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萬歷朝鮮役在東北亞史學界的研究地位,不僅僅緣于它涉及到中國、朝鮮、日本三個國家,還因為它所帶來的變化。朝鮮經此一役人口銳減到原來的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日本因此各派系力量發生變化,德川政府被推上政治舞臺;明政府援朝耗資巨大,國力疲敝,女真以此為契機迅速發展壯大;這場戰爭可以說嚴重沖擊了中朝日三國國內外形勢,影響了后來東北亞國際關系。鑒于萬歷朝鮮役的重要性,筆者依托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思想、經濟、政治三個方面探究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
【關鍵詞】萬歷朝鮮役;豐臣秀吉;歷史背景
1592年3月,豐臣秀吉集結17萬陸軍、3萬余海軍,兵分三路出征朝鮮半島。經七年對壘,被中朝聯軍所敗。此次戰爭,中國史書稱“萬歷朝鮮役”。戰爭發動者豐臣秀吉(1535年—1598年),生于戰國時代,曾是戰國大名織田信長的家臣。1568年9月,織田信長入駐京都,為日本統一奠定了基礎。本能寺之變,豐臣秀吉攫取實權,數年內征服六十六州,真正統一了日本,并出任當時日本最高職權“關白”。
到達政治頂點的豐臣秀吉,對內強化集權,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即“萬歷朝鮮役”。戰爭表面禍起豐臣秀吉的個人野心及對明朝了解淺薄,實際上卻存在著思想、經濟、政治等錯綜復雜的因素。筆者力求不局小境,將此歷史事件置于更寬闊的視角,宏觀論述豐臣秀吉發動此次侵略戰爭的歷史背景。
1 國民思想蛻變
隋唐時期,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北亞國際地位逐步建立。白村江之戰后,戰敗國日本不得不審視并調整對內對外策略,頻繁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且規模遠勝于前;并以盛唐為藍本,全面推行改制;同渤海、新羅、高麗交好,互通有無;在政府各種政策的推動下,逐步改革保持開放的日本有了長足的發展。
隋唐盛世后,隨著中國國勢由盛轉衰,“冊封體制”、“朝貢體制”漸趨崩壞,集權中央對藩屬國的控制力弱化,與此同時,日本神國思想卻悄然萌芽。元朝兩次東征失敗令其對中國崇拜意識愈加淡化,“日本…神明之國,神明之助護賜。”思想強化為“日本在世界上最尊貴”的過激思想。
至明朝時,國勢難以比肩隋唐。日本一些失意武士、浪人、失業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強盜集團,持續二、三百年對朝鮮和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劫掠活動,倭患之亂于明嘉靖45年(公元1566年)才基本肅清,加之明朝種種國弊日現,日本對中國的大國崇敬、畏懼所剩無幾,遑論明朝之附屬國朝鮮。此思想意識鋪就了豐臣秀吉發動對朝鮮侵略戰爭的思想基礎。
15世紀到18世紀末地理大發現時期,諸多新航線被開辟,全球化聯系加強。1543年9月23日,第一艘來自西方的商船誤入日本,自此西方與日本的商業活動愈加頻繁,西方思想文化或主觀、或客觀地輸入日本。西方思想價值體系與東方思想價值體系在日本開始碰撞、交織和融合。
日本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強者”為上、為尊的普遍性國民思想在戰國時期尤為明顯。西方思想文化的平等觀更為其打破保守的傳統統治思想提供了豐盈的理論依據和心理支持。面對無力的中央權力,各地方武士、領主紛紛分而治之,彼此鯨吞蠶食,取代了從前護國大名,成為“戰國大名”;世俗權力開始占據上風,過去的絕對政權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可取代,通過暴力獲取勢力、權力、財富,強者行其所能為,“下剋上”在日本天公地道,那么日本作為曾經的藩屬國挑戰宗主國的行為似乎就不那么難以理解。
日本從古至今一直向世人演繹何為“事大主義”。于日本,“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的權衡從未停止。隨著明朝綜合國力衰弱,大國地位受到此時非彼時的質疑和挑戰,加之日本在特殊歷史時期、雜糅外來思想,形成一種不東不西不清不楚不生不熟又有些偏執的思想變異。這種變異,不僅影響了日本國內政治局勢,也在豐臣秀吉集團的引導下投射在對外關系上。
2 經濟利益歸因
1403年10月簽訂明日勘合貿易以后,明日貿易關系加強。日本在貿易關系中獲利甚豐,各種物資不斷流入,致使日本大封建主、大商人在中日貿易中快速累積財富,獲利巨大。倭患問題導致明日正常貿易受到嚴重沖擊,即便受政府認可的正規日商亦被拒于港口之外。日本對明朝的正常貿易和強盜掠奪皆被中斷,這從根本上觸動了日本大封建主、大商人的根本利益。打破局面、重新獲利成了日本大封建主、大商人最急迫的述求,這種強烈的述求只是經濟因素的表現,卻恰逢蛻變中的日本國民思想、復雜的戰國局勢和豐臣秀吉個人野心的宣泄。
另一方面,豐臣秀吉為完成國內統一,全程利用大商人強化自己的武力值。所以學者鈴木良一評價“在侵略朝鮮問題上,是那些特權商人亟不可待地要求向海外貿易。” “當時海外貿易是獲利甚多的事業,恐怕應該說,歐洲各國向海外發展對他(豐臣秀吉)也起了刺激作用。”
政治、軍事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戰爭體現著雙方之間關系基礎,決定著發動戰爭一方所蘊含的經濟目的。豐臣秀吉集團確立權威初始,囿于復雜情勢,亟需鞏固政權,維持集團內部的利益均衡及再分配,“在古代,侵略戰爭大都與掠奪財富有著密切的關系。” 實現征服、擴張、維護既得利益、轉移國內矛盾和獲取
3 政治舞臺對決
明朝初立,通過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一定恢復和發展,但隨著土地大量集中兼并,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日益嚴重,明朝中后期流民大幅度增加,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民窮賦重、農民起義頻發;中央政府宦官掌權,吏治腐敗,宦官勢力與文武大臣勢力彼此鉗制,矛盾尖銳,政治狀態不穩;吏治貪酷,行賄受賄成風;軍威不顯,武備廢弛。
朝鮮李氏王朝前期,通過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升級國家系統,又有世宗朝勵精圖治,生產力發展、國力增強。但隨著中央集權強化、土地兼并問題嚴重,統治階層各派系互相傾軋,“黨爭”問題頑疾難治,中央集權被削弱;同時,社會矛盾激化,起義造反、武裝斗爭頻現,國家陷于持續的混亂狀態。
宗主國明朝勢弱,附屬國李朝亦問題重重。而此時,日本則是另一種情況。
具有分而治、下剋上、大混戰特點的戰國時代,是日本封建社會莊園制和分封制的過渡時期。制度的變遷代表著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權力結構關系發生變化,隨著分封制的發展,以莊園制為經濟基礎的室町幕府在體制瓦解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其統治能力。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為了鞏固國內統治、順利出兵朝鮮,豐臣秀吉積極吸收前大名們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收效頗豐:通過分城和分國推進地方向中央集權;通過檢地和刀狩令鞏固地位;通過“農兵分離”控制國內武士勢力和獲得更多務農勞動力;修筑大阪城為對外戰爭提供“基地”。豐臣秀吉利用高度集權對日本內政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經濟一定程度上的發展,相較從前的大名混戰,日本無疑是進步的。
豐臣秀吉承諾完成統一后必給予支持他的各封建領主們分封土地,然而就日本地域而言,土地資源有限,遠遠不足以完成分配。習慣于通過戰爭獲取資源累積力量的封建領主們習性尚存,且無不對朝鮮國土和明朝江山垂涎三尺。豐臣秀吉利用此點,以發動對外戰爭實現了矛盾轉移。中朝兩國皆國力傾頹、政治環境惡劣、兵備松弛,又有倭患侵擾兩國逾百年的事實,豐臣秀吉及其他封建領主們錯誤地認為朝鮮無力、明朝無能,遂欲占朝鮮之國土,取代明朝之地位。
4 結論
對于一貫奉行“事大主義”的日本,適逢“主國”積弱、李朝式微,其自身民族自主性見長,又遇西方世界先進文明,同時,無法繼續在明日經濟貿易中攫取暴利,增加商業資本,平衡各利益集團利益,整體“變節”似乎并非難以理解。然而,無論豐臣秀吉集團對時局、事態看得如何樂觀,不管他們為看起來“樂觀”的變化如何“進取”,這種變化對曾經身處幻覺中的日本并不會產生多少實際的、持久的效果。明朝此時雖較唐宋時期勢弱,但大國地位仍有著堅實基礎,綜合國力雖衰尤強,“(他們)也沒有認識到像中國(明朝)這樣的大國尚存在一種歷史的或民族的潛在巨大力量。” 再者,日本彈丸之地,資源匱乏,單憑冷兵器作戰,亦無強力后援,即便重賞之下盡顯侵略本性,構建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也只會是南柯一夢,最終必然以失敗告終。
按前文所述,原“宗主國”部分喪失了舊的涵義,而日本獲得了新的群體心理形象,又因歷史偶然性——個體行為在歷史事件中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構成了“公意”,促使他們敢于進行挑戰昔日強權,發動戰爭;
經濟歸因部分,筆者并無過分強調歷史事件經濟決定論的意圖,然而,經濟因素,是研究歷史事件必須考慮的要素。擁有更強的物質及物質創造能力的集團必然占有更大的優勢,恰如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的觀點,“變革,是物質創造的基礎。”可見經濟要素在社會變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豐臣秀吉發動戰爭之變,其經濟背景不容忽視;
鑒于經濟、政治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中朝日三國戰前政治生態環境自然納入筆者的分析中。從國家機器對國家的掌控力、及軍事力量對國家機器的依存兩方面來看,明朝的倒退是不爭的事實。對比之下,日本不僅莊園制向分封制轉換實屬進步,而且被另一種文明和力量所刺激、推動。
本文從國民思想、經濟、政治三個方面探討了豐臣秀吉對朝鮮戰爭的歷史背景。筆者認為,針對歷史事件,研究歷史必然性也就是研究隱藏在歷史事件現象背后的一種現實,這種現實,是人類的天性,或者說發展的軌跡,是規律。筆者從日本國民思想的變化起筆,源于思想文化層面是人類群體屬性,它持續變化的運動是自發的,卻又不可抗拒,會形成內在的必然性作用于國家,最終在合適的條件下爆發。這場由豐臣秀吉發動的侵略戰爭,發生于歷史的、時代的洪流中,以思想、經濟、政治為背景,是各種原因合力作用下的結果;這場涉及中朝日三國之戰事,沒有完成以豐臣秀吉為首日本各利益集團的美夢,徒惹戰亂,徒增中、朝、日三國人民之痛苦;這場失道寡助的不義之戰,不得人心、不得舉國之勢,亦是日本走向德川幕府統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日】鈴木良一,郝遲譯.豐臣秀吉[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2]【日】依田熹家,卞立強,李天工等譯.簡明日本通史[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3]劉子敏,苗威.明代抗倭援朝戰爭[M].香港:亞洲出版社,2006.
[4]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
[5]《李朝實錄》,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昭和二十八年(1953年)6月30日版.
[6]周一良.明代援朝抗倭戰爭[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
作者簡介
潘慧(1981-),女,吉林省雙遼市人。現供職于上海市早安漢語中文學校。研究方向為世界史。
作者單位
上海市早安漢語中文學校 上海市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