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午
河北大午集團創始人,現任大午集團監事會監事長。現受聘為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辦企多年,我的體會是:思路決定出路,思想引領未來。解放思想就會釋放能量,思想不解放,買賣做不大。我一直欣賞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無論朋友還是客戶的交往、生意,都要互惠互利。不能用做買賣的心態去做買賣,要將心比心,心通天下,理通天下
俗話說,三年學成一個秀才,十年學不成一個買賣人。也就是說,書讀多了,可以當官,可以做學者,但不一定適合市場創業。我體會,商道是一種實踐,真正的企業家是實踐中闖出來的。就人、物、錢這三個字的排序來說,市場首先接觸的是物,消費者通過物來認識企業,企業最先顯現的是錢。因此,很多企業的排序錢是第一位的,先看掙不掙錢,物是第二位的,怎么投機取巧怎么來,排在末尾的才是人。但我認為,一個好的企業家必須要逆向思維:先見人,后見物,最后看錢。
首先要算人心賬
我們現在的企業界因為追求效率,大多推崇西方管理,西方管理的核心是器物管理。器物管理簡潔而高效,但弊病也很多,幾年前富士康公司的N連跳事件,就是器物管理在中國引發的悲劇。在我看來,真正的企業管理應該主要是對人具有情義色彩的管理,是把人作為自然人而不是機器的管理,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予以認可的管理。企業不是一個暫時組合的游擊隊,而應該是一個把企業發展和員工自身發展和利益捆綁起來的利益命運共同體。經濟效益關鍵取決于人力資源,所以企業家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人心賬和政治賬。
可以說,市場的競爭最終是人的競爭,是價值觀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只不過最終表現在產品的競爭上。值得強調的是,企業除了要關心員工的衣食住行、薪酬待遇、家庭及個人情況以外,一定要讓員工關心公共事務,否則這個企業就失去了發展的終極意義。如同企業的金字招牌,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忠誠度、事業心、團隊凝聚力所產生的效益更是不可估量。企業領導人的成功,一定是團隊的成功。團隊的成功,一定是把企業做成了事業,而不是領導人的家業。如果企業有營私舞弊、揮霍浪費、虛報冒領、假公濟私、化公為私、損公肥私、貪污和挪用公款,甚至偷搶現象,但員工熟視無睹、不加制止,甚至暗地里幸災樂禍,那這個企業就太悲哀和可怕了。企業的投資,根本上說是對人的投資,項目投資倒在其次。
物就是品牌意識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一直是我反復強調的企業戰略目標和經營之本。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質量加宣傳就是品牌。品牌重在品,廣告打得多,名氣上去了,可品質和價值跟不上也不是好的品牌。千金沽名萬金沽譽,名是虛的,譽才是實的。先要美譽度,后要知名度。打廣告就是千金沽名,搞的是知名度;做實品牌才是萬金沽譽,產品做得扎實才會有美譽度。有些企業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在產品上弄虛作假、偷工減料,這些企業不管一時多么輝煌,最終會被市場用道德評價所淘汰,它最終損失的不僅是經濟,更是顧客市場。我理解,市場經濟的內涵就是道德經濟,就是開放自由、正道取利。市場不認權力,只認工作態度、服務質量以及產品質量。如果一個企業家對上不靠官府資源,對下不克扣勞工、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來欺騙消費者,那么他只有選擇中間一條路,也就是道德經營。道德的選擇會得到巨大的回報,這是企業財富最大化的最佳選擇。
打造品牌的過程是需要時間、耐力和功夫的,需要一群人一輩子鍥而不舍近乎癡傻地堅持質量至上,太精明的人不會創出品牌,甚至連品牌的建設意識都沒有。企業一把手的興奮點常常在銷售,而不是生產上,因此很容易被業務員的思維所綁架,讓生產隨著銷售隨波逐流,適應市場消費;雖然產品也算貨真價實,銷售額也在穩步增長,但產品多屬品質平庸的快消品,銷售也多限于區域性。對一個好的企業家來說,他不會在意市場,市場有波動性,但是產品不能有波動性。對科研、生產和經營加大投入,或許產品成本高了,賣得少會虧損,但是堅持下去、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未來利潤自然就會上去,而且企業也只有做到既服從市場需求又引導市場需求,才能最終創造出品牌。比如,大午種禽公司是大午集團創始初期的骨干產業,始建于1985年,從養1000只產蛋雞起步,后來逐步轉型升級開始養父母代種雞、祖代雞和原種雞,現在它是國家級蛋雞核心育種場,自主培育的品種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日產雛雞30萬只,銷售網絡遍及全國,可以說你每7枚雞蛋其中1枚就與大午有關系。
小錢是大錢的祖宗
企業起步時,在具體經營方面,我有一個“三做四不做”的原則,三做:1.有名無利的買賣可做;2.辛苦微利的買賣可做;3.有穩定購銷關系的買賣可以大做。四不做:1.無把握的買賣不做(指買空賣空的買賣);2.不看到貨不做(不搞期貨預付款);3.對貨的質量有懷疑的買賣不做;4.價格偏高低的買賣不做(不做投機買賣)。如今三十多年過去,我仍舊主張:長路忌快跑,像烏龜一樣扎實慢走。快是本事,慢是功夫。慢,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冷漠,抵得住誘惑,掙穩自己的小錢。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小錢是大錢的祖宗。
1992年,我就提出了大午集團的指導思想“不以盈利為目的,而以發展為目標”。當時很多人嘲笑我,現在大午集團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下轄的18家獨資企業沒有一家虧損,掙錢不多但很穩。在我看來,追求效益第一,眼睛向“錢”看,是一些企業輪番倒閉、壽命很短的主要原因。一個好的企業家要看錢的潛在性、可持續性。一時的盈利未必就好,一時的虧損未必就差。投機取巧賺來的5000萬,不如干凈賺來的500萬,可以說把企業做干凈是一種功夫,更是一種境界。
近些年來,大批企業家從創造財富的實體經濟轉向分配財富的虛擬經濟,加入了炒股、炒房之類的金融游戲。在我看來,企業家應該是實業家,一旦偏離了實業,企業就很危險。做企業不要希望一夜暴富,細水長流最穩妥。暴利是資本家的盛宴,是企業家的陷阱。至今大午產業模式的特點依舊是——不上市、不搞股份制、不炒房、不舉債、不投機、不研究國家政策,針對社會可持續的剛性需求,側重民生實業,真正在搞新農村社區建設、城鎮建設。我聯想福特、比爾·蓋茨、邵逸夫、李嘉誠等國內外大企業家之所以被人敬仰,不在于賺錢多少,而在于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企業行為應該是社會行為,其意義遠比在財務報表利潤數字后面添上幾個零意義重大。不顧社會利益員工利益的暴利都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說搞企業的主要是讓人和社會受益,最后才是錢。
企業無上級,商品無國界,這是我所向往的市場經濟。在這種市場經濟下,企業家應該追求財富的最大化,包括利潤最佳化、人文價值最大化、生態環境價值最大化。過去打仗是搶占地盤,現在是打開國門做買賣,企業家精神就應該是世界精神,競爭的不再是武器大炮,而是產品、質量、價格和服務,這種精神彰顯的時候,世界就是和平的。
最后強調一句,要做成一流企業,第一要有先進性,第二就是保持先進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