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影視市場播出的古裝電視劇題材種類繁多,但是古裝仙俠劇卻始終占據著主要位置。在各大播出平臺,仙俠題材的電視劇總能帶來高收視率,從而成為一種獨特的電視文化現象,仙俠題材也成為一種現象級作品題材樣式。互聯網的發展也為仙俠劇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80、90后成為仙俠劇強大的收視群。本文旨在分析仙俠劇熱播帶來的影響,這類題材電視劇熱播的原因以及所存在的問題,以對仙俠劇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仙俠題材 電視劇 高收視率 熱播原因
近幾年來,國際電視劇產業蓬勃發展,我國內地的電視劇產業也在迅速崛起,中國電視觀眾有持續高漲的觀看熱情,電視劇處于繁榮發展的狀態當中。作為一種電視劇類型,仙俠劇雖然早就進入國際市場,但是中國內地的仙俠劇還并不成熟,相當一部分的仙俠劇作品以“IP+小鮮肉”為吸粉核心,在制作內容和敘事方式上并沒有突出的地方,但是高收視卻是一種獨特的電視文化現象。
一、仙俠劇成功的原因
最近一個時期,中國電視劇市場涌現出一大批仙俠題材的電視劇,其熱播帶動了電視劇市場的繁榮。一方面促進了相關領域的文化產業發展,給各大網絡播出平臺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追求高利益是投資方選擇作品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而仙俠劇的高收視率使得投資方看重其題材的市場價值,大批量生產這類型的作品,使得仙俠題材的電視劇一直活躍在大眾視野。以下將詳細分析仙俠劇成功的原因。
(一)仙俠劇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在調查中問及仙俠劇為何會受大家追捧時,其中吸引年輕人占到了70%,原著粉占到了55%,因游戲觀看占到28%,調查中又發現49%的觀眾都是因為有自己喜歡的明星而觀看電視劇,可見仙俠題材的電視劇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壓力、社會壓力增大,這類型的電視劇既不像歷史文化題材的電視劇讓人感覺沉重,也沒有青春愛情劇那樣讓人覺得不真實,因為此類題材就是讓人們活在自己的虛幻世界里,本就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第二生存世界。觀看仙俠劇可以釋放人們的壓力,還可以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看到一些勵志精神激勵自己。
(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娛樂經濟發展,國家方針政策推動了新興傳媒業的發展
在問及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吸引力為何少于仙俠劇時,38%的人認為是缺乏網絡話題。可見,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文學和網絡熱點話題對影視作品創作的重要性。后工業社會的關鍵變量是信息和知識,用知識進行社會指導和革新變革,反過來又產生新的社會關系和結構。我國即將進入后工業時代,娛樂經濟方興未艾,文娛產業借機打造產業鏈。[1]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是唐七公子的小說,出版一度脫銷,電視劇改編引發粉絲全程關注,并成為現象級電視劇。而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批觀眾都是原著的忠實粉絲或者是龐大的游戲迷,以至于拍成影視作品就一定有相當數量的觀眾去觀看。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映經濟基礎。文娛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國家也推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一劇兩星”政策助力網絡IP 發展。[2]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傳播,使得我國深深認識到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傳媒類藝術的宣傳教化作用,以及對于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調查結果顯示,35%的人認為IP是一部優秀的仙俠劇所具備的一個重要因素,剛好與我國的方針政策契合。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選擇好的播出平臺,這項比重高達44%。國家支持多種播出方式,臺、網同步播出,達到了雙收視第一的效果。2015年是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最多的一年,同時促進了網絡 IP 在文化、游戲、動漫、影視、真人秀之間互相轉換。
(三)中國悠久的神話傳說具有民族烙印
許多修真仙俠小說繼承傳統文化,包含“道”“武俠”“修真”等元素,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也體現主流價值,如為家國大義舍己忘我、犧牲奉獻和主流倡導的集體價值觀遙相呼應。[1]中國神話大多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表現弱者正義方受到強大的邪惡勢力的欺辱,奮起抗爭的主題,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不再和諧,影視劇制作也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批判和反思中。
善必勝惡,是大眾的一種美好期許,也是主流價值觀的體現與宣揚。中國古代傳統故事傳說所彰顯的優良文化傳統,也奠定了文學和影視劇作品的基調。如《軒轅劍》的故事在人物設置上,主角小雪是女媧的后人,其心是女媧石,女媧是我國經典傳奇故事中重要人物;拓跋玉兒是北方二公主,拓跋一氏又是我國鮮卑族的一支,整部電視劇穿插的都是我國獨有的一些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化風格。
二、仙俠劇存在的問題
國產仙俠題材電視劇在政治的夾縫中,融合了商業元素和藝術元素,尋求歷史與現實的溝通,渴求從深層次上滿足人們的仙俠期待。它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模仿實驗、獨立制作和大規模生產三個階段,其實質是國產仙俠電視劇自身與其他劇種及現實碰撞、裂變、融合的過程。但是仙俠電視劇如今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偶像化、宮廷化、神魔化等元素的交融滲透使其陷入平面化、無深度的尷尬境地;又如過分注重拍攝技巧而忽視情節建構和主題表達,因而使劇作大而空、華而虛。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對于當代中國內地仙俠劇的發展現狀提出幾點建議:
(一)在主題上
作品創作的思想深度和廣度要加強,題材應創新,禁止抄襲。文學作品的改編要忠于原著,電視制作要有更多的社會擔當,作品應該經過反復的修正審查之后展現給觀眾,不要以空洞的想法去誤導觀眾。廣電總局應加大審查力度,觀眾可通過網絡,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貼吧來反饋自己的意見。
(二)在制作上
根據調查發現,觀眾的藝術審美和鑒賞水平都在不斷提高。因此,制作經費應合理分配,加大后期制作投入,使其更加精美,特效技術應該合理運用,影視作品的技術需要提高。演員不光要有高顏值,還要具備良好的演員素養和精湛的演技。
(三)在播出方式上
作品在集數上應該合理控制,在調查中只有18%的觀眾堅持追劇,82%的觀眾中途會棄劇,50-60集的電視劇充斥了屏幕,導致情節注水嚴重。對于一些周播劇,根據調查我們發現,56%的人很難接受周播的這種方式,更新速度過慢導致大多數觀眾出現了中途棄劇行為。因此,每周播出的集數要合理,在播出方式上應該選擇一個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
(四)在播出平臺上
選擇好的播出平臺和黃金時間段依然很重要。調查的數據中我們看到,44%的觀眾認為播出平臺是重要的。例如在湖南衛視這樣高收視率的省級電視臺播出和在一個地方級的市級衛視播出,它的受眾群覆蓋面是不一樣的;同理,在晚上7-9點和午夜兩個時間段播出,受眾群也是不一樣的,收視率也會有所不同。
仙俠劇這種別樣的電視劇題材,使古今文化完美融合,虛擬與現實也更好地銜接在一起,一方面宣揚了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積極地向世界傳播中國當今社會新的價值觀和民族精神。作為一種受到大眾認可的電視劇類型,仙俠劇應該迎合自己的受眾群體,尋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小青.探究仙俠劇的成功之道——以《花千骨》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09).
[2]甘首麗.仙俠小說影視改編中的傳統文化[J]. 參花(下),2014(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陽師范學院 spcp 項目“國產仙俠題材電視劇成功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作者簡介:趙璟,女,本科,南陽師范學院文史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研究方向:電影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