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磊 馬云山 牛昭琦
【摘 要】近年來配電網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由于配電網基礎薄弱,問題點多面廣。長期以來受經濟社會、地區發展不平衡影響,配電網建設延續性較差,建設不足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隨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電網運營模式發生重大轉變,部分縣級供電公司投資管理不夠精細風險日益顯現,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特征。因此通過采用“五評價”工作法,科學判定配電網項目儲備庫項目優先級別,以便實現資金使用效率及配電網發展綜合效益最優,提升配電網建設項目管理精益化水平及公司經營績效,高效完成配電網發展建設任務。
【關鍵詞】配電網;項目儲備;優先級別;工作法
1 以“三量化”指標為門檻,規范儲備庫準入制度
建立儲備項目入圍標準,規劃庫項目完成所有可研工作之后方可進入儲備庫。高壓配電網以容載比、設備負載率、N-1通過率、設備安全性等指標為項目必要性指標進行量化,項目進入規劃庫、完成可研及批復作為可行性指標進行量化;中低壓配電網以電壓水平、戶均配變容量、供電可靠性、綜合電壓合格率等指標為項目必要性指標進行量化;以收入水平、用電水平、電力市場發展需求、線損率等重要經濟、效益指標作為補充性指標進行量化。設立項目基本準入門檻,再將入圍項目根據分值進行排序。對重點民生工程及政府需求強烈的配套項目設立優先級別。
2 以“五評價”指標為依據,確定儲備庫優先級別
縣級供電公司公司在市公司發展部、經研所、設計單位的支持配合下,在高壓配電網建立包括項目準入指標(項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協調發展指標(站線協調、規劃協調)、效益評價指標(工程造價、運行效率)、建設環境指標(建設條件、施工環境)共四類17項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中低壓配電網建立涵蓋供電能力、供電質量、設備安全、效益評價、村類評價等五類14項綜合評價指標的行政村建設項目評價指標體系。綜合各項量化指標對項目進行評價打分,并按項目輕重緩急進行分類排序,建立公司項目優選排序庫,以實現與項目決策、投資決策的有效銜接。
2.1 項目準入評價指標
項目準入評價指標必要性指標包括設備負載率、設備安全性、供電可靠性(N-1)指標;可行性指標包括前期可研情況、規劃項目入庫情況等。核心指標是設備負載率,其關聯指標為N-1通過率。一般情況下,已有變電站負載率低于80%(新建項目)-90%(擴建項目)、線路負載率低于80%項目,不考慮進入投資計劃。
2.2 協調發展評價指標
協調發展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設備重過載問題緩解程度、電網供電可靠性改善程度及項目遠景規劃適應性等。核心指標為改善各電壓等級網絡結構,緩解周邊站線重過載問題,關聯指標為緩解(上)下級站線重過載問題。一般情況下,以更大范圍、更高程度解決已有站線重過載問題、提高供電質量為評價標準。新能源送出項目為政策性服務項目,單獨加分。
2.3 效益評價指標
效益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新設備投運后其主變、線路負載水平,接網工程投資規模以及區域內相關項目運行指標等。
核心指標之一是新設備投運后的負載水平,關聯指標是負荷均衡率。新建項目供帶負荷水平達不到設備負載能力30%,原則上不考慮新建;因為只有新建站線負載水平提高,才能達到均衡負荷,經濟運行的要求。
核心指標之二是已有站線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是評判設備利用效率的一個指標。對季節性重載、N-1方式轉移負荷、時段性高能耗負荷造成的短時重過載項目,原則上以臨時方案解決,不進入公司計劃庫。
2.4 建設環境指標
建設環境指標主要包括規劃落地、項目征地、通道預留、施工環境等。
核心指標是項目符合政府規劃;施工環境是項目制約條件。
2.5 行政村電網建設項目評價指標
按照行政村經濟發展水平、交通資源情況、電量及負荷增長速度等制定差異化建設標準及行政村電網建設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指標主要包括村級配電網設備安全類、供電質量類、供電能力類、效益類、行政村類別指標。
核心指標配變最大負載率、低壓線路最長供電半徑、投資/臺區、臺區線損下降率、戶均容量提升值/投資(以村為單位)。投資/臺區、戶均容量提升值/投資是判別方案合理性、經濟性的關鍵指標。
3 取得的成效
某縣級供電公司在確定配電網項目儲備庫項目優先級別中通過采用“五評價”工作法,基本建立了配電網項目投資精益化管理體系,經過2年的運行和完善,電網建設投資項目重復率由2015年的3%降至0%,項目可實施率由2015年的95%提升至100%,資金使用率由2015年的93%提升至97%,基本實現了精準規劃、精準儲備、精準投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