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
7月下旬,103個中央部門陸續公布2016年度部門決算,政府“花錢清單”向社會公開的規定動作如期上演。自2011年90個中央部門首次公開決算信息起,政府部門年復一年地集體曬賬本,已演變為民主政治生活的一道獨特景觀。7年間,公開部門越來越多,公開范圍越來越廣,公開賬目越來越細,烙下了不斷邁向“陽光財政”的鮮明軌跡。
然而,公開只是起點,其最終目標是通向財政民主;公開也只是手段,其真正意義在于為預算監督奠定基石。倘若公開僅僅停留于“告知”的形式表層,將大大折損公開的價值,對政府“錢袋子”的監控也難以沖破“程序合法,實質虛置”的歷史誤區。因而,未來預算改革的方向,更應著力跟進糾錯、問責等實質監督。
首先,預算監督并不僅僅是追求政府廉潔,也需要追問政府的投資項目是否必要、資金使用是否有效。因而,預算監督當以促進公共財政的高效為己任,要求政府為公共資金的使用和效益承擔應有責任。事實上,2015年起實施的新預算法已明確設立了績效評估制度,此輪中央部門曬賬本也首次公布了451個重大項目的績效自評表。沿循這一突破,理應在堅持反腐導向的同時,側重轉向績效型預算監督,構建“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監督機制,倒逼政府審慎行事,以盡可能低的公共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
另一個改革方向是更新監督方式。目前,政府曬賬本基本只是局限于支出結果的靜態公開,而非貫穿于預算編制、審批、執行、調整到決算的動態公開。這意味著公眾只能被動接受政府“花錢”的后果,對于預算執行過程中的隨意加碼、任性開支等現實弊端,卻難以跟蹤監督、及時糾偏。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人大的預算聯網,不僅開辟了“預算內容全覆蓋、實時監控全天候、資金流向全追蹤”的全新監督路徑,也使人大代表真正兌現了“主動參與”的監督權利。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部署,廣東模式將在全國推開試點。如此,才能構建起全方位、動態化的公開機制,從事后監督轉向過程監督、常態監督,進而最大程度地阻止預算偏差、用度浪費乃至行政腐敗等危險。
預算監督要從“程序監督”走向實質監督,還有賴于動員各方監督力量,凝聚多種監督合力。就人大預算監督而言,亟待破題的是啟動預算聽證、質詢、修正等政治權力,以徹底告別“豆腐預算”,完成剛性預算的轉型。另一方面,應該為普通公民、專家學者、民間組織、社會輿論等參與、監督預算創造條件、拓寬空間,賦予其聽證、批評、建議等應有的話語權,進而對政府花錢施以強大的監督壓力,并與人大監督形成良性的互補效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