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剛
2017年8月11日,遼寧省公安廳正式作出國家賠償決定,返還袁誠家夫婦各項財物款約6.79億元,還對相關凍結的資金、茅臺酒等作出了解除凍結、返還及賠償的處理。這一數額,刷新了我國國家賠償金額的最高記錄。同時,本案的賠償對象并非冤案的受害人,反而還是貨真價實的“黑老大”,這也引起了許多人的困惑與議論。
本案涉及一個問題,有罪之人能否申請國家賠償?對此,我國現行《國家賠償法》規定,“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要求賠償。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有權要求賠償。受害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其權利承受人有權要求賠償”。可見,法律對于國家賠償對象范圍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并沒有明確指出賠償的申請人就一定是無罪當事人,沒有排除有罪服刑人員主張國家賠償的權利。
在本案中,袁誠家申請賠償的依據是法院的判決書,也甚是特殊。在二審時,法院雖然對袁誠家的定罪和量刑維持了原判。但遼寧高院認為,原判中17家企業財物及收益追繳和沒收不當,應當予以撤銷。而從《國家賠償法》的立法本意和以往的大多數案例來看,主要是針對原本有罪的判決被改判為無罪或者輕罪后,當事人才有機會獲得國家賠償。而本案是因為部分財產判決有錯誤,而對犯罪人進行國家賠償,這在之前尚未見先例。
實際上,針對被告人被判刑后,如何處分其財產的問題,我國《刑事訴訟法》有明確規定,即“在偵查活動中發現的可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各種財物、文件,應當查封、扣押;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而被告人與案件無關的合法財產和收入,一經法院判決確認返還,就應該返還給被告人。
近年來,我國先后通過了物權法和民法總則,極大地豐富了法律對公民個人財產的保護。2016年11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中,也強調要堅持平等保護、依法保護為原則,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的法律程序,進一步細化涉嫌違法的企業和人員財產處置規則,依法慎重決定是否采取相關強制措施。這都說明我國公民財產保護的法治化進程已經邁入了新階段。
另外,從本案的二審判決還可以看出,司法人員的審判意識也已發生了轉變:即便對于有罪之人,也依然注重其正當權利的保護。這種轉變對于限制公權力濫用,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保障案件從實體到程序的公正,必將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