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陳麗
語文活動是指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為活動主體,以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言能力和素養為主要內容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語文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因其靈動有趣、雅致精巧,為課文解讀和寫作教學注入鮮活魅力,把學生帶入有情趣的、無限廣闊的語文空間中遨游,所以很受學生青睞。
一、初中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管是常規課還是活動課,都應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因此,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師的舉措和行為,必須圍繞這一核心,設計與開展的語文活動也應與這一理念相吻合。
1.為學生和課堂教學的需要而設計
課堂活動設計要遵循語文教育規律,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此,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時刻考慮學生的需求。
2.過程著眼于“自治”
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實踐,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教師在開展活動時,要善于思考、善于控制,多放手,輔以引導點撥。而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因材施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3.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發展為宗旨
教師應努力開發整合資源,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活動。加強語文活動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關注學生活動過程,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知識素養,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因此,教師要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和生活聯系起來,和各種學科知識學習聯系起來,根據生活和學習實際需要,真正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
二、如何設計和開展語文課堂活動
1.將復雜元素簡單化、隱性情感顯性化,準確定位角色
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那教師要怎么“導”,學生的“主體”應如何體現?這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這樣的課堂,一些學生的“無形活動”“隱性思維活動”會表現得比較充分,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能夠簡練自然,切中要害,極大地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考力獲取知識,并發展自身思考力。而且,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涉及的元素眾多,如背景、情節、描寫等,若每一個元素都設計成問題,就顯得過于瑣碎,可通過一個活動“擰”起全篇來解讀人物。
例如,錢夢龍先生在講授《故鄉》一課時,他的授課思路為:將課前學生預習時書面提出的20多個問題進行分類,如一般疑問、回鄉途中的“我”、閏土、楊二嫂、宏兒和水生、離鄉途中的“我”、寫景等,然后逐個討論解決,最后由學生小結學習方法。其特點較為突出:問題分類很有技巧,圍繞人物形象順扣另兩個要素(情節和環境描寫),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在這一授課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很好的體現,他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是學生求知過程中的啟發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知識的傳授者,不“放羊”、不“填鴨”、不“庖代”,沒有當講不講。
2.將抽象思維具體化、靜止知識活性化,明確意義
寫作過程是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過程,語言的表達是一個具體的、感性的過程。語文活動并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它既能體現語文課程大目標,又能實現課堂小目標,開啟學生深度解讀課文之門。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自然而然的心靈呼應,借助師生互動分析課文,讓學生的單一看法變成多重評價,轉變其預習階段初步產生的錯誤認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讓教學形態與教學美感誘發學生的智能結構與審美意識。
例如,在講授《孔乙己》一課,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為“孔乙己”設計名片,發現其身上的矛盾之處,找出依據,歸納寫法,再概括人物形象特點。在講授《我的叔叔于勒》時,可以由教師給出一副對聯,由學生擬橫批,旨在讓學生明白文“道”。
又如,特級教師程少堂在講授《世說新語·詠雪》時,“語文味”十足,既閃耀著理性與智慧的光彩,又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教師教學活動的意義明確,主要體現在關鍵點的巧導巧講:(1)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迫切渴求,從讓學生背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導出謝家,從章開沅校長按會議既定時間等教育部長十分鐘后離場的故事導出《陳太丘與友期》,特別讓教師稱贊的是激發學生高層次探究的問題:“千古文人《世說》夢”—知識分子的個性化精神生活。(2)學生探究文意設計得也很巧妙,首先讓學生現場網上搜索《世說新語》的藝術特色,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比較推崇魯迅的評價,接著朗讀、背誦、提問、互動解答,最后補注課文,疏通文意,解決疑難詞匯。(3)拓展環節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點,教師投影,邊讀邊譯邊講述《世說新語·雅量》《世說新語·賢媛》,語言幽默風趣,學生笑聲不斷。
3.將枯燥學習情趣化,抓住實施契機
語文活動的設計應倡導合作,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思維活動,并營造積極主動探究的氛圍,防止個別同學把自己當“旁觀者”。把握好活動節奏,讓起伏、快慢、輕重、疏密、動靜、收放都在教師的掌控中,防止放而不收、活而不實,注意內容多元化,評價多元化,活動多元化,做到將枯燥的學習情趣化。例如,教師在教授《皇帝的新裝》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情感選擇,讓他們初讀文章后擬副標題,并結合課文做解釋。這一調控行為看起來雖小,但給了學生自我選擇的權利。他們積極參與,可以激發學習情趣,改變課堂結構,由教師講懂變成學生學懂,在教師的點撥下,由“點”成“面”,進而成“體”。
這對教師的課堂把握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教師要不斷充實自身知識,開展讀書活動,營造讀書氛圍,加強自身的組織能力,抓住實施契機。這是因為語文活動設計成功的關鍵在于恰當地安排準備、實施、評價的時間,要把握好課前、課中、課后的時間,抓住實施契機。全國著名語文教師徐社東有一套自動流水線,班級中有輪值的“詞語專家”負責做注音和詞語解釋工作,“發問專家”收集、整理、提出疑問,人員可輪流。例如,在講授《口技》一課時,他的課前準備活動非常充分,課堂展示就會比較順暢,最主要的是課堂結尾契機抓得好,待學生疏通文意、領略民間藝術魅力、反復誦讀后,超越文本,返回生活大本營,讓全班學生參與場景表演,互相點評。
巧妙的設計不如自然的生成。語文教學講究科學性,也講究藝術性。在思維教學方面,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育學生從字里行間中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釋問題,依靠文字和文章內容來培育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維之格雖然開始了明顯的發育,但還處于經驗型發展階段,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這時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注意捕捉學生的心理、情感變化。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是把復雜的元素簡單化,把抽象的思維具體化,把隱性情感顯性化,把靜止的知識活性化,把枯燥的學習情趣化。語文活動開展的最高境界是水到渠成。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師生交往的本質就是教師人格精神與現實人格精神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我們若有了這種相遇,那一定是愉悅的、幸福的、有歸屬感的,那就讓我們語文教師為此為努力吧。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