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港股上市公司的供股面向現有股東、按股權比例配發,與A股的“配股”很相似。但由于此前港股市場的供股價格下限無底線、可以遠遠低于每股凈資產,加上供股比例又無上限,這是導致股票價值高度攤薄效應的根源
前段,港交所分別就加快除牌程序、加強規管具高度攤薄效應的集資活動咨詢市場,兩份咨詢均至11月24日截止,后一份咨詢針對的即是市場所深惡痛絕的“向下炒”。為打擊“向下炒”,聯交所建議修改上市規則,包括禁止所有(個別或12個月累計)可能使得累計價值攤薄25%或以上的供股、公開招股及特定授權配售等。聯交所的改革舉措值得稱道,建議其加大改革力度,從源頭鏟除老千股土壤。
“向下炒”模式是香港資本玩家的天才發明。比如,一家公司每股資產凈值1元,如果現在股價跌至0.8元,基于價值支撐散戶可能蜂擁買入、越跌越買,但是大股東或莊家卻反其道而行之、越跌越賣,等到股價跌到0.3元,上市公司推出大比例新股發行,接手的都是老板或莊家的好友、代理人,高位賣的籌碼低位接回來。散戶若不參與,其權益將遭到“稀釋”;參與一次兩次或許可能,但多搞幾次就可把散戶榨干。
“向下炒”模式以及老千股的出現,是港股規則、監管機制過度寬松帶來的副產物。此次聯交所的改革建議中,擬專門限制高度攤薄效應的集資活動,這有一定針對性;不過,中度攤薄效應的集資活動還是允許出現;況且,還規定特殊情況(例如發行人出現財政困難)下,不受這個攤薄25%比例的限制,因此老千股運作空間雖然降低,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空間。
要最大限度壓縮老千股運作空間,應從源頭查找原因、思謀對策,這方面其實可以借鑒A股的再融資規則。
港股上市公司的供股面向現有股東、按股權比例配發,與A股的“配股”很相似,但由于此前港股市場的供股價格下限無底線、可以遠遠低于每股凈資產,加上供股比例又無上限,這是導致股票價值高度攤薄效應的根源。而在A股,每次配股不得超過總股本的30%,且一般配股價格都高于每股凈資產值,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攤薄效應。港股若借鑒A股這些規則,那么莊家若將股價打壓遠離凈資產、純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若不允許低于凈資產供股,自己拋出去的股票難以在低位接回來,“向下炒”將從源頭徹底封住。
另外,根據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13.36條,上市公司一般會在股東周年大會上通過普通決議,給予發行人董事一般性授權,獲得發行新股的權力。在一般情況下,公司在年度內可增發不超過20%的股票,當然配股價格不得較基準價格折讓20%以上。不過,很多上市公司濫用這種權力,董事發行股票自主權過大,也或是導致“向下炒”的一個誘因。建議收回董事臨時發行股票的權力,規定所有股票發行方案,必須經過股東大會批準、甚至必須經過公眾股東的分類表決機制批準。
要打擊莊家“向下炒”,就要發揮公眾股東的約束作用,由此還要完善投票機制。目前內地股東參與投票,先由中國結算對從香港結算系統獲得的投票信息進行登記,于業務發生期每日日終發送給證券公司,再由證券公司向投資者轉發,港股通投資者通過證券公司申報其投票意愿。建議港交所與滬深交易所建立信息交換機制,港股通投資者通過滬深交易所網站就可了解到港股通標的相關信息,投票時也可利用滬深交易所的網絡投票系統,這樣港股通投資者參與港股的公司治理、股東投票,更加符合其目前交易習慣和使用的投票表決工具,可能更為方便高效。
目前嚴打“向下炒”的規則修改建議,還處于咨詢市場意見階段,離正式實施還有一段時間,在此窗口期,建議港交所應依照現有規則,嚴防老千股出現欺壓散戶利益。今年7月,中國農產品合股供股失敗,港交所根據上市規則第2A.06條不就供股及票據發行發出上市批準,原因包括此舉將損害不參與供股的股東利益等,此舉令人大為稱道,在未來窗口期應繼續堅持。
港股通投資者普遍對“向下炒”模式缺乏認識和心理防范,相當數量投資者認為,交易所和監管部門不會在港股通標的股中混入老千股,目前港股通股票估值逐漸回升,也主要是基于該心理假設。一旦港股通也出現“向下炒”模式或老千股,這將引起港股通估值體系的崩塌,損害內地投資者利益。可以說,內地和香港兩地的交易所、監管部門,在防范和打擊港股通標的股出現老千股方面,任重而道遠,理應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防范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