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桂香+王曉芳
一個班級如同一片萬物生長的森林,每一個孩子都以各自別樣的姿態(tài)在這片森林里茁壯成長。作為這片森林的養(yǎng)護者,班主任的工作尤為重要。合格的班主任可能是一名優(yōu)秀的“育林工人”,而出色的班主任則是一名具有真知灼見的“生態(tài)學家”。這其中的差別,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方式。因此,一個班主任的最大效能就是根據(jù)學生的需要盡可能地涵養(yǎng)生態(tài)資源,為學生營造有利于成長的空間,遵循其規(guī)律,啟迪其智慧,豐盈其活力,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中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生長點。
上個學期,我從中學來到了小學工作。我對班主任的工作并不感到陌生,但和小學生初次相見時,我的確被孩子們身上天真的稚氣與坦誠的情感所觸動,每一個都俊朗秀氣,聰慧可人。雖然接手的是五年級,實際上卻是一個新班。原班學生只有17人,和我一起加入到這個班里的還有18個從區(qū)內各個學校轉過來的新生,我們一起組成了一個36人的新集體。在忐忑中我和孩子們一起開始了新學校的新生活。
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處于一個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并開始進入一個快速形成期。同伴之間的認識和評價以及來自集體的影響對他們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促進新集體的融合,我讓班上一些有特長的孩子帶來自己的作品,有素描、水粉等美術作品,也有自己的考級證書等,張貼在班級的文化墻上。這些展示可以讓大家直觀地了解自己的同學,同時也能彰顯孩子的個人特點。我還建議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到學校,孩子們帶來了機器人、玩具狗、魔方、孔明鎖等。我每天還安排二十分鐘的玩具時間,鼓勵孩子們積極社交,互相邀請玩伴,主動分享玩具,建立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同時,我也仔細觀察孩子們,了解他們的行為特點、社交能力、心理空間的構成,為更有效的班級建設掌握更充分的資源。
但是,這些努力對于一個新建立的、結構較為復雜的新班級來說還遠遠不夠。作為一名小學“新”教師,該怎樣引導這些孩子踏上健康成長之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五年級的孩子雖未全然退去稚氣,但已經是小學中的“小大人”,還有一年多就升上初中的他們也將面臨新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而且,從成人的視角設想孩子們的未來,他們會無數(shù)次地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開始新的生活,未來的他們怎樣才能夠自如地應對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陌生的工作與生活?怎樣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積極地擁抱外部世界?我們的學校教育又該教給他們怎樣的技能去應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情境?經過深入地學習與思考,我逐漸明確—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更好地與人合作,應該成為班級建設的重要部分,這也是孩子終身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由于是新組建的班級,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大都缺乏熟悉感與信任感,因而彼此互相了解并能相互接納,促生集體歸屬感,就成為了班級建設的首要任務。該怎樣順利完成這個任務呢?正在我躊躇之時,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開展的“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為我提供了一條新思路。項目校本課程所設計的《新開始》《我喜歡我自己》等主題活動,從班級管理的角度和自我認識的角度,讓學生了解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從而能夠在集體當中更好地生活、更愉快的成長。
我在參加了項目培訓學習之后,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始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希望能夠在這個項目的指引下,既要做一個教育者,更能成為陪伴學生成長、分享他們喜樂的朋友。要做好這種實踐活動,首先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因為每個學生在班級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都是鮮活的個體,都有鮮明的生命特征,對每個學生的深入了解對促進學生自我認知及與他人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借用多元智能測評工具對每個學生進行了比較客觀的測量,詳盡地分析學生的多元智能發(fā)展分布和有效學習風格,并針對其特殊的分布情況,對學生進行了分組。為了能夠使小組合作價值最大化,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優(yōu)勢智能提升和弱勢智能的彌補,我采用了異質分組的策略。每個小組五名成員的優(yōu)勢智能和劣勢智能基本上能夠實現(xiàn)互補。例如:每個組都會有智能發(fā)展均衡的學生,也會有某項智能極具優(yōu)勢的學生和弱勢智能的學生搭配。這樣,在實踐活動中孩子們就能夠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并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如此一來,每個孩子都可以獲得更加深入與透徹的自我認知,在收獲合作樂趣的同時也構建了對自己的信心。
分組成功之后,我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團隊建設活動。讓每個學生給自己制作“名片”,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然后在“名片”內容的基礎上對自己的各方面情況做拓展,完成“我就是喜歡我”的自我報告,從自己的名字開始,把自己的喜好、經歷、特長、特點盡可能詳盡具體地梳理出來,書寫或者描畫在紙上。報告完成后,同組的成員互相介紹,讓學生邊聽邊找到屬于大家的共同點,再根據(jù)小組成員的共同點設計出小組的專屬隊名、隊呼、隊歌和logo。小組建設完成之后再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分享。在此過程中,每個孩子的優(yōu)勢智能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每個孩子都在團隊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作用和價值?!耙魳分恰薄巴敉魬?zhàn)隊”……一個個特點鮮明的團隊彰顯著孩子們的智慧與個性。在展示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負責一部分陳述,他們是團隊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之間有了充分的了解,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同時感受到了責任的意義。
接著,結合學科內容,我又設計了“我家的寶貝”實踐活動。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家里任意一件寶貝做成分享資料,形式可以是小報、PPT、圖文故事等。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分享!在交流過程中,孩子們帶著新奇的眼神欣賞其他同學的寶貝,關注并了解了與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和志趣,這既增進了同學們的互相理解又豐富了彼此對生活的認識。東俞(化名)和他的媽媽用家里的面包機烤出松軟香甜的面包,圖片上的美食誘惑了我們每個人的味蕾;岳蕾(化名)奶奶家的“室內桃源”清新了所有人的耳目。一件寶貝,一段親子時光,一個溫馨的分享,讓每一個孩子和他(她)活色生香的家庭生活面貌呈現(xiàn)出了最動人的光彩。
生活即教育,生活的空間有多寬廣,教育的空間就有多開闊。后來我們請家長協(xié)助把孩子的作品制作成電子雜志,共同完善修改交付至班級郵箱,和本學期寫作實踐成果結集成書,作為下學期的開學禮物送給大家。
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也非常注重外在評價,積極的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的集體意識,還能夠促使學生建立集體榮譽感,從而產生對班級體的歸屬情感。例如,我利用學校國旗下風采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集體朗誦《少年中國說》,齊唱《少年強》,讓學生在誦唱中親身體會到集體力量營造出的恢宏的感染力?;顒又?,有特長的學生積極主動擔任伴奏和領誦,展現(xiàn)出他們的個性才華,其他同學精心練習,互相配合,展現(xiàn)著集體的凝聚力。這樣的集體亮相讓全校師生刮目相看,贊譽有加,擔任領誦的學生也紛紛成為了學校廣播和主持的骨干。孩子們由此產生了特殊的集體榮譽感,自然形成了對新集體的歸屬感。他們?yōu)樽约旱陌嗉壭蜗蟾械津湴粒@種凝聚力又成為孩子們積極維護班級榮譽的動力。
新的班級生態(tài),就是關注每一個孩子,關注他們之間存在的必然差異,為孩子們做好接納和尊重差異的榜樣。我們班的文化墻上有一幅孩子們設計的“成長樹”美工大海報,每個孩子的經歷都化作這棵大樹的枝干,每個人的成長故事都在方寸之間展現(xiàn)著,每個孩子都在得到關注的同時也付出自己的關心。班級里的情感就這樣流動起來,班級成員之間因為了解而互相尊重,又因為尊重產生了更深刻的友愛。每個月,我們都給當月出生的孩子過集體生日,祝福、許愿、邀請最好的朋友贈送蛋糕,孩子們體會成長的快樂,見證美好的童年時光,懂得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和朋友的陪伴。
責任編輯:肖佳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