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劍澗
2017年9月30日,《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經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并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立足我省實際,注重對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對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披露、使用以及信用激勵懲戒等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規定。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信用信息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和重要內容。浙江省一直高度重視信用建設。多年來,省委、省政府不斷探索和推進“信用浙江”建設并取得積極成效。但是,由于法律、法規不甚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披露、使用以及信用激勵懲戒等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為此,有必要通過立法確保我省公共信用建設工作依法推進,以制度力量做到“讓守信者暢通無阻,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信用成為“守信者”最好的通行證。
厘清相關概念、范圍
信息主體范圍的界定,是信用監管的首要問題。信息主體包括個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條例在對個人信息主體范圍的界定上,考慮到我省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在我省生活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外國人數量眾多,將外國人的信用管理一并納入了條例調整范圍。
信用檔案是記錄信息主體公共信用信息的載體。條例將信用檔案內容分為基礎信息、不良信息和守信信息,并以審慎、必要的原則確定列入信用檔案的公共信用信息范圍。
條例明確,應當作為不良信息記入信用檔案的主要有: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給付、行政獎勵的信息;在法定期限內未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或者經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最終維持原決定的行政處罰信息,但適用簡易程序作出的除外;經司法生效判決認定構成犯罪的信息;不履行行政決定而被依法行政強制執行的信息;不履行判決、裁定等生效法律文書的信息等。
同時規定,由省發改部門會同省級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制定省公共信用信息目錄,明確各行業、領域需要記入信用檔案的公共信用信息具體項目。
明確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披露程序
公共信用信息涉及面廣、數據量龐大,其歸集、披露、異議處理程序涉及眾多部門(機構)職責。條例從簡化流程、優化服務的角度,對部門(機構)職責及工作程序進行優化和整合,作了以下規定:
一是將公共信用信息歸集職責統一至省級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條例規定省級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按照省公共信用信息目錄歸集本行業、領域公共信用信息,直接向省公共數據工作機構報送。
二是將信息處理、披露、異議處理等職責集中到省公共信用工作機構。條例規定,省公共信用工作機構具體負責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的處理、披露、使用、服務工作;由省公共信用工作機構通過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向社會公開依法應當公開的公共信用信息,并受理信息主體就其披露的公共信用信息提出的異議,實現一個窗口對外。
確立嚴重失信名單制度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要加強對失信主體的約束和懲戒,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建立各行業黑名單制度;《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不斷完善嚴重失信主體“黑名單”制度。條例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確立了嚴重失信名單制度,并對應當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的情形以及列入嚴重失信名單后的相關懲戒措施作了明確規定。
條例規定,信息主體有下列不良信息的,國家機關可以將其列入嚴重失信名單: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關系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政許可而被依法撤銷的信息;因損害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或者危害國防利益的行為,而產生的行政處罰或者犯罪判決信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判決、裁定等生效法律文書的信息;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應當將信息主體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的相關信息。
對于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的信息主體,條例規定,國家機關可以依照法律、法規、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采取限制參加政府采購、限制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特許經營活動、限制高消費、限制任職資格、限制享受財政資金補助、限制參加表彰獎勵活動等懲戒措施。
實踐中有的企業負責人利用企業進行不誠信活動,卻不承擔任何失信后果,對誠信環境建設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為此,條例規定,法人、非法人組織因嚴重失信行為被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的,應當在嚴重失信名單中標明對該行為負有責任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實際控制人的信息;國家機關可以依法對該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實際控制人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
加強對信息主體的權益保護
信用管理對社會公眾利益有著重大且持續的影響,因此對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尤為重要。條例從多個方面對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作了規定。
如,條例明確規定,禁止歸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禁止歸集的其他自然人信息;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歸集自然人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以及納稅數額的信息。查詢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應當提供查詢人有效身份證明和被查詢人的授權證明。
同時,條例確立了被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的信息主體的告知和救濟程序。條例規定,國家機關將信息主體列入嚴重失信名單前,應當告知信息主體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的理由和依據;決定對信息主體采取懲戒措施的,應當告知理由、依據和救濟途徑以及解除懲戒措施的條件,信息主體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
另外,信息主體對省公共信用工作機構披露的公共信用信息存在異議的,可以向其提出異議;省公共信用工作機構應當作出異議標注并在核實后予以更正。
有不良信息的信息主體(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的除外)具有主動改正違法行為、消除不良影響等情形的,可以向作出違法行為認定的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提出信用修復申請;符合國家和省信用修復有關規定的,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應當作出信用修復決定,省公共信用工作機構根據該決定刪除不良信息或者對修復情況予以標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