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芻議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
李真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農業生態補償,指的是運用特定制度來彌補農民在保育生態過程中承受的各項損失。從本質上講,構建農業生態補償的宗旨就在于緩解沖突,對農業生產者以及當地生態進行有效整合。從目前來看,很多地區都在嘗試構建農業生態補償的框架,通過法律約束的方式來緩和矛盾,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平衡生態權益與農民本身的權益。從生態補償的角度來講,與農業生態補償密切相關的法律體系仍然亟待健全,以便運用法律的途徑來平衡農業生態。從現狀來看,有關部門應當明確農業生態補償的基本內容及其特征,結合現階段采取農業生態補償的具體實施,探求完善法律機制的可行措施。
農業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完善措施
在現階段的產業體系中,農業應當構成其中的核心與基礎,而農業生態與當地發展具有密切的聯系。對于各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完善,將有助于消除農業生產帶來的生態隱患,從而也保障生態與農業的平衡。然而在此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如果要進行保育,那么很可能給部分生產者帶來負擔,這種現狀實際上不利于提升生態保育的積極性。面對新的背景,我國亟待運用農業生態補償的措施和手段來平衡各方利益,在保障農業生態的前提下也要兼顧生產者償付的代價。與農業生態補償有關的法律體系應當加以完善,運用法律途徑來提供基本保障,對于生產者與當地生態之間的矛盾進行有效緩解。
從基本內容來講,農業生態補償指的是對于服務于農業生態的生產者給予適當補償,以此來彌補生產者由于保育農業生態而損失的自身利益。在農業生態補償中,負責環境保育的生產者可以獲得來源于受益者的某些補償。由此可見,設立農業生態補償的宗旨就在于恢復或者改進整個的農業生態,因此有必要體現這項制度本身的針對性。建立農業生態補償的有關制度,不應局限于保護性耕作、退耕還林以及建立示范性的生態園區,同時更應當拓寬范圍。例如:針對鄉鎮企業在防控“三公”污染中承受的經濟代價,有關部門也要予以相應的補償。
近些年來,各地農業生產規模都在迅速擴大,同時也在逐步轉向新型的現代化農業。農業生產雖然帶有較強的效益性,但同時也很難從根源上消除或者杜絕污染。這是由于某些生產者并沒有適當運用資源,以至于引發了資源短缺。此外,某些地區經常過度運用農藥化肥或者農用地膜,很可能污染環境。面對新的形勢,作為農業生產者亟待轉變認識,對于整體的農業生態開展保育工作。長時期以來,農業生產者都表現為相對弱勢的狀態。因此,有關部門如果能健全生態補償,就可以運用技術或者經濟手段來消除生態保育中的不平等狀態,進而實現了最基本的正義與公平。
目前,我國與農業補貼以及生態保育密切相關的法規體系正在逐步健全,現已制定了超過30部相關法規。針對生態補償涉及的主體以及方式,相關法律對此都進行了規定。由此可見,有必要對農業生態補償構建相應的激勵機制,針對森林環境、濕地與草原、水域等天然環境都要予以全面補償。
但是從根本上講,現階段針對農業領域建立的生態補償仍然欠缺體系性。例如,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被視作最基本的生態補償法律,這部法律的宗旨就在于防控農業污染。然而,環境保護法并沒有專門涉及生態補償。此外,現行的立法體系也缺乏生態補償的專門性法律。《農業法》與《草原法》中提及了對于農業進行生態補償,但是欠缺可供操作的細則,與之相應的下位法也沒有實現配套完善。
除了環境保護法與其他相關法規之外,其他法律并沒有界定生態補償涉及的義務及權利、補償義務主體、生態補償基本標準等。較長時期以來,由于立法設立了籠統性的原則,因此有必要進一步予以細化處理。受到單一補償方式以及模糊補償主體的影響,與生態補償密切相關的指標體系也缺乏科學性。
目前,多國都已經確立了與農業生態補償有關的完整法律體系,在法律體系內部匯總了豐富經驗。由此可見,現階段我國亟待設立多層次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運用制度化以及法律化的途徑來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這是由于農業生態補償的基本目標在于平衡多方的權益,從而有效補償遭受損害的農業生產者。具體而言,健全法律制度的可行措施應當包含如下內容。
(一)構建體系化的生態補償立法
有關部門如果要致力于健全與生態補償有關的農業立法,那么關鍵就在于凸顯立法的體系性。通常情況下,生態補償立法只有構建了相對健全的體系,才能凸顯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未來在調整《環境保護法》的同時,應當在環保法中設立最基本的生態補償原則,確保生態補償具有可以依靠的基本法律根據。與此同時,針對現行的法律條文也應當強化可操作性,對此設立相應的補償主體,在此基礎上也要體現農業生態補償的增益性特征。相比于其他行業而言,農業環境本身就具有準公共的特征,因此受益人有必要交付特定比例的補償金,以此來彌補農業生產者對此的投入。
(二)運用多樣化的補償措施
針對農業領域施行的生態補償應當具備多元化的基本特征,綜合運用多樣的補償措施與補償手段。從基本類型的角度來講,農業生態補償通??梢詣澐譃榉墙洕c經濟補償的兩種模式。在這其中,經濟補償主要針對資金補償,具體包括專項撥款、減免稅收、支付補償金或者轉移支付等,此外還應當包含特定的實物補償。與之相比,非經濟補償可以選擇政策性或者智力補償的模式,針對負責農業保育的主體應當推廣新型生產技術,或者為其提供所需的農業咨詢與農業培訓。綜合運用多樣補償手段,有利于創新農業補償的具體類型。
(三)創新補償標準
對于補償標準應當進行科學化處理,在此基礎上確立科學性更強的補償指標。農業生態補償是否具備合理的指標,這與生態補償的實效性密切相關。具體在設置指標時,對于生態系統應當予以全方位的考慮,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來設計新型的補償指標。在開展評估時,應當把調節當地小氣候、涵養水源、防控水土流失等指標都考慮在內。
經過分析可知,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有助于消除農業生產者由于保護生態而承受的各項負擔,因此在根源上確保了其積極性的全面提高。從現階段整體形勢角度來講,針對各地農業有必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有必要針對農業生態補償進行全方位法律監管。法律本身具備較強的權威性特征。通過運用以上措施就能有效彌補生產者遭受的各種損失,從而實現緩和矛盾以及提供經濟補償的基本目標。目前,農業生態補償的有關機制正在逐步健全,然而并沒有真正實現完善。未來在實踐中,有關部門及其人員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通過健全法律制度來提供全方位的補償,在此基礎上推進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
[1]林云飛.我國農業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建構與完善探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20):277-279.
[2]Ali Mohammadi,Shahin Rafiee,Seyed Saeid Mohtasebi,Seyed Hashem Mousavi Avval,Hamed Rafiee.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input cost saving in kiwifruit production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J].Renewable Energy,2011,(9).
[3]SeyedHashem Mousavi-Avval,Shahin Rafiee,Ali Mohammadi.Optimiz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put costs for apple production in Iran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nergy,2010,(2).
[4]Romy Greiner,Daniel Gregg.Farmers’intrinsic motivations,barriers to the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instrum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orthern Australia[J].Land Use Policy,2010,(1).
[5]劉亞男,田義文,張明波.我國農業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若干問題探討[J].特區經濟,2013,(6):156-157.
[6]XiaodongZhang,GuoH.Huang,QianguoLin,HuiYu.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systems design: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based approach[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
[7]龔鵬程,秦皎.我國農業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5,(4):5-7.
[8]Romy Greiner,Louisa Patterson,Owen Miller.Motivations,risk 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by farmers[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8,(2).
[責任編輯 興 華]
F32
A
1673-291X(2017)20-0193-02
2017-05-15
陜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陜西省低碳農業評價與發展模式研究”(2016KRM078);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陜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17SKZD03);陜西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項目“軍民融合中的大學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分析”(17JMR11)
李真(1984-),女,陜西西安人,講師,碩士,從事民商法、經濟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