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池志勇
摘要:雄安新區擁有眾多的文化遺產,如何做好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使其在新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得以保護并被有效利用,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雄安新區 文化遺產 保護 利用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工作。在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有效地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保障。
一、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一)整體統籌,分類規劃,保護利用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
雄安新區地處北京、天津、河北腹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就是往來交流的集散地,也是燕趙文化、遼宋邊關文化、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交融之地。
據有關部門初步統計,雄安新區已登記的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共計190多處,這些文化遺產的類型和級別不盡相同。因此,對其的保護和利用需要區別對待,做出整體規劃。在這些文化遺產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類就是遺址類,例如宋遼邊關地道遺址、南陽遺址等,我們應該深入地挖掘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增加它的利用功能,以建博物館或者考古遺址公園的形式開發利用。其他物質文化遺產,可對重點文物進行規模不等的點狀保護,圍繞遺產性質特點打造不同功能的研究基地。一些還沒有進行級別核定但又有文化價值的遺產,要組織專家加快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留存好相關資料,詳細研究后加快搶救性保護的步伐。
(二)保護利用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文化遺產的土壤,也是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地理環境與文化景觀的和諧對應是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特色。長城在峰頂才顯其壯美,廟宇在深山才顯其幽深。因此,我們需要對文化遺產的自然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利用。這是保護文化遺產并凸顯其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的根本保證。
對于雄安新區來說,白洋淀無疑是其自然環境的主體。白洋淀的自然人文生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白洋淀自然環境的保護,首先是生態修復,提高其蓄水規模和涵養能力,持續改善水質。其次是在利用中保護,通過合理地創意設計,以“水”“淀”“蘆葦”等元素合理利用,打造別具一格的生態文化景觀。另外,可以根據白洋淀深厚的歷史文化,進行合理劃分,形成不同的文化片區,借助這些片區提高白洋淀的文化吸引力,并進行有關歷史文化的傳播和教育,延續和發展白洋淀的歷史文脈,使人民在獲得視覺享受的同時,也能陶冶文化精神。
二、保護傳承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區域文化內涵、文化特色、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護一個地方的文化基因、延續文化記憶、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雄安新區所轄三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造就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雄縣鷹爪翻子拳、雄縣古樂、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安新蘆葦畫、葦編、面塑、造船、捕魚、高蹺等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要確保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落實到位;其次,要組織專家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研究,發掘其深刻的文化價值,適當的時候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學校、進課堂,從娃娃抓起,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興趣,激發保護意識;最后,政府要創造條件,設立傳承講習所,積極宣傳,提高知名度,提高傳承者的經濟收益,使其實現更好的活態傳承。
三、借助現代科技,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工作水平
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已經深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手段。我們在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技術和手段,對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內涵進行直觀充分地展示。例如像一些遺址類文化遺產,其大多數文物都是埋在地下的,對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內涵,無法以十分直觀的形式進行呈現。因此,在進行相關展示利用時,我們可以借助現代科技,完善智慧博物館的理論和技術,使用科技手段對文化遺址進行高清度的模擬,從而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形式的創新。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其傳播的廣度以及感染力,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雄安新區的建設步伐剛剛開始,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是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要手段,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職責。在大力發展經濟的背景下,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最有利方式就是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通過對其開發利用,使其產生經濟效益,實現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參考文獻:
[1]田鈺瑩,潘卓,張小升.雄安新區白洋淀蘆葦畫文化藝人傳承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22).
[2]田林,馬全寶.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活力復興[J].人民論壇,2017(24).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行政學院資助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琳,女,碩士,河北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管理;池志勇,男,碩士,河北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管理)(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