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2017年9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工傷保險條例》,并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內容,關系廣大職工切身權益,關系社會和諧穩定。我省工傷保險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回應。省人大常委會突出問題導向,堅持體現地方特色,針對工傷保險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完善相關制度措施,努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我省勞動關系和諧發展。
明確工傷保險適用范圍,健全工傷保險受理機制
明確哪些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規定參加工傷保險,是工傷保險制度的首要問題。條例規定,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包括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基金會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用人單位工作人員、職工、雇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適用本條例。
工傷保險的生效時間直接關系到工傷職工能否得到有效補償。目前,在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受理上,還存在銜接不暢通、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導致工傷保險生效時間存在不確定性,影響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
為此,條例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應當按照規范要求及時向市、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報送本單位參保職工名冊、參保職工增減表;并強調:參保職工符合條件的,其工傷保險自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參保職工名冊或者參保職工增減表次日起生效。同時,明確要求市、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得限定用人單位報送參保職工名冊、參保職工增減表的具體時間,不得增設用人單位報送參保職工名冊、參保職工增減表的條件。
同時,條例從三個方面對工傷保險待遇進行完善:一是允許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提前辦理傷殘退休手續,其傷殘津貼高于按照規定計發的基本養老金的,按照傷殘津貼標準計發基本養老金,并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二是簡化工傷保險補償金發放程序,規定工傷保險待遇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直接發放給工傷職工,用人單位先行墊付部分直接發還用人單位。三是增加工傷職工供養親屬的供養年限,供養親屬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按照二十周年計算,但超過六十周歲的,年齡每增加一周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照五年計算。
重視工傷預防
預防是基礎。做好工傷預防對預防事故發生、減少事故損害具有重要作用。條例設專章對工傷預防作出規定。
一是細化有關主管部門的工傷預防責任。條例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統籌確定工傷預防重點領域,建立工傷隱患排查機制和預警機制等。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加強對用人單位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督促、指導用人單位做好工傷預防工作。
二是明確用人單位的工傷預防主體責任。條例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健全、落實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加強安全防護措施,加強職工的安全生產教育和管理,通過技術進步、工藝改進等方式預防、減少工傷事故。
三是明確工傷保險預防費的支出和管理,規定工傷保險預防費依法在工傷保險基金中列支,實行預算管理。
明確工傷認定范圍、申請程序
工傷認定申請的程序是保障工傷職工權益的重要手段。條例根據“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精神,不斷簡化工傷職工申請工傷認定的程序,確保工傷職工能夠及時有效得到補償。
條例對工傷申請的主體和時間作了明確規定,并明確申請人申請工傷認定時候應當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以及申請人能夠提供的其他相關證明材料等。同時,條例還對市、縣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的調查核實責任,以及相關單位的配合協助義務作了規定,并進一步理順了工傷認定程序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關系,規定對于經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調查核實,勞動人事關系無法確認的,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先申請勞動人事仲裁。
目前,工傷認定中對“工作原因”的認定不夠明確,導致實踐中對療休養、教育培訓、文體活動等是否屬于工傷的認識和做法不一致,特別是對于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在48小時之后死亡一律不能認定為工傷的規定,普遍認為不夠人性化,有必要對認定工傷的情形作進一步的統一和完善。為此,條例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將以下四種情形明確規定為工傷:一是在工作時間和駕駛公共交通工具等特殊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后因崗位特殊導致救治延誤病情加重,經搶救無效死亡或者搶救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二是在連續工作過程中和工作場所內,因就餐、工間休息、如廁等必要的生活、生理活動時所受的傷害;三是因參加用人單位統一組織或者安排的學習教育、培訓、文體活動所受的傷害;四是因參加各級工會或者縣級以上組織人事部門按照規定統一組織的療休養所受的傷害,但單位承擔費用由職工自行安排的療休養除外。
明確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待遇的支付
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應體現社會性、公益性和基本保障性。為確保工傷職工得到快速有效的賠償,同時,也為避免工傷職工之間的不公平,更好地保護工傷職工權益,維護社會公正,條例對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待遇的支付作了明確規定:一是確立先行賠付制度,規定:第三人造成工傷,工傷職工可以先向第三人要求賠償,也可以直接要求工傷保險基金或者用人單位支付。二是明確總額補差規則,規定:工傷職工先向第三人要求賠償,可以就差額部分要求工傷保險基金或者用人單位支付。三是明確追償權,規定:工傷職工直接向工傷保險基金或者用人單位要求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工傷保險基金或者用人單位有權向第三人追償,工傷職工應當配合追償。
加強對實習學生和退休人員的保障
實踐中,許多單位都招收實習學生,但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容易發生工傷事故。同時,富有工作經驗的退休人員是單位的寶貴財富,實踐中也經常予以返聘或者聘用。對這兩類群體,應當從工傷保險角度加強保護。為此,條例明確規定:經省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批準,市、縣可以試行職業技工等學校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在繼續就業期間參加工傷保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