應該享有的救濟條例羅列清楚,致使一些機構自然的忽視農民的經濟分配權。
(一)法理依據
法理依據包括原則和理論兩個部分,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彌補法律條文中存在的漏洞。因為法律條文雖然囊括了很多的方面,卻在一些細節或者層面上考慮得不夠仔細和全面,需要法理依據來補充。
(二)農民經濟分配權的法理依據
1.農民經濟分配權法理依據的原則
農民經濟分配權的法理依據也有原則和理論兩個部分。農民經濟分配權的法理依據的原則應該以保護農民的經濟為主,使農民能夠通過分配制度獲得應得的經濟收入和政策扶助,確保分配制度的公平與公正。
2.農民經濟分配權法理依據的理論
分配權理論有三個前提,包括初始性分配、調控性分配和促進性分配。初始性分配指的是市場經濟分配,以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為分配基準。調控性分配是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平穩,不會出現畸形,引發法治問題。促進性分配是通過法律條文的相關規定,對市場經濟的分配做出規范和要求,使經濟分配合理化,具有公正性。
根據農民經濟分配權方面存在的問題,其法理依據的理論包括維權理論、救濟理論、促進理論、制度理論、私權理論等。
維權理論指農民對自己的經濟分配權利要有維護意識。由于農民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弱勢地位,在經濟分配方面對其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現象,包括工資拖延、工資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農民應該以共同利益為樞紐相互團結起來,聚成一個組織,對自己的經濟分配權進行維護。當農民聚集成一個整體時,就會在市場經濟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其他公民在進行經濟分配方面就不會忽視農民的經濟分配權。因為農民背后有一個組織,若是公民在經濟分配上對農民區別對待,就會受到農民組織的壓力,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
救濟理論指的是農民擁有享受救濟的權利,包括社會救濟、工力救濟、私立救濟。我國地域廣闊,農民分散的地方很多,農民經濟發展狀況存在差距。農民依據律法可以享有社會對農民的救濟、私人企業對農民的救濟、相關執法機構對農民的救濟等。
促進理論指的是依靠市場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來源。農民可以通過相關法律獲得一定的保險金額,維持日常生活。因為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較低,一些農民工在工作中容易面臨失業的危險。
制度理論指的是法律條文對農民工的經濟分配制度保障,包括工資制度、財政制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要素分配制度、分配監管制度等。農民可以通過這些制度獲得應有的經濟來源。若有相關單位對農民工的經濟分配制度存在問題,農民工可以通過這些分配制度,獲取自己應得的勞動報酬。
私權理論指的是農民依據公民權利應該享有的私人權利。農民的私權應該得到保護,增加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使農民在與市場交易、協商、談判方面,具有公民應有的權利,對農民的私有經濟進行保護。想要實現農民的私權保護,就需要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在經濟分配制度方面對農民進行適當的傾斜,使市場能夠認識到國家對農民經濟分配權的重視程度,從而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農民經濟分配權想要實現公平公正,可以通過兩條路徑來實現。第一,在現有的制度上對農民經濟分配權補充,使農民的經濟分配權能夠得到法律的保護,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第二,根據我國農民經濟分配權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出《農民分配法》,將其規劃為經濟法的一部分。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制定《農民分配法》的難度太大,需要涉及到的內容有很多,不具備可操作性。因為制定出來的法律制度只能解決目前的農民經濟分配問題,對可預見的農民經濟分配問題認知仍然不足,制定出來的法律制度必然存在缺陷,不利于對農民經濟分配權的保護。筆者覺得,應該將現有的關于經濟分配方面的相關法律整個起來,形成一個系統,再根據農民經濟分配權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作出相應調整。
(一)維權理論的應用
維權理論想要得到應用,需要社會各方面對農民經濟分配權進行維護措施,其中維護的主體有農民自身、國家、市場三個方面。
1.農民維權。由于農民處于鄉村,其接受的文化程度不高,對如何保護自己的分配權缺乏正確的認知。因此,農民想要維護自身的經濟分配權利,就需要對相關的法律條文有詳細的了解。農民需要培養自身的權利意識,提高自己的行動力。這需要相關部門對農民進行法律宣傳和教育,使農民能夠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相關法律部門在進行民事糾紛上,應該對農民的權利給予足夠的關注。當農民的經濟分配存在不公正時,相關法律部門應該根據相關農民經濟分配條例,將農民應得的經濟收益歸還給農民,使農民能夠意識到法律對自身經濟分配權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加強對農民分配權利的意識和行動力。
由于農民的地位相對來說比較低,農民想要在經濟分配上獲得公平公正,就需要通過利益紐帶,組成利益共同體,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比如,一些較為貧困的鄉村,農民可以成立農村社區,對自身的經濟利益進行保護,包括農民的土地資源、集體利益、企業利益等。鄉村通過成立農村社區,將農村的經濟利益捆綁成一個整體。那外來企業想要在鄉村獲得一些資源,就需要重視農村中農民的地位。在進行經濟交易、談判、協商時,農民可以從農村社區中選擇一些代表與企業進行洽談,為農民獲得應得的經濟利益,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5]。
2.國家維權。農民是我國人民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國發展中必須面對的群體。農民經濟分配權想要得到維護,就需政府部門在政策上對農民進行幫助。政府可以在一些經濟問題上對農民進行適當的傾斜,為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在處理農民經濟問題方面,政府應該予以重視,使農民能夠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獲得經濟分配上的公平。同時,政府也可以對農民的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優惠政策,使農民在發展經濟過程中能夠平穩度過,逐漸將鄉村經濟發展起來。
3.市場維權。農民工雖然只是活躍在社會的底層,但卻是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群體,沒有了農民工,就沒有了大量的勞動力,城市化建設的進程就會出現一大片空白,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因此,市場經濟想要擁有一個平穩的發展平臺,就需要對農民的經濟分配權進行維護。市場經濟對農民進行維權可以從工資、待遇、福利、崗位等方面進行[6]。通過提高農民工的經濟收益和提高農民工的地位,將大量的勞動力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中。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對市場的風氣進行整頓,培養人們的道德修養,以正確的眼光看待農民工這一群體。
(二)救濟理論的應用
農民作為公民的一部分,應該享有救濟的權利。救濟的來源有國家、社會、企業、個人幾個方面。
1.建立完善的救濟單位。我國雖然在各貧困地區建立了相應的救濟單位,如低保、醫保、殘疾保、補貼金、養老金等,但農民中能夠享受到這些救濟項目的較少,因為相關機構對農民的經濟分配權不夠重視。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對救濟單位的控制,使農民能夠享受到應得的經濟分配制度,獲得一定的生活保障。相關部門可以實行農村人口普查,安排相應的人員對農民的家境進行實地考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將每一個需要救濟的農民記錄在冊,編輯成數據庫。在發放救濟金方面,應該加大執行力度,將農民應該領取的救濟金發放的農民手中,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對于敢于私吞救濟金的人員,應該進行一定的懲戒,使農民能夠對救濟單位產生信任,加強部門與農民的關系,便于后續農村發展工作的開展[7]。
2.建立社會扶貧機構。由于農民的基數比較龐大,僅靠政府部門是無法顧及到全部的農民的。這就需要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和企業建立社會扶貧機構,對農民的經濟進行一定的幫助。因為社會經濟對農民的經濟分配權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在經濟分配方面對農民的經濟收益做了一些減法,這就需要社會扶貧機構對農民的經濟進行補償,使農民的經濟收益逐漸平衡。
3.企業方面。企業方面應該做一些公益活動和慈善捐贈,改善農民的經濟現狀和加快農村的經濟建設。在建立慈善捐贈和公益活動方面,應該保證所捐贈的資金能夠落到實處,使農民能夠享受到救濟帶來的益處。
(三)制度理論方面的應用
針對農民經濟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法律部門制定相應的制度,使農民能夠通過這些制度保護自己的經濟分配權。工資制度能夠提高農民的勞動報酬;財政制度能夠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使農民的經濟收益緩步增長;稅收制度能夠調整農民經濟分配上的不公,對農民的收入作出補償;要素分配制度能夠幫助農民提高經濟收益,加快經濟流通、開發土地資源等[8]。
(四)私權理論方面的應用
私權是農民經濟權利中的一部分,也是農民經濟分配公平與公正的一個重要部分。農民的私權想要得到實現,就需要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使市場經濟中的各個行業在與農民進行經濟分配時給予農民足夠的重視,確保經濟分配的公正性。這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行調整,在法律方面保障農民的經濟權利,使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我國雖然對分配制度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但相關律法在農民經濟分配方面并沒有做出詳細的規定,導致一些單位在與農民進行利益分配時,只對農民的利益作出了部分讓步,其他的被單位以各種名義私吞。因此,農民經濟分配權的法理依據十分重要,其法律理論能夠彌補法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應用方面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通過各種途徑實現農民利益分配上的公平。
[1]李杰.云南省農村地區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貧困的相關性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2.
[2]張金望.山東省合作社人力資源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7,(1).
[3]韓松.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流轉的現實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法學.2012,(1).
[4]曹泮天.論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理論基礎[J].法學雜志.2012,(6).
[5]張志剛.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管理問題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7,(9).
[6]劉長庚.江劍平.以公正分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增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A7).
[7]房建恩,趙秀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立法完善需求的實證研究——以河北省內丘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 2012,(5).
[8]洪慧民.進一步加快我國土地稅費制度改革[J].經濟界.2014,(2).
[責任編輯 柯 黎]
F301.0;D90-052
A
1673-291X(2017)20-0185-04
2017-04-20
韋偉(1979-),男(壯族),廣西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法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