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淺談海綿城市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以珠海橫琴天沁園項目方案設計為例
田慧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下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以珠海天沁園的景觀設計為例,以海綿城市為設計理念,既滿足生態效益,同時也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良好優化功能布局,強化經濟合理性,使之成為一個以雨水收集為特色的現代、可持續、社區認同、充滿活力的市民休閑健身場所和生態城市公園景觀空間。
海綿城市;城市公園;應用;天沁園
近幾年的快速城鎮化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全社會的進步,但是同時,快速城鎮化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尤其是水資源短缺。作為集游憩、休閑和娛樂多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綠地,城市公園已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城市環境的要求。以生態理念為指導來建設發展公園逐漸成為發展趨勢[1]。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海綿城市是一項重要內容,它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功能,能以生態途徑從源頭上解決城市問題,改善城市環境。因此,將海綿城市運用到城市公園設計中尤為必要,本文將結合珠海天沁園設計方案分析海綿城市技術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究在公園景觀設計中如何結合地形設計雨水花園、下凹綠地、植草溝等,以及根據不同的分區需求使用相適應的透水鋪裝,使公園成為城市的“海綿體”。
2016年4月,珠海成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第二批試點城市,作為一個濱海城市,珠海市降水豐富、河網密布、人均綠地面積位居全國前列、自然系統蓄水能力強,具備建設海綿城市的良好生態環境基礎。
為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珠海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珠海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珠海市海綿城市試點區項目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珠府辦函[2016]242號)。橫琴開發一直以來受到中央、廣東省、珠海市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關注,2009年8月14日國務院關于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的批復,再次明確要求橫琴新區作為內地開放度最高的“先行先試”區域和未來的開放島、活力島、智能島、生態島。因此,在橫琴新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符合珠海市的發展目標。
橫琴新區天沁園項目為城市綜合公園項目,建設地點位于珠海橫琴新區保利國際廣場,緊鄰天沐河,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是橫琴新區天沐河濱水片區的服務中心節點。為了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順利推進珠海市橫琴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需要對本項目進行海綿城市專項設計。
本項目用地北達琴政路,東臨琴朗道,南至濠江路,西連琴達道,南北向長約270m,東西向寬約240m,占地面積約63026m2。其中排洪渠兩側和北側市政道路不納入本次設計范圍面積約8212m2,則本次設計范圍總占地面積約為54814m2。

圖1 區位圖
經過對區域環境的分析,基地周邊市政管網設計已經非常完備,雨水管網設計符合規范,存在洪澇災害的可能性較小,客水流入場地內的機會也不多,場地內一半左右的下墊面為綠地,且西側有一排洪渠,作為海綿城市設計有較好的基礎。因此,結合流域整體情況及場地自身可實施性,最終確定本項目的設計目標為實現完全雨污分流,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0%,面源污染(以SS計)負荷消減率≥50%。

圖2 海綿城市設計思路圖
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設計把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使用和排水密切結合,實現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設計利用大量下凹綠地,減少傳統設計上直接排到市政排水地,雨水花園、可滲透鋪地等來收集過濾凈化雨管的作法,讓雨水可再生利用并補充地下水位,減少暴雨時地表雨水徑流量,確保雨水由植物凈化過后再排入河涌。
此外,還采用了適量常規雨水口或排水溝等收集系統,在遇暴雨時下凹綠地等無法收集的多余雨水,溢流至附近雨水口或排水溝,不會出現水浸街、水浸公園的現象。
結合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的原則,重點考慮先綠色、后灰色,先下滲、后排放,景觀與功能并行的設計原則。
利用景觀設計后的CAD地形標高、景觀功能區、主要道路等劃分匯水分區,本園區共分為7個匯水分區,每個匯水分區單獨排入市政雨水井,按各匯水分區匯水面積進行統計。

圖3 匯水分區圖
為實現場地的滲透功能,結合土壤滲透性能,選擇以滲透為主的技術,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在景觀設計時,設計了一些景觀節點,有主題廣場、特色游步道、及生態停車場,這些場地主要采用透水鋪裝,促進雨水的滲透。根據匯水情況,通過集中與分散的布置方式對雨水進行匯集。
場地通過微地形營造豐富的空間,雨水可以通過微地形形成地表徑流,在合適的區域設置雨水收集設施,收集雨水進行在利用,廣場排水坡度為0.3~5%,道路排水采用單邊排水,2.5m以下道路可單向直接排入綠地。
下凹綠地可儲存和滯留部分雨水,同時促進和強化下滲:①在削峰蓄排放設施不變的情況下,可顯著提高地區內的雨水排放標準;②通過蓄滲的過程,可去除一部分污染,減少城市污染負荷。
設計中下凹綠地的運用:在人行道樹池建設中,可進行條狀連接,局部可調整為下凹式綠地;綠帶中下凹綠地必須有初雨棄流設施,確保不污染綠地與地下水;綠地內應設置溢流口(如滲井),保證暴雨時徑流的溢流排放;與非透水鋪裝之間應做防水處理,確保路基不受損。
設計中下凹綠地的具體做法:在進行綠地設計時要使路面(地面)高于綠地、雨水口高于綠地而低于路面(地面)、雨水口不設在路面而設在綠地上。這樣,綠地就形成下凹式,雨水均進入綠地,經綠地蓄滲后,多余的雨水才從雨水口流走,不致使綠地受淹。

圖4 下凹綠地大樣圖
雨水花園設計由配方土、砂層、礫石層、土工布等組成。雨天降水依次經過種植土壤層,砂層、礫石層和土工布后,雨水得到凈化,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儲存在PP模塊中,然后通過潛水泵加壓后用作綠化澆灌使用。此雨水花園有如下優點:
采用無動力過濾凈化系統,不耗費電能,最大程度的節能。
可避免雨水直接進入市政管網,減輕市政排水的壓力。
過濾后雨水用作綠化澆灌,可最大程度節省自來水。

圖5 雨水花園剖面圖
下沉式綠地對徑流的削減效果較差,應采用下沉式綠地與雨水調蓄池、多功能調蓄等設施結合設計的方法。項目中為滿足2h內排除開心草坪劇場滯留雨水的要求,在其草坪低凹處下方設置一個30m×10m×1.5m的蓄水池,覆土1m,蓄水池有效容積約300m3。
常用的透水性鋪裝有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嵌草石板、植草磚、植草板、木塑地面、碎石路等。由于透水鋪裝層本身具有較多的孔隙,能夠存蓄的雨水量較大,因此各個季節透水鋪裝地面對雨水徑流依然能夠起到較好的控制作用,通過這些透水面層材料將雨水快速滲透,大大減少了暴雨時地表雨水徑流量。
天沁園項目入口廣場主要采用了透水磚,黑白灰三色交錯鋪設,大面積的透水磚能快速滲透雨水;生態停車場采用了嵌草磚;考慮透水混凝土鋪設是現場攪拌一次性成坪的,在強度方面比透水磚能承載更大的壓力,所以項目中的主要園路采用了透水混凝土,次要園路采用卵石鋪地,使人有不同的體驗,保證了更好的適用性。
在公園綠地中,應依據不同的功能分區與要求進行合理的透水鋪裝的材料與區位設計,既保證功能與景觀的需要,又滿足減緩徑流的要求。
該項目使用了海綿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場地地勢格局和現狀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預的手法在場地現狀靠近排洪渠和低洼地的基礎上構建“雨水花園”,通過地形梳理,在現狀地形基礎上,形成大量下凹綠地,蓄存雨水徑流,將雨水資源滯留在場地上,讓場地雨時吸水,旱時貯水,成為一個兼顧旱澇問題的彈性系統,在滿足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帶來良好的城市景觀,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態系統。這種方式是海綿城市技術在城市公園中的一次成功應用,對于我們探索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1]劉鴻琳,王躍.基于生態設計理念的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園景觀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11:92~95.
[2]劉朝彪,吳相利.“海綿城市”構建規劃實施策略分析——以哈爾濱市群力雨洪公園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4:3~5.
[3]胡楠,李雄,戈曉宇.因水而變———從城市綠地系統視角談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J].中國園林,2015,06:21~25.
TU986.2
A
1005-7897(2017)22-0026-03
2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