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玲玲,王貝貝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101149)
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增長的成因及趨勢分析
原玲玲,王貝貝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101149)
進口貿易是滿足居民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2011年以來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呈現進口規模持續擴大、產品結構特色明顯、地區結構趨于多元化、多從沿海地區進口并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的發展特征。得益于市場網絡健全、經營費用低、容納量大和管理靈活等優勢,70%~80%的進口生鮮農產品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國內流通。生鮮農產品進口規模增長,主要緣于我國國民經濟和居民收入提升、國內產品結構性短缺、質量安全事件頻發、生產缺乏價格優勢、人民幣對外升值、自貿區談判取得成效、打擊走私力度加大、進口跨境電商高速發展的綜合作用。未來,經濟和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增長、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推進、進口跨境電商規范發展和渠道下沉、人民幣匯率長期看穩將促進生鮮農產品進口繼續增長,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內較難對生鮮農產品進口產生較大影響。
生鮮農產品;進口;國內流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跨境電商
生鮮農產品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除糧食以外居民最主要的食物營養來源之一。隨著人口規模增長、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我國居民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趨向多樣化、品質化,保障居民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就成為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盡管我國是生鮮農產品生產大國,但由于生產資源限制、經營意識缺乏,生鮮農產品國內供給呈現出結構性短缺、國內生產表現為不平衡不充分,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加深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進口貿易迅速發展成為滿足國內居民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2011年以來生鮮農產品進口量持續增長,貿易順差額快速降低,呈現從順差向逆差轉變的發展趨勢。未來,統籌利用好國際市場和資源成為保障國內生鮮農產品①供給的必然要求。
目前,學者對生鮮農產品供給保障問題的研究主要從流通視角展開。一方面,考慮到每年大規模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從而關注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發展。如浦徐進等[1]認為農戶的風險規避偏好是影響其選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渠道模式的關鍵因素;李曼[2]強調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建設應瞄準多層級需求。另一方面,考慮到鮮活程度是衡量生鮮農產品價值的重要標準而關注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發展。如胡建淼[3]認為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缺乏完善體系、先進技術裝備、市場程度高的物流體系以及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應有針對性地推進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汪旭暉和張其林[4]從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功能需求出發,嘗試構建了包含多個物聯網系統和信息平臺在內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并在分析其運行機理和決定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建設路徑。此外,也有少數學者探討了我國生鮮農產品的貿易發展問題。例如,顏小挺和祁春節[5]以水果這種具有出口創匯比較優勢的生鮮農產品為例,運用三元邊際方法探討了中國對東盟生鮮農產品出口增長的路徑。楊揚等[6]以云南省生鮮蔬菜出口泰國為例,通過改進HACCP法判斷生鮮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的關鍵控制點和顯著危害。
通過對已有文獻梳理發現,生鮮農產品流通的研究較為豐富,但對生鮮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研究較少,僅有的貿易研究也只是從出口視角出發,尚未涉及對保障生鮮農產品供給的進口貿易研究。因此,本文從梳理我國生鮮農產品的進口貿易發展著手,總結進口生鮮農產品的國內流通及影響,探討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發展成因,分析未來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發展趨勢,對充分掌握生鮮農產品供給渠道、保障居民生鮮農產品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國內外并沒有明確且統一的生鮮農產品界定范圍,參考張志喬[7]等學者的定義,考慮國際貿易中鮮活農產品有限以及商品分類統計限制,本研究的生鮮農產品是指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生鮮農產品和冷凍冷藏生鮮農產品②,具體包括蔬菜(鮮冷凍)、水果(鮮冷凍)、畜產品(活畜禽、鮮冷凍肉及雜碎、鮮蛋奶、蜂蜜等)和水產品(活鮮冷凍水產品、水生植物等)四大類,突出強調農產品的活鮮冷凍性質。采用海關行業(HS)標準來確定國際貿易中生鮮農產品的統計口徑,同時參照《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的分類方法,明確四大類生鮮農產品對應的HS編碼。所有貿易數據均來源于《中國海關年鑒》,考慮近年來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快速發展,研究時間范圍定為2011—2016年。
2011年以來,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規模持續擴大,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從753.95萬噸③和734.26億元增至2016年的1 146.86萬噸、1 578.05億元,年平均增長率依次為8.75%、16.53%,進口貿易增長較為顯著。與此不同,生鮮農產品出口小幅波動增加,使得我國生鮮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順差規模不斷縮小,從2011年的450.70億元減至2016年的35.90億元。隨著生鮮農產品進口額不斷增加,其占農產品進口額的比重也從2011年的12.17%提高到2016年的20.36%,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在農產品貿易中的地位穩步提升(參見表1)。

表1 2011—2016年生鮮農產品貿易規模及其在農產品貿易中的地位變化
我國主要進口畜產品、水產品和水果三類生鮮農產品,而蔬菜的進口額占比一直不足1%。并且水果和畜產品進口額所占比重均波動增加,蔬菜和水產品進口額所占比重持續下降。至2016年,水果、蔬菜、畜產品和水產品進口額占生鮮農產品總進口額比重分別為22.69%、0.15%、49.19%和27.97%,較2011年依次增加0.69個百分點、減少0.08個百分點、增加16.06個百分點、減少16.66個百分點,畜產品成為首要生鮮農產品進口類別(參見表2)。同時,我國水果進口類別豐富且比較分散,香蕉是主要進口水果,但個別年份被榴蓮趕超;蔬菜的第一大進口類別為甜玉米,其進口額占蔬菜進口額比重已從66.05%降至48.01%;畜產品進口主要為牛產品和生豬產品,2016年兩種產品進口份額均在35%左右;水產品的第一大進口類別為魚類,其進口額占水產品進口額比重從77.66%降至60.33%。

表2 2011—2016年生鮮農產品進口產品結構變化%
我國生鮮農產品的進口來源地十分多元化,與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均有貿易往來。美國一直是我國生鮮農產品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但該國所占進口份額已從2011年的23.66%降至2016年的11.73%。與此同時,巴西和智利在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所占市場份額分別從2011年的5.24%、5.33%波動增至2016年的8.85%、7.81%,依次成為第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參見表3)。總體來看,我國生鮮農產品前三大進口來源地的市場份額合計不足1/3,進口來源相對分散。同時,我國水果進口前五大來源地一直是泰國、智利、越南、菲律賓和美國;蔬菜進口來源地比較集中,主要從美國和新西蘭進口;畜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地為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水產品進口來源地前兩位為俄羅斯和美國。
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入境省市比較集中,主要經廣東、上海、天津、山東、遼寧沿海省份。該五省市進口的生鮮農產品金額占比維持在80%的水平。廣東作為最大的進口省份,進口額從2011年的185.76億元持續增至2016年的417.08億元,進口份額在24%水平小幅波動。上海從往年的第四大進口省市躍居第二,進口額及其所占比重分別從2011年的76.77億元和10.46%增至2016年的294.07億元和18.63%。同時,水果主要經廣東、上海、北京和遼寧進口;浙江趕超上海、山東和廣東,成為最大蔬菜進口省市;天津自2013年開始代替廣東成為畜產品第一大進口省市;山東、遼寧、上海、廣東一直是水產品主要進口省市(參見表4)。

表3 2011年和2016年生鮮農產品進口市場結構%

表4 2011年和2016年生鮮農產品進口入境省市結構%
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除華僑捐贈和租賃貿易方式外,其他貿易方式均有涉及,但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仍表現為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且趨向予以一般貿易方式發展。2011年生鮮農產品一般貿易進口額為458.17億元,占進口總額的62.40%,是主要進口貿易方式;2016年,該比例上升至76.07%,進口向一般貿易集中。與此同時,免稅和保稅區貿易方式有所發展,此貿易方式進口額占比從10.12%升至13.06%,而加工貿易方式大幅萎縮,該方式進口額占比從25.00%降至8.92%(參見表5)。進一步來看,一般貿易方式進口額占水果進口額的比重一直在85%以上,主要為香蕉、櫻桃、葡萄和榴蓮進口;占蔬菜進口額比重從69.48%降至56.21%,主要用于甜玉米和豌豆進口;占畜產品進口額比重高時達到96.67%,主要為牛產品、生豬產品和禽類產品進口;占水產品進口額比重提升至44.52%,替代加工貿易成為首要貿易方式,主要用于蝦類和魚類進口。

表5 2011年和2016年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方式%
近年來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規模增長顯著,在農產品貿易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國外生鮮農產品進口到國內,如何在國內市場流通,以及對國內市場有何影響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與農產品流通相似,進口生鮮農產品也主要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國內流通。該渠道的流通規模占比在70%~80%左右,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名副其實的進口生鮮農產品國內流通主渠道和中心樞紐,這主要源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相對于零售市場的優勢[8]:
1.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市場網絡健全
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我國已有30多年發展歷史。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數量發展穩定在4 500個左右,網點覆蓋所有省市區,形成了遍布全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同時,長期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成為多數零售市場(如農貿市場、便民菜店)的主要進貨來源地,并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任何流通方式能夠完全替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地位。得益于健全和完備的市場網絡,農產品批發市場能夠為進口生鮮農產品流通提供大集大散功能,便于生鮮農產品從國外進口到國內后快速流通到各大中小城市,提高進口生鮮農產品的國內流通效率。
2.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費用低
目前,進口生鮮農產品直接進入零售市場的銷售渠道有所發展,但與農產品批發市場渠道相比,該零售渠道的經營費用不低。進口生鮮農產品直接向零售市場直供,雖然減少了流通環節,但會有一些特定的、名目眾多的經營費用,對于提供進口生鮮農產品的企業來說增加了額外負擔,并沒有因減少流通環節得到更高利潤。而其他零售直銷模式,企業需要在直銷渠道、營銷方式、團隊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投入較多精力和較高成本。相較之下,進口生鮮農產品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費用很低,僅涉及少量的進場費、租金、攤位費或交易手續費。同時,很多農產品批發市場正積極探索與零售的對接,縮短批發與零售間流通環節,進一步降低進口生鮮農產品到消費者餐桌的流通成本。正因如此,企業進口的生鮮農產品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相對而言會降低經營費用。
3.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容納量大
農產品零售市場專注零售環節,主要針對分散的個體消費者,而個體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需求有限,導致農產品零售市場容納量有限。根據《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數據,2015年我國億元以上農產品零售市場僅700個,總攤位數32.33萬個,營業面積791.25萬平方米,成交額2 900.99億元。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容納量較大,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為962個,總攤位數達到77.88萬個,營業面積5 998.32萬平方米,成交額23 618.26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各項發展指標均高于零售市場,尤其是攤位數、營業面積和成交額是零售市場指標值的2.41倍、7.58倍和8.14倍。此外,農產品批發市場容納量大還體現在品種豐富上,所銷售的農產品品種能達到上千種。農產品批發市場容納量大給吸引更多的賣方和買方提供了無限空間,便于進口生鮮農產品的快速分銷。
4.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靈活
進口生鮮農產品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只要符合進場要求,提供質量檢驗合格證明、產地證明、檢驗檢疫證明、定點屠宰許可證等文件即可,不會在經營方式等方面受到過多地干涉和限制,企業可以自由經營進口生鮮農產品,意味著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進口生鮮農產品非常靈活。而農產品零售市場,尤其是通過超市經營進口生鮮農產品,企業除繳納名目繁多的費用之外,還要接受超市的促銷活動、擺放規則、結算賬期等一系列限制。因此,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的靈活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企業通過此渠道銷售進口生鮮農產品。
得益于上述優勢,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出明顯的農產品流通優勢。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初具國際貿易平臺雛形,指定進境口岸商品可以直接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相當于一個比較大的進口商。
1.豐富和滿足了國內消費需求
由于不同地域、氣候和資源的影響,各國生產的生鮮農產品品種、風味、口感并不相同,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趨向多元化、高品質化。通過進口生鮮農產品,可以豐富國內居民的消費選擇,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例如新西蘭獼猴桃、澳大利亞羊肉、智利三文魚等產品進口為國內居民生鮮農產品消費提供了更多選擇,墨西哥牛油果等產品進口豐富了國內居民生鮮農產品的消費種類。
2.保障了國內有效供給但也帶來產業沖擊
一方面,生鮮農產品生產作為農業生產的一種,對自然資源和氣候環境有高度依賴。受制于國內資源和環境條件,我國只能生產部分生鮮農產品,也只有部分生鮮農產品具有生產優勢。通過從具有生產優勢的國家進口生鮮農產品,能夠增加國內生鮮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緩解國內生鮮農產品生產的資源壓力。另一方面,進口生鮮農產品在保障國內供給的同時,進口增長和低價競爭導致我國生鮮農產品產業的貿易依存度提高,國內相關產業越來越多地面臨著國外市場的競爭,產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3.國內價格受沖擊且價格波動風險增加
在國內生鮮農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從國外進口生鮮農產品用于補給國內供需缺口,有助于國內市場價格的穩定。但如果從國外進口國內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生鮮農產品,物美價廉的進口生鮮農產品在國內市場與國產產品競爭,消費者會偏好進口生鮮農產品,而國產生鮮農產品會傾向采取降價措施來參與競爭、維持份額。國產生鮮農產品價格下降勢必會影響國內生產積極性,導致國內生產萎縮,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由于生產規模小、成本高,國內生鮮農產品生產更多面臨著不具競爭優勢的困境,受進口生鮮農產品價格沖擊明顯。同時,進口使得國內外生鮮農產品市場一體化程度提高,國內外價格的關聯性和聯動性不斷增強,國外價格波動將通過進口貿易傳導到國內,帶來國內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增加。
近年來,我國經濟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11年的484 124億元、21 810元和6 977元增至2016年的744 127億元、33 616元和12 363元,年平均增長率依次為8.98%、9.04%和12.12%。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為生鮮農產品進口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同時,國民收入分配在向提高居民收入方向調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為生鮮農產品進口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隨著國民經濟和居民收入的持續提升,居民表現出對進口生鮮農產品的偏好傾向,對進口生鮮農產品需求旺盛,推動了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的發展。
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居民消費觀念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增多。然而受資源稟賦約束、生產技術限制、質量意識缺乏等影響,國內生鮮農產品生產表現為多而不優、大而不強。國內生鮮農產品供給品種有限、品質失調,結構性短缺較為突出,只能借助生鮮農產品進口來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例如,隨著居民消費需求轉變,優質、營養、健康的水果越來越受到歡迎,牛油果以極高的營養價值成為消費新寵。然而國內牛油果種植還沒有發展到可售出的規模,使得墨西哥、智利等國牛油果爭相進入我國市場,牛油果進口量從2011年的32噸增至2016年的25 128噸,進口量翻了近800倍。
自2005年海鮮產品“孔雀石綠”事件爆出以來,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蘇丹紅鴨蛋、皮革奶、瘦肉精豬肉、不腐爛水果等事件層出不窮。根據《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05—2015年全國發生食品安全事件達253 617起,平均每天發生約63.17起,最具大眾化的肉、水產、蔬菜、水果及其制品是發生事件量最多的大類食品。受國內頻繁爆出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影響,居民對國產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受到挫傷。盡管國家通過修訂法律、強化管理等方式使食品安全質量水平有所提升,但與居民心理預期仍有較大差距。然而,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需求質量升級,對健康、高質食品需求增加。為此,居民加深了對進口生鮮農產品品牌、質量、口碑和功效等的青睞和認可,對進口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增加,促進了生鮮農產品進口規模的擴大。
盡管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提升,但生鮮農產品生產仍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與國外大農場的規模化經營相比在生產成本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并且,近年來受人工成本快速上漲影響,國內生鮮農產品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居高不下。《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數據顯示,2011—2015年每公斤蔬菜、生豬、蘋果產品的總成本分別從0.79元、13.57元和2.12元增至1.14元、14.71元和2.58元。這些生鮮農產品生產成本上漲主要源于人工成本上漲,人工成本對總成本增長的貢獻率依次達到80.36%、94.33%和124.36%。我國生鮮農產品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導致很多國產生鮮農產品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缺乏價格優勢。而主要出口國生鮮農產品生產成本總體較為穩定,且在世界生鮮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形勢下,國際市場生鮮農產品價格呈現下降態勢,國內外價差持續擴大,刺激了生鮮農產品進口。
自1994年我國實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以后,人民幣匯率長期處于低估狀態。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啟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次性升值2%,此后人民幣升值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兌人民幣的年平均匯率分別從2005年的8.191 7、0.074 5、1.053 0和10.195 3跌至2015年的6.228 4、0.051 5、0.803 4和6.914 1,人民幣長期表現為對外升值。人民幣對外升值一方面降低了進口生鮮農產品的人民幣價格,加劇了國內生鮮農產品的價格劣勢,導致居民更傾向于消費相對降價的進口生鮮農產品;另一方面提高了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增強了進口生鮮農產品的購買能力,可以用更少人民幣買到進口生鮮農產品。可見,隨著人民幣對外升值,居民對進口生鮮農產品的消費傾向和消費能力同時增強,帶來生鮮農產品進口規模的增加。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我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截至2017年2月,我國已簽署14個自由貿易協定,涉及22個國家或地區。得益于自由貿易談判取得實質成效,自由貿易區框架下的生鮮農產品進口協定關稅逐步下降。如新西蘭作為我國主要生鮮畜產品和水產品進口來源國,自2008年《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生效以來,我國從其進口的大多數此類生鮮農產品關稅稅率連年下降,直至實現零關稅;智利作為我國主要水果進口來源國,自2006年《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執行以來,我國從其進口的生鮮水果關稅稅率在2年、5年或10年內分階段實現零關稅。在自由貿易區談判取得成效帶來進口生鮮農產品關稅下降的背景下,我國居民能夠以更優惠的價格獲得產品,進口企業也能獲得更多實惠,從而使生鮮農產品進口有所增長。
由于國內外部分生鮮農產品差價較大,不法分子在經濟利益驅使下走私生鮮農產品入境牟取暴利。大量低價、未檢疫生鮮農產品走私不僅沖擊常規進口貿易,而且影響國內產業健康發展,危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此,我國海關總署高度重視,開展了“綠風”“五大戰役”“國門利劍”等專項打擊農產品走私行動,取得一定成效。如2013年全國海關查獲走私凍牛肉、凍羊肉、凍雞肉等凍品9.4萬噸;2014年全國海關全年查獲走私肉類12.2萬噸,案值20.1億元;2015年廣州海關查明走私水果4萬多噸,貨值近6億元;2016年上半年全國海關查獲走私凍品16萬噸。得益于海關對農產品走私的持續嚴厲打擊,國內生鮮農產品尤其是凍品走私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正規渠道生鮮農產品進口有所發展。
受益于技術進步、政策支持,進口跨境電商高速發展,成為連接進口生鮮農產品內需外供的新型貿易方式[9]。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我國進口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從2010年的0.15萬億元增至2016年的1.2萬億元,成為消費者購買進口生鮮農產品的又一主要渠道。進口跨境電商具有全球化、網絡化、直接性、便捷性等特點,突破了進口生鮮農產品內需外供的時空限制,使居民對進口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得到極大滿足,也進一步挖掘了居民對進口生鮮農產品的消費潛力。并且,居民個人通過進口跨境電商平臺網購的進口生鮮農產品是參照“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征收進口稅辦法”(簡稱“行郵稅”)征稅,稅率一般為銷售價格的10%,低于一般貿易征收的稅率,同時稅額50元(含50元)以下免征。如此,通過進口跨境電商平臺購買的生鮮農產品價格要低于一般貿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生鮮農產品價格優勢,刺激了居民消費意愿。
從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來看,收入決定和支撐著居民消費,而居民收入主要受國民經濟水平和收入分配政策兩大因素影響。在國民經濟水平方面,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力接替相互交織造成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然而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深化改革相關政策紅利釋放,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顯著增強,具有較長時間內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條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在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平均增長6.5%以上目標能夠實現。這一增速無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在新興經濟體中都屬于較高水平。在國民收入分配方面,自2004年以來,收入分配改革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央不斷推進改革進程。2016年《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收入的實施意見》《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出臺,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日益加大,受益群體廣泛,有利于未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因此,受國民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政策調整影響,未來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潛力較大,對消費進口生鮮農產品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
從生鮮農產品生產供給來看,面對國內有效供給滯后于居民消費需求升級,2015年中央提出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聚焦于此,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任務和主流方向。根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按照這一思路,我國農業將向現代化不斷推進,生產出的生鮮農產品在數量、品種和質量上將更加契合居民的消費需求,有利于緩解國內生鮮農產品供需矛盾和結構性短缺,減緩生鮮農產品進口需求。
從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人民幣匯率來看,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這意味著保持一籃子匯率的基本穩定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主基調。一方面,2017年1月1日起中國外匯交易系統(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貨幣籃子數量由13種增至24種,基本涵蓋我國各主要貿易伙伴幣種,進一步提升了貨幣籃子的代表性。同時下調美元權重至0.224,有利于減少美元波動帶來的影響,維持人民幣兌籃子貨幣的穩定;另一方面,隨著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成效,經濟運行更加穩定和健康,亮點進一步增多,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持續推進以及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基本面因素仍將支撐國際上對我國的信心,人民幣作為穩定的強勢貨幣,其匯率有自動穩定的趨勢,將繼續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也許會受短期因素的擾動,但這些波動都是短期的,最終會回到基本面。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預期,意味著未來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不會因人民幣匯率波動而長期呈現異常變動。
從國內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環境來看,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我國一直堅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而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2015年12月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未來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構建周邊自由貿易區,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自由貿易區,逐步形成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在此頂層設計指導下,我國自由貿易區建設談判將繼續加快。目前,我國正在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日、韓、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馬爾代夫、格魯吉亞、以色列、挪威進行自貿區談判,與印度、哥倫比亞、摩爾多瓦、斐濟、尼泊爾、毛里求斯進行雙邊自貿區可行性研究。未來隨著這些自貿區談判的推進、簽署、生效,我國生鮮農產品將迎來更加開放、便利和優惠的進口環境,勢必會促進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增長。
從國內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方式來看,進口跨境電商自2012年以來抓住政策紅利迅速發展成為生鮮農產品進口的新型貿易方式,但目前政策紅利正逐步消失。2016年3月至4月,政府發布了《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關于公布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的公告》《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出口商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等,要求自4月8日起實施新的跨境電商進口稅收和監管政策,規定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按照貨物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在限值以內進口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關稅稅率暫設為0%,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征稅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對“正面清單”范圍內進口參照一般貿易的監管模式。該新政實施后,進口跨境電商的價格優勢和時效優勢將受影響,會對居民通過進口跨境電商消費進口生鮮農產品的積極性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是,國內居民消費進口生鮮農產品主要源于國內產品短缺、國外產品質優和國外產品價廉,新政僅削弱了進口跨境電商的價格優勢,對生鮮農產品進口的負面影響程度較低。并且,“4·8新政”在法律層面上認同了進口跨境電商新型貿易方式,稅收和監管的規范化也有利于杜絕不正當經營模式和假冒產品進口銷售,使居民進口生鮮農產品消費更有保障。此外,目前生鮮農產品進口跨境電商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隨著未來消費潛力發掘和物流技術改善,一線城市周邊和二線城市也將成為進口跨境電商下一階段的增長極,帶來生鮮農產品進口進一步增長。
綜合來看,經濟和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增長將支撐進口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推進將改善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環境,進口跨境電商的規范發展和渠道下沉將帶來生鮮農產品進口的新增長極,人民幣匯率長期在合理均衡水平穩定也不會引起生鮮農產品進口異常波動,預計未來生鮮農產品進口規模將繼續增長。考慮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國產生鮮農產品更加契合居民消費需求,未來國產生鮮農產品可能會替代部分進口生鮮農產品,但由于受農業生產調整的資源限制和周期限制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國產替代進口效應短期內難以對進口規模產生較大影響。
注釋:
①此處生鮮農產品進口量的統計遵照下文“國際貿易中的生鮮農產品”界定口徑。
②包括冷凍食品和冷藏調理食品兩大類。冷凍產品是以農畜為原料經加工處理、急速冷凍及嚴密包裝在18℃以下儲存及販賣的食品;冷藏調理產品是以農畜為原料經加工處理、急速冷卻及嚴密包裝在7℃以下儲存及販賣的食品。
③2011年的貿易量不包含以個、條、頭、張、只、株等為單位的個別畜產品(禽類產品、其他畜產品)、水產品(哺乳及爬行動物)貿易規模。2012年開始生鮮農產品的貿易量均以噸為單位。
[1]浦徐進,范旺達,吳亞.渠道模式、努力投入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效率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5,23(12):105-112.
[2]李曼.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內在矛盾及其優化途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7):46-54.
[3]胡建淼.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7,33(5):82-84,93.
[4]汪旭暉,張其林.基于物聯網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構建:框架、機理與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31-41.
[5]顏小挺,祁春節.中國對東盟生鮮農產品出口三元邊際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水果出口為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6,31(4):67-73.
[6]楊揚,袁媛,李杰梅.基于HACCP的生鮮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質量控制體系研究——以云南省蔬菜出口泰國為例[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2):103-108.
[7]張志喬.生鮮農產品營銷與物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7.
[8]王曉燕,王恩濤.基于SWOT分析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戰略探討[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8277ed8 be23482fb5da4c84.html,2015-05-20.
[9]阿里研究院,阿里跨境電商研究中心.2016中國跨境電商發展報告[R].2016.
責任編輯:林英澤
Causes for the Growth of China’s Imported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Trends of That
YUAN Ling-ling and WANG Bei-bei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Importing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for us to satisfy citizens’consumption requirement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Since 2011,China’s importing of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in terms of the expanded scale,the special product structure,the diversified regional structure,and so on.Because of the benefit from the perfect market network,the low operation fee,the large capacity,and the flexible management,70-80%of the imported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distributed through wholesale market.The growing scale of imported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e increased citizens’income,the structural shortage of domestic products,the frequently emerging quality related events,the lack of price-oriented advantages,the outward appreciation of RMB,the effect of FTZ negotiation,the enhanced battle against smuggling,and the rapidly developed cross-border e-commerce.In the future,such issues as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economy and citizens’income,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FTZ,the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the sinking channel,the stable exchange rate of RMB will promote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imported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while,in the short term,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can not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mporting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import;domestic circulation;supply side structuralreform;cross-bordere-commerce
F752.61
A
1007-8266(2017)12-0056-09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12.007
原玲玲,王貝貝.我國生鮮農產品進口貿易增長的成因及趨勢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7(12):56-64.
2017-11-09
北京市教委社會科學面上項目“中美貿易失衡條件下北京市對美出口對策研究”(SQSM201110037005);北京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商戶忠誠度視角下北京農產品批發市場疏解研究”(17YJC037)
原玲玲(1968—),女,遼寧省莊河縣人,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王貝貝(1989—),本文通訊作者,女,安徽省五河縣人,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教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貿易經濟和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