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良
(湖南省桃江縣人民醫院,湖南 益陽413400)
血管內介入與外科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比較
戴桂良
(湖南省桃江縣人民醫院,湖南 益陽413400)
目的比較血管內介入與外科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從事神經介入以來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其中對照組 (25例)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觀察組 (25例)采用外科手術夾閉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及住院時間。結果兩組患者的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P均<0.05)。結論血管內介入與外科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相當,臨床中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
血管內介入;外科手術夾閉;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發生于腦部的血管疾病,是由于先天性腦部血管畸形或后天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血管壁局限性膨出性擴張[1]。研究[2]顯示,顱內動脈瘤發生破裂出血后,若24 h內未得到及時的救治,死亡率為20%,7 d內的死亡率為40%,而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后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率為6.0%~35.6%。目前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本研究比較血管內介入與外科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從事神經介入以來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納入標準:入院后均經頭顱CT和血管造影確診為顱內動脈瘤;符合血管介入及外科手術夾閉治療的適應征;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心、肝、腎等身體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拒絕接受這兩種治療方式;伴有免疫系統疾病及嚴重的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方案根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指南,并由腦血管外科經驗豐富的醫師與神經介入醫師根據患者的動脈瘤進行具體商討后確定,其中Hunt-Hess分級0~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夾層或假性動脈瘤患者以血管內治療為首選,合并有巨大血腫、動脈瘤夾閉、寬頸動脈瘤而支架置入困難、大腦中動脈三分叉或復雜的動脈瘤患者以開顱手術為主。對照組 (25例)中,男10例,女15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 (40.2±4.5)歲。觀察組 (25例)中,男11例,女14例;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 (40.5±5.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術前給予全身肝素化2 h,術中持續給予肝素鈉1.25 g/h,行常規同側動脈穿刺,在DSA腦血管造影下選擇最佳角度,通過路徑圖引導下將塑形后的微導管置入動脈瘤的中外1/3處,根據動脈瘤的大小、瘤頸情況、與載瘤動脈的關系選擇合適的彈簧圈型號(美國EV3)進行填塞或選擇Onyx膠栓塞 (美國Onyx Optics公司),在填塞后松弛導管確定是否發生解脫。觀察組采用開顱夾閉術治療,全身麻醉后取合適的體位,以Tasargil翼點為手術入路部位,從耳屏前距離發際線1 cm內起至中線部位作一長約7 cm的手術切口,分離皮瓣,注意保護面神經、顳淺動脈,在冠狀縫、顳上線交接線上方鉆孔,去除骨瓣,密切監測顱內壓,以弧形將硬腦膜剪開并打開側裂池,開放頸內動脈池和視交叉池,行腦脊液引流減壓,明確瘤體周圍血管關系,暴露動脈瘤瘤頸,使用臨時瘤夾阻斷動脈瘤血流,用合適的動脈瘤夾將動脈瘤進行徹底夾閉,止血,縫合腦膜。若患者伴有水腫則實施去骨瓣減壓術。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微量泵注尼莫地平抗血管痙攣,沙袋壓迫穿刺部位止血,臥床制動24 h,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與神經功能變化,定期復查顱腦CT和DSA,積極行抗感染、控制血壓、脫水、降低顱內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并發癥 (術中動脈瘤出血破裂、術后腦血管痙攣和腦積水)發生率和住院時間。術后回訪3~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復發率。
1.4 評價指標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評價術后治療效果[3],包括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最高64分,分為優、良、可、差及死亡。優:日常生活能力正常,可正常工作和生活;良:可獨立生活,并恢復部分社會生活能力;可: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幫助,可拄拐行走,差:意識清醒,但臥床不起,需要人照料或處于植物生存狀態。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回訪期間,兩組患者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差異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 [n(%)]
2.3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 (12.0±2.5) d,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 (16.5 ± 2.0) d。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 (t=7.028, P <0.05)。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多數患者是由于自發性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其具體病因尚未清楚,多發于腦底動脈環的前半部,以自發性腦出血、腦血管痙攣和動眼神經麻痹等局灶癥狀為主要特點,動脈瘤發生破裂后發生嚴重的癥狀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隨著醫學診斷水平的提高,動脈瘤的預后明顯改善。一旦被診斷為腦動脈瘤,應采取手術治療,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險,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臨床多采用開顱直接處理動脈瘤的手術方法以及動脈內栓塞治療。外科手術夾閉是最傳統、最直接的治療方法,該方法通過開顱治療可獲得加大的手術視野,方便手術的實施,可直接對動脈瘤進行夾閉,治療效果較好,對于多發性動脈瘤、顱內血腫形成、載瘤動脈解剖較為復雜以及瘤體較大患者也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4],同時該手術方式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多,容易造成大出血,且術后并發癥較多,但近年來隨著外科手術夾閉的成熟,手術操作的規范化,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5]。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是近年臨床開始應用的治療方式,通過血管造影及3D血管成像技術可清楚地顯示顱內血管瘤的結構、分支及解剖位置,在微導管下對動脈瘤進行栓塞,手術創傷小,不易造成血管神經的牽拉傷,手術安全性和成功率較高,且隨著介入技術、新型介入材料、醫學影像技術和相關藥物的研究發展,一些復雜的顱內動脈瘤也可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6]。雖然血管內介入治療具有微創的優勢,但是該手術方式的適應癥有限,也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動作輕柔,以免發生動脈瘤破裂,加重患者的病情。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治療優良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而觀察組的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P均<0.05),表明兩種治療方式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相當,而血管內介入治療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外科手術夾閉治療具有更低的復發率。
綜上所述,外科手術夾閉與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相當,各有優缺點,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1]徐江林,張憲哲,李永豪,等.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臨床對比研究 [J].河北醫藥,2016,38(24):3755-3757.
[2]楊立軍.血管內介入與顯微外科夾閉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比較 [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22):55-56.
[3]馬建軍,徐麗娟,馬忠華,等.手術夾閉和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破裂動脈瘤的療效分析 [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3,30(3):262-264.
[4]鄧強.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療效比較 [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6):108-109.
[5]付鋒,楊杰,王娜.血管內介入和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預后及相關因素比較 [J].疑難病雜志,2014,13(9):904-906.
[6]張應春,時國兵,肖世勇,等.顱內動脈瘤顯微手術和介入治療效果比較 [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6):15-1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Surgical Cli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AI Guiliang
(Taoji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Yiyang 413400,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surgical cli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s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ince author being engaged in neural intervention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The control group(25 cases)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25 cases)received surgical clipping treatment.The treatment effect,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recurrence rat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both P<0.05).Conclusions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surgical clipping have the sam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In clinical practice,the most appropriate surgical method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patients'specific conditions,and their operative indications shoud be strictly grasped.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urgical clipping;Intracranial aneurysm
R651.1+2
A
10.3969/j.issn.1674-4659.2017.11.1593
2017-07-31
戴桂良 (1973-),男,湖南益陽人,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介入、腦血管造影、顱內動脈瘤。
(責任編輯: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