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娟
[摘要]長期以來,美術史論課程教學一直在解決 “學”的問題。教學狀況證明,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基本的問題:一是“問”的問題,即“教”與“學”雙方處于無問題的狀態;二是“無法問”的問題,也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問題,學生在死記硬背中完成了整個學習過程,無法找到問題的切入點。美術史論教學的過程成了一個枯燥乏味的循環過程。
[關鍵詞]高等院校;中外美術史;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2-0079-02
中外美術史是美術學院美術學與繪畫專業學科基礎課程。學習美術史的目的不是告訴大家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而是讓人們從不同的事物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美。該課程側重對中西方美術的發展脈絡、流派特征、代表人物與作品作全面梳理。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開闊眼界,了解更多、更廣的藝術資訊;另一方面對中西方美術有一個較為客觀與理性的認識,從而為學生的藝術創作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中外美術史體系都有理性發展的脈絡和邏輯。不同的文化用圖像告訴我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哲學系統對美的理解和看待藝術的方式。美術史是每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時期對圖像形式美的發展,是人類思想觀念的演變史。該課程注重通過對具體美術作品的解讀和賞析,揭示出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美、感悟美,進而提高審美能力。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與當今多元文化的發展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適應。
一、課程目標不明晰,課程定位不明確
外國美術史課程教學大綱要求介紹歐洲古代美術及西方現代美術的發展歷程,及各自歷史上所出現的著名繪畫流派和作品,通過對歷史上各時期的重要美術現象、美術流派、學術思潮、美術家和代表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全面系統地了解外國美術史尤其是歐洲美術史的發展脈絡,把握藝術風格的演變,能夠形成清晰的外國美術發展歷史印象。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概貌,掌握各時期的主要美術特征,特別是繪畫作品和重要畫家、畫派和技法,增加美術理論知識,提高藝術修養。通過對歷代經典美術作品的直觀、詳細分析,系統地掌握美術發展歷史和基本的造型特點,宏觀上把握每個時代美術發展的概貌,掌握其時代特征。
作為從事美術史論教學的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充分認識該學科自身特點,結合學生專業特色和學科層次,側重于對中外美術史對比的講授。即在保證基本知識點的同時,針對專業適當調整授課內容;在保證課堂教學的同時,組織專題討論與課外參觀調研。通過對繪畫作品、觀念轉變的分析,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和思考研究的習慣,并以此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拓寬思路。
目前中外美術史課程目標主要限于“掌握美術發展的線索” “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既流于寬泛,又過于籠統。課程目標的制定對中外美術史課程的特征、功能及定位認識不清。中外美術史作為學科基礎課的作用是為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發展他們的專業創作能力打下寬厚的基礎,也是培養專門人才所必需的課程。課程目標、教學定位不明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容易出現課程內容受某一專業或教師的影響,體現不出學科知識的完整性。
二、不重視基礎理論,教師講授不拓展
長期以來,由于美術專業的特殊性,美術專業從招生時就相對偏重考生的專業技能而相對降低其文化素養要求。這類學生文化課功底較為薄弱,知識體系學習的習慣不好,對于美術理論和藝術觀念的學習很難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和認知。再加上對理論課學習的認知度不高,這無疑給原本就相對枯燥、邏輯性較強的美術史論課造成很大的障礙。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減少必修課,增設選修課,壓縮課內總學時,無疑是為了給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的空間,為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時間保證。
筆者目前所在學院中國美術史課程在大一第二學期開設,共計64課時;外國美術史課程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設,共計48課時。課時根本無法保證知識傳授的系統性。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很多不主流的知識內容只能做刪減,更談不上融會貫通、信手拈來一些額外的知識點作補充,無法讓學生形成世界美術大背景的觀念,進而對世界美術的整體發展線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世界美術大背景下,美術事件互相之間的交流和影響,社會的變遷、意識形態的變化,均會影響藝術發展的方向和特征,都需要在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去實現。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課程分別開設在兩個學期,教學過程中也缺乏這兩門課程之間的聯系與比較,對學生思維方式的確立沒有起到積極影響,這也就出現了掌握知識不牢固,知識積累不足。應以時代為背景,以歷史發展為主線,以作品為對象,劃分主題,突出重點,由點帶面地講述中外美術品的發展脈絡、流派特征、代表人物與作品及審美風格。針對設計類專業,特別側重講授美術觀念的演變,訓練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對豐富的繪畫表達語言方法的理解,達到創造性地、多維度地去表現對象的目的。
三、教學方法簡單, 學生學習不積極
長期以來,中外美術史教學一直沿用著教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方法。通過教師講授美術流派、畫家及其作品,講授作品之間風格演變的來龍去脈。而對同一時期的作品在成因與共同特征方面則又缺乏橫向比較,歷史時代下的美術事件對應不上,互相之間的交流和影響就會被忽略,很難從整體上掌握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因此也談不上對美術史發展規律的認識。美術史教學是為了了解世界美術的發展進程,這本身其實已經包含了比較學習的過程。學習美術史對學生的發展所具有的價值僅僅變成考試過關。正如李公明先在幾年前在《美術史論教材中的概念、敘述方式與問題意識》一文中提到的,敘述方法通常沿用教材中的“歷史背景+畫家介紹+作品介紹的千篇一律的敘述模式”。
教師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如講授“古代美術二(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中西美術發展)”單元,教師梳理上自公元前5500年——公元1世紀,具體包括古埃及、古代兩河流域、愛琴美術、古希臘及古羅馬的美術形態、中華文明——曙光、史傳與信史。之后可以開展小型學術研討會“文明發展視野下古代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臘早期以及中國的美術發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前查閱資料并在課堂上陳述觀點,最后教師總結點評。“古代美術七(公元1400至1650年的中西美術發展)”的教學目標是掌握明代美術表現和熟悉文藝復興盛期美術。“公元1400至1650年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來看,已然開始踏上由盛而衰的格局。政治上的腐敗黑暗使得國家自內而外地開始腐爛;經濟上的封閉自滿將國家一步步逼上固步自封的絕境;而文化上一味的崇尚復古繼承,創新精神被抹殺,漸漸失去了活力。而同時期的西方,在走出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之后,政治、經濟、文化等都在漸漸擺脫極端宗教思想的束縛,顯現出一派向上發展、欣欣向榮的格局。特別是在文化藝術的發展上,隨著文藝復興盛期的到來,在創新與活力的伴隨下,西方藝術發展的輝煌時期也隨之到來。”課程結束以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找角度撰寫2000字的小論文闡述自己對此的思考,寫得好的學生平時成績考核加分。相信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藝復興盛期意大利藝術表現以及明初期、中期、后期、末期繪畫的發展脈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分享課外教學資源,并提供一定的線上學習指導。在課堂學環節,則以問題為線索,以知識內化為目標安排答疑解惑、互動交流、協作分享、作業、個性化指導等教學活動。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何捕捉問題的學習,提高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勢在必行。
四、考核機制單一,傳統模式不改革
美術史論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屬于院系平臺必修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時成績30%加閉卷筆試成績70%。這種考核方式確實快速并能直觀地以數據統計的形式顯示出學生成績的分布狀況,便于教學研究以及學分制計算。考核的內容都是教材的綱領性知識框架,只要學生花費時間死記硬背便可掌握,因此用這種辦法考查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透徹程度和運用的熟練程度是無稽之談,學生對教材內容短期的集中整理與快速復習,在最后的期末筆試中取得一個及格以上的成績,等考試結束學生也便與本課程的知識體系發生脫離。美術史論閉卷考試的題型單一,目前主要有選擇題、名詞解釋、解答題和論述題。中外美術史作品賞析可以改變答題方式,比如畫圖作答、欣賞評析。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可以大量探索一些其他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比如在網絡線學習線下進行視頻學習、專題討論;也可以開卷考試、小論文撰寫來解決一些教學重點、難點問題。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作為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明確了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大綱之后,一個好的教學方法能影響教學整體效果的實現。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關系著教學成敗的重要問題。中外美術史傳統的教學目標鎖定就是在對知識點的記憶上,這種教學方法造成學生不愛學習,考試前突擊背誦應付考試,教學效果和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研究意識低下。中外美術史比較教學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點上去體會藝術和美,通過視覺形象認識人類的歷史、精神文化的發展歷程,逐步形成對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了解世界美術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和記憶美術史知識,有利于學生歷史性思維的培養,從而使他們對世界美術整體的發展和交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