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璐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機,對提高社會治理的效果,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甌海區在運用“互聯網+”創新社會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在實踐中還是存在不少“瓶頸”因素。運用好“互聯網+”,推進社會治理轉型,關鍵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社會治理理念的變革,政府的職能轉變,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安全問題,加強數據共享,推進法治建設,隊伍建設等。這樣才能讓“互聯網+”真正成為助推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引擎。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社會治理
1 “互聯網+”參與社會治理的必然性
“互聯網+”是互聯網進入新發展時期所提出的概念,具體指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相結合,改變原有的產業模式。近幾年,這一概念已經進入國家和社會的視野。2015年的兩會上,馬化騰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全國兩會提出關于“建議從國家層面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的大會提案;二是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不再只是商業的概念,它有了更加廣闊的視角——互聯網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盎ヂ摼W+”這一概念,被運用到社會治理當中具有必然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互聯網+”是大勢所趨,當前互聯網在我國己經有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ヂ摼W普及率為53.23%。截至去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使用率占到網民95.1%。智能芯片在諸多終端設備的當中的廣泛應用,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產物逐漸民用化,毫不夸張的說,我們生活當中的各個領域已經離不開互聯網的幫助,尤其在城市生活當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生活必要條件。
(2)“互聯網+”與這個概念與社會治理創新的理念相吻合。社區治理創新的本質就是探索新型方式和手段,政府與多元化的社會主體共同治理社會,使社會公共利益實現最大化?;ヂ摼W由于其本身的特點給社會治理創新帶來了很多技術上的支持。首先,“善治”的開放性與網絡的開放性一致。網絡的開放性打破了傳統的政府和社會信息資源由政府壟斷的現象,“互聯網+”讓群眾也能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資源。另一方面,網絡讓網民擁有更多的言論自由。其次,達到“善治”的過程中少不了合作與創新,互聯網能夠讓各個階層不同人群進行無障礙交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新的過程中,貢獻自己的智慧。此外,互聯網技術當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給“互聯網+”在社會治理創新當中的應用創造了可能。因此,助推“互聯網+”創新我國的社會治理是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并努力實現“善治”。
2 甌海區“互聯網+”社會治理的工作實踐
近年,甌海區深刻貫徹“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理念,在社會治理中全面導入“互聯網+”思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有效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1)深化平臺建設,筑牢基層基礎。甌海自2015年起,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全面深化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建設,通過調整網格劃分、明確治理事務、強化力量配備、完善軟硬件等措施,成功構建“線下信息采集、線上分流處置”的全局統籌型平臺,為轄區“互聯網+”社會治理的全面拓展打下堅實基礎。在網格劃分上,結合村級組織和基層治理實際,調整優化全區網格為762個;在治理事務上,實行“4+X”網格事務準入,將入格事項限定在流動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信訪維穩及階段性重點工作,其他事項入格須經區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確定,切實為網格員工作合理減負;在力量配備上,以“一格一員”“一格多員”的動態標準配齊配強網格隊伍;在硬件設施上,高標準建成區、鎮街兩級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并成功接入視聯網、公安視頻監控等系統;在制度建設上,建立健全日常運轉、激勵考核相關制度,充分保障平臺高效運轉。平臺建成后,開通部門、鎮街職能賬號289個,2016年度共處置各類事件56000余件。
(2)深化科技支撐,做好生態布局。將科技支撐理念深度扎根各領域問題治理,以“互聯網+”思維全力破解基礎管控難問題,為全局統籌型社會治理模式的形成做好生態布局。區公安部門按照“云上公安、智能防控”的第一戰略,全面融合業務流、信息流、技術流,成功打造“最強中樞”。目前,“最強中樞”的兩個主干部分,情指戰一體化作為局級層面的中樞系統,形成了戰時聯勤、平時連線的作戰體系,派出所的綜合指揮室作為所一級的中樞子系統,支撐派出所安保、防控和打擊等工作。同時,率全省之先,推出“互聯網+”警僑在線服務模式,建成駐法國、意大利北部和南部3各聯絡室,實現海外僑胞部分行政審批業務“一次也不用跑”;成功研發建設了“人像抓拍系統”,在動車站、附一醫等人員密集場所安裝人臉抓拍設備50多套,自2016年6月運行來,已落地抓捕逃犯30多名。司法部門建立“社區矯正人員信息管理系統”,實行定位手機、電子腕帶“雙列管”機制,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重大轉變。新居民部門創新實施物聯網技術創新流動人口IC卡式居住證管理、出租房智能門禁系統建設,等等。
(3)注重在線監管,推進多元共治。一方面,提升行業管理與社會治理的契合度,開創行業規范化管理的“互聯網+”模式。在寄遞業管理中,自主研發推廣“寄遞哥”手機APP,通過寄遞員的信息錄入采集,實時掌握轄區184個網點的寄遞數據,全面把控轄區寄遞各環節,成為全省典型推廣。在出租房管理中,推廣出租房管理APP,通過房東出租房和承租人信息的申報,實現流動人口和出租房信息變更的實時掌控,牢牢補齊以往工作中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時的短板。另一方面,拓寬民眾參與社會治理渠道。大力推廣集公眾爆料和便民服務于一體的“平安浙江”APP平臺,將服務為民理念貫穿于平臺的整體運營,通過簡化問題反映流程、透明事件辦理流程、明確事件辦理期限和公開事件處理結果等內容,進一步改善民生問題解決中的群眾體驗;在群防群治中,大力推廣“平安甌?!蔽⑿殴娞柡椭悄芘e報平臺“雞毛信”APP,以隨手上傳文字、語音或視頻的方式,第一時間將各類治安線索傳遞至公安機關進行處置。endprint
雖然目前“互聯網+”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是平臺間整合度較差。長期以來,各部門自成體系,加上職能的交叉重疊,使信息孤島和信息打架現象并存。如基層信息采集存在“安監通”“消防通”“流口通”等手機終端應用多頭錄入的情況,碎片化的工作模式仍然存在。二是創新意識有待加強。部分基層社會治理干部的創新意識薄弱,少數人員墨守成規,還是習慣于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的深入發展。
3 “互聯網+”創新社會治理的思考與建議
(1)變革社會治理理念,轉變政府職能是“互聯網+創新社會治理”的內在要求。“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剩下的“都是硬骨頭”。不少情況下,一些政府部門不是不想變革,而是對變革本身具有排斥甚至恐懼,擔心會損害部門和個人的利益。所以,各部門要不斷增進對治理創新的認識和意識。另一方面,還要積極主動地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因此,要形成權力監督和制衡的機制,從更高層面協調和推動利益格局的調整和整合,這是實現積極轉型的關鍵?!盎ヂ摼W+”對現有的社會治理結構和社會秩序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政府要明確自己的權利邊界,互聯網正在將社會資源更加合理地配置到“市場的手”中,形成更有效率、更加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結構。二是,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個體等多元的社會主體,在更加多樣、更前沿的線上和線下空間發展壯大,它們是政府有力的分擔者和合作者。三是,“線上”和“線下”治理面臨諸多制度“真空”和治理“盲點”,需要“政府的手”的力量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公平正義。
(2)必須保障網絡和信息安全。第一,要不斷升級安全防范技術?!盎ヂ摼W+”運用時代,線上社會服務增多,國家的機要性數據信息、公民的財務和個人隱私信息都面臨著不確定的安全風險,必須要加強網絡安全防護技術。政府要加強監督,促進技術標準的制定,強制社會領域加強網絡安全防護。第二,在人員管理上,要加強對網格員的培訓和管理,采集的信息要真實、合法,街道可與網格員簽訂信息保密協議,一旦出現網格員泄露信息,要及時追究其責任,充分尊重居民隱私,從制度上保障居民信息安全。政府應堅持與時俱進地推進網絡安全立法,加強網絡執法,嚴厲打擊網絡違法。
(3)實現數據共享是關鍵。要繼續不斷擴大向社會多元主體供給公共數據資源。分階段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發展狀況,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實現政府開放數據。實現數據“匯聚”、“共享”、“利用”最佳化。并建議制定統一的規范化、標準化數據體系從而避免各部門自成體系,建立相對固定、專業的信息員隊伍,避免數據陳舊或是多頭采集、反復擾民的問題,實現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除了政府各部門實現資源共享之外,還需要實現讓社會大數據向社會充分地“共享”,讓社會各主體切實參與到社會治理中。這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關鍵之舉。
(4)加快推進法治化。對于互聯網的相關社會服務領域,既要在法律制度下鼓勵和促進,也應通過法律來加以引導和治理。一是,要加快構建網絡財產安全、網絡隱私保護等相關立法,保護公民基本權益。二是,加大執法力度,對違規違法行為的監管和懲罰要到位,對于當前“互聯網+”社會治理過程中,出現利用互聯網平臺違法犯罪等問題,應增進多元社會主體的法治協同格局,加大依法治理的合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