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勇劍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報告把世界商業眼光吸引向中國企業,也敦促中國企業提升全球視野。中國企業準備全球商業競爭和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是同一個問題的二個方面。簡言之,提升全球競爭力是中國企業的必由道路。
透視全球視野需要“全球思維觀”(GlobalMindedness)。綜合看,中國企業還有待提高。對于“全球思維觀”,學界已經有諸多,但尚不統一的認識。它們包括:1)對異域文化富有好奇心;2)能置身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情境去思考問題;3)可以接受暫時沒有定論的決策討論;4)不排斥多樣化的商業行為和建議;5)承認并容納必要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6)保持國際市場擴展的傾向和策略目標;7)5-10年,甚至更長遠的時態觀;8)儲蓄有國際化能力的人才;9)有公司國際事務意識和組織安排;10)有具體的聯盟在地企業共同發展的方法;11)能夠看到全球社會問題與商業機會或挑戰之間的直接聯系;12)用“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的方法追求全球策略擴展中的“漸確定性”。這里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成為中國企業思考全球競爭力的課題。對于系統能力的培養不會立竿見影,但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與當前業務最相關的能力開始培養。對于十九大報告中涉及全球競爭力的最好回應就是開始規劃“全球思維觀”的路線圖。
過去十年,我與劍橋大學的尹一丁教授對中國企業“全球思維觀”現狀做過研究和問卷調查。我們首先從學界已經有的文獻中提純一個簡潔的模式。我們的模式包括三個基本方面:全球意向(Global Orientation); 世界知識(Global Knowledge); 商業國際化能力(Global Skills)。我們關心多少企業在策略規劃中已經預設全球發展的方向。我們想了解企業文化和知識體系中世界知識的普及程度。我們同時要分析基于企業核心業務的商業國際化能力。我們在上海和南京對100多家企業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1.全球意向在企業群中不均衡分布,中國市場的商業機會越豐厚,企業越缺少全球意向;2.企業管理層中的世界知識有強項,卻少系統性,對國際政治的了解超過對文化、宗教和經濟知識;3.商業國際化的能力集中在貿易方面,在市場開發、研發、國際化人事管理等方面比較欠缺。我們的研究顯示,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企業對“全球思維觀”已經不陌生。不過,對它系統開發和培養還遠遠不足。
“全球思維觀”確實給老牌的跨國企業帶來超額利潤,但利潤目標不應該是中國企業唯一的考量。歷史上,大型跨國企業在小而精的階段有些是以國際市場利潤為動機,有些是對自己生而具有的組織命運有深切了解而發國際化的大愿。后者中,荷蘭的“喜力”啤酒、芬蘭的“諾基亞”、美國的“通用電器”就是有代表性的例子。“喜力”從一開始就在國際市場生產并銷售。三大啤酒企業中,它的全球布局最分散,超過70個國家。歷史條件既是弱點,也是機會。最近5年,“喜力”力求揚長避短,把分散經營的歷史條件轉變為“在地化”可持續經營的出發優勢。“諾基亞”的內生技術特征就決定了它必須一切以國際市場為背景思考策略,執行生產和營銷。當它忘記這一點的時候,市場就無情地懲罰了它。相比前面二家企業各有側重,通用電器具有最飽滿的“全球思想觀”。它是“在商不言商”的典型。通用電器對世界各大市場的10年規劃超過當地的企業。他們看到市場形成的制度特征。因此從培養制度條件開始,他們著意從醞釀市場概念開始,培植各個方面的利益相關者對具體產品背后價值的共識。他們有各種各樣的領導力培訓機會,幫助當地商業合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看到未來生意的利弊,了解雙方的動機,達成對核心商業價值的詳細認識。待到買賣實際產品和服務的時候,思維意識方面的鋪墊已經全面完成。這樣的一種飽滿的“全球思維觀”也暗含全球策略能力。
中國政府在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立意高遠。中國企業也不能全盤模仿老牌跨國公司的全球思維觀和執行模式。但它們可以成為“煲湯”的料。以現在中國市場中跨國企業與中資的緊密交融度,學習建立“全球思維觀”的捷徑就是從周邊的跨國企業取經開始。“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全球思維觀”的策略規劃圖不必舍近求遠,可以向近鄰的在華跨國企業開始。而已經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跨國企業也正在積極尋找中國伙伴,尋找如何以中國的眼光看世界。如何在取經過程中團結跨國企業,它也是中國企業必修的政治課。
如何超越老牌跨國企業的模式?我們曾經研究發表過以“社會利潤”為基點的商業模式開發與轉型。其要點是從企業本業開始,以不斷創造正外在性為創新研發的方向之一,在持續創造社會利潤的同時轉換一部分為商業利潤。今天,我們再次審視中國企業的“全球思維觀”,除了全球意向、世界知識和國際化能力外,還需要有“社會利潤”的設計思維。由此,中國企業家就能對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直接貢獻。
作者任教于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
系復旦大學EMBA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