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派出去考察學習的團隊一批接著一批。現在,來中國考察學習的外國人多了。隨著形勢的反轉,中國學人的自信也增加了,近年來總結中國經驗的作品層出不窮。
在這類作品中,偏于理論化的居多。相比之下,王紹光教授近年來的研究就凸顯出其價值了。他集中于做政策研究,通過對我國政府決策過程的描述,來解釋中國經驗的價值在哪里。如,讀罷這本《大智興邦:中國如何制定五年規劃》,既能進一步加深對我國政府運作過程的了解,也能更深地體會到“制度自信”背后的底氣。
制定五年規劃是一件大事,每到這個周期,我們總是能從新聞里看到很多這方面的消息。但從新聞里看到的主要是中央領導進行相關調研和征求意見、召開重要會議審查和通過規劃等方面的情況,但這并不是政策制定過程的全部,還有很多工作是上不了新聞的,可重要性一點也不差。
王紹光教授通過研究,將五年規劃的制定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
聚群策。在對上一個五年規劃進行中期評估的時候,制定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周期就開始了,在這個階段,主要工作包括開展調研、征集和聽取各方意見、委托課題研究、鼓勵政策建言等,這個階段相當于給決策者來一個“頭腦風暴”,主要目的是獲得更全面的信息和思路上的啟發,確定五年規劃的主要方向。
集眾思。這是指方案起草階段,起草人員要對方方面面征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鑒別,去粗取精,以便起草政策文本。在這個過程中,起草人員邊學習、邊討論、邊修改,分頭起草,匯總成文,然后繼續討論修改,直到形成文本性的政策草案。
廣納言。草案形成后,會發給各方面征求意見,范圍很廣,覆蓋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各民主黨派、工商界、各地方、各部門、有關專家等等。傾聽來自各方的意見有助于克服片面性、主觀性,有益的意見和建議會被吸納到規劃方案中,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形成政治共識的過程。
合議決。在不同的決策層面,由領導人或者領導機構確定政策草案,直到最高決策層確認,使規劃文件獲得法律效力。五年規劃的最終確認權,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告四方。指將已經形成的政策文件向各方進行傳達,并進行宣傳和動員,具體動作包括中央領導在各種場合強調學習五年規劃,各部門、各地區部署學習,中央各部門組織宣講團分赴各地開展宣講等。
這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涉及極大的工作量和相當龐大的工作人員群體,普通民眾通過新聞了解的當然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
另外,以上概述的五階段并非只走一遍,有關程序是要經過多遍反復的。在規劃綱要起草、黨中央《建議》稿起草、綱要草案起草過程中,該程序都要進行一遍,也就是說,初步征求意見、起草文本、深入征求意見、決策通過的流程,至少要相對獨立地進行3次。
如五年規劃這樣的重大決策的出臺是謹慎的,每一個字都經過無數次推敲,一些內容加了刪,刪了再加,反反復復。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產物。事后看,無論規劃本身是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可以確保的是,政策本身的出臺是謹慎的,每個字每個表述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共識。這確保了規劃能在實踐中大部分得到貫徹落實,確保了整個國家按照預定的方向穩步前進。這也是中國成功的重要原因。
(《大智興邦:中國如何制定五年規劃》,王紹光 鄢一龍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