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蘭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所需要的林業資源也更多,這雖給林業生產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但隨之而來的壓力也不小。而景觀生態學的原理主要是研究景觀的空間格局,優化景觀結構以及合理的利用與保護生態系統的一門科學。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應用在林業規劃中,可有效提升林業建設的質量以及效率。這篇文章主要從林業規劃中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的必要性入手,從而進一步的分析了景觀生態學原理在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關鍵詞】林業;景觀生態學原理;規劃
近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每年對于林業的投資都在上升狀態。但是之前因多種原因,導致林業資源肆無忌憚的開采以及利用,沒有重視生態平衡的作用,導致沒有保護好生物多樣性,破壞了林業生態平衡自己降低了林業的發展水平。現階段如何快速及時的轉變觀念、提升林業生態項目的建設成效,推動進林業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是現階段林業生態建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分析、研究林業生態建設理念,為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提出一套有效、科學的建設理念,對于提高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質量有著重大意義。
1 觀景生態學內涵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整體景觀,其是通過利用物質、價值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來實現地球表層的互相交換以及有效的傳輸,利用生物、非生物以及人們間不斷的作用和相互間的轉化,在生態學原理和其他相關的一些系統方式支撐之下,探討景觀具體的結構和其應用功能,分析其所表現出的動態變化,并對互相作用的機理進行研究,探討如何使得結構更為優化、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最大程度上體現出其應用價值,并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另外景觀生態學還需要著重的關注異質性,體現了出較強的尺度性以及全面的綜合性。
2 景觀生態學原理在林業規劃中運用的必要性
2.1 林業建設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需要
我國林業行業建設自從改革開放之后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逐步的由傳統的資源的開采以及利用轉變為修復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的系統發展,不斷的改善林業生態環境,促進現代林業建設發展的步伐。但是在實際上,林業建設的目標知識注重數量上的增加,而沒有注重效益增長,導致系統的規劃無法走的更長遠,建設當中沒有意識到林業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特性以及重要性,有礙于林業的后期發展。基于此,將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納入林業規劃建設十分的有必要,從生態的角度去對林業建設結構進行規劃,能夠讓林業朝著安全、穩定、健康的格局發展。
2.2 可轉變林業規劃的單一途徑
現階段,我國林業建設一般均采用工程類型進行分類管理,并采用該類型實施林業產業的分類建設。因受到此管理模式影響,目前我國林業在進行規劃時,所采用的都是以填空方式來對林業資源進行整體布局。且分類建設管理模式要求,要根據不同土地利用的困難程度進行林業規劃時。在具體的林業建設中,使用了根據當地情況來種樹等種植方式,但這樣的規劃模式單一,導致在林業規劃中,經常忽視了農業用地、居民用地和草地間的內在聯系,使得林業規劃和發展中的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反而加重了生態環境和林業規劃間的矛盾,在進行林業規劃的發展過程中,應運用好景觀生態學原理,這樣不但能夠有效的解決好林業規劃途徑單一問題,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林業產業良性發展。
3 景觀生態學原理在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3.1 構建各個景觀模塊間的聯系
構建好各景觀模塊間的聯系,能直接、有效的協調好生態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強化生態環境抵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能按照水系和道路的走向來設置綠色廊道,使之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網絡體系,景觀模塊間也能夠進行充分的各項交流,包括能量流、物質流以及生物流等,緩解景觀受到人類的各項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進入減少破壞。道路對于人類的活動有著很大的意義,但是其會使得景觀出現分離以及割裂,導致生態出現斑塊化和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在道路的周邊構建好綠化帶廊道,即在景觀斑塊與道路間設置隔離帶、緩沖地帶,形成一個防護體系,有效的降低人類活動對景觀的破壞。而水是各生命進行生存的一個保障,通常情況下水系存在的區域植物茂盛且種類也較為豐富,且動物的活動也較為活躍,在水系的附近構建走廊,能進一步的強化林地景觀間的交流以及聯系,水系也可以讓生物的活動更有保障,保持生物的多樣性。構建水系廊道,也可加強各景模塊間的平行聯系,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維持以及保證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3.2 建立適宜的群落結構,實現景觀的異質性。
實際上,目前我國的林業用地多數是屬于土壤貧瘠,該種開發利用的難度比較大,基于此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以及植物生境條件,選擇出一個適宜的物種搭配結構,對林業建設以及管理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對景觀系統的健康發展而言,立起一個適宜于基地實際條件的生態群落,這不但加強了景觀的異質性,海意味著建立起了一個生態安全格局。如:在烏魯木齊市等區域,若選擇了當地的鄉土植物,如鹽爪爪和紅沙等耐旱、耐鹽堿的植物物種為基礎,適當的補充檉柳、檸條等灌木樹種,這種群結構較之以前的灌、喬木結合結構,更有利于改善環境,促進生態系統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同時還能夠使其景觀特征更具有地方特色。
3.3 創建生態跳板,消除景觀間的隔離。
在農地分布比較廣的區域,通常情況下,林地景觀間的各板塊處于隔離分布狀態,且尺度均有限。對動物的生長環境而言,該種生態格局是不利于動物生長棲息的,對植物群落的生長結構而言,尺度有限的斑塊和相對分散、割裂的布局形式,會使得植物生態體系的防護功能大幅度下降,進而無法擁有較好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除此之外,對植物群落的發展以及物種的良好延續也是即為不利的。基于以上問題,能夠在一定的尺度內,適度的建立起生態跳板,即在適合的農地空間創建出一個適當的、規模化的林地,借此來滿足動物在林地斑塊之間生長過度的需要。該類機制在一定層面上不僅不會影響農業生產建設,相反還能夠形成有力作用,即真正實現生物環境條件優化。現今,農業種植生產中所使用的農藥類型愈加豐富,化肥和殺蟲劑的用量不斷上升,酒氣原因在于農業生態體系遭到破壞,如:土壤當中原本的微生物環境受到了影響,有些病蟲害的天敵數量驟減等,為了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做出了許多嘗試和努力,但是效果卻往往不理想,但是通過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發現效果較為明顯。有針對性的研究不同種類用地斑塊間存在的關系,建立起一個相互促進以及和諧發展的生態機制,借此來使得景觀朝著一個良性且持續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嶺縣永久鎮林業工作站 吉林省長嶺縣 1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