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莉
摘 要
小說相較于詩歌、散文而言,篇幅普遍比較長,它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在小說教學中,教師要如何設計好課堂教學,把握好哪些關鍵點,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呢?本文根據筆者的課堂教學體會,提出了幾點高職語文小說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法。
【關鍵詞】高職語文;小說;課堂教學;設計藝術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相較于詩歌、散文而言,它的篇幅普遍比較長,在小說教學中,教師要如何設計好課堂教學,把握好哪些關鍵點,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呢?下面我結合《命若琴弦》一文,略談小說課堂教學的設計方法。
1 梳理小說的“線”
小說的情節一般比較復雜,如果我們不進行針對性或限定范圍式的提問,只是簡單地讓學生簡述“這篇小說講了個怎樣的故事”,往往容易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不能對小說的脈絡有清晰了解。
以《命若琴弦》為例,這篇小說是史鐵生極負盛名的一部短篇小說, 其中飽含著對人生困境的思考,對救贖之路的探索,對人的終極關懷,是史鐵生生命哲學的寓言,理解有一定難度。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本蘊含的深刻哲理,首先我們要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如“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他們是干什么的?為什么生活環境惡劣,整天奔忙勞碌,瞎子師徒卻很快樂呢?他們興致勃勃地翻山越嶺、彈琴說書的動力是什么? 老瞎子為什么要彈斷一千根琴弦?他們的目標實現沒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從千頭萬緒的故事情節中,更迅速地梳理好小說的關鍵性線索,即老瞎子的心路歷程“困境—目標—落空—絕望—徹悟”,從而更好地把握小說的內涵。
2 把握小說的“形”
小說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在把握情節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著重欣賞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在《命若琴弦》的人物形象解讀中,我們可以通過從神態、動作、環境、語言等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典型人物的形象,以老瞎子為例,文中通過“骨頭一樣的眼珠、臉色骨頭一樣的蒼白、面容憔悴、呼吸孱弱、嗓音沙啞”,這些神態描寫和肖像描寫表現了老瞎子遭受打擊之后形容憔悴,精神絕望;當老瞎子最終彈斷一千根琴弦,卻發現藥方僅僅是一張白紙后,重回野羊坳村時,文中的“漫天大雪、 天空灰暗、 空曠沉寂、 衰草瑟瑟”,這些環境描寫充分烘托出老瞎子這一因目標落空,人生陷入絕望,失去活著動力的悲苦、絕望的人物形象。
3 理解小說的“意”
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揭示小說主題。
在《命若琴弦》的教學中,我在帶領學生梳理小說結構線索、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還結合作者的相關信息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讓學生把握深層次地理解“命若琴弦”的含義。如作者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經歷過插隊等一系列動蕩,在風華正茂的21歲忽然因病至癱,從此在輪椅上一坐就是30年。1998年疾病再次襲來,他幾乎失去腎臟。后來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他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命運將史鐵生限定在了輪椅上,他只能用思想做腳,越行越遠。
通過這些相關信息的引導,學生更能體會瞎子師徒對光明的渴望不也正是作者他對健康植入骨髓的痛楚與期待,以及苦難過后對生命的思考嗎?從而更能體會,史鐵生在這篇小說中賦予的哲理:“人的生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讓我們更加領悟出“生命本是殘缺,人生本是虛無,要走出人生困境就需要目標的引領,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中獲得歡樂”等主題內涵。
參考文獻
[1]金鑫.如夢似幻 緣來如此——從小說命若琴弦到電影邊走邊唱[J].西部學刊,2016(12):30-36.
[2]陳璇.存在的價值——探尋史鐵生小說命若琴弦的生存意識[J].名作欣賞,2017(24):125-127.
[3]齊月忠.“小說課堂”的“三依”策略——關于小說教學內容起點確定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5(15).
作者單位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