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夏天的氣息尚未完全散去,正午時分,太陽炙烤后的大地反射的熱,令人對秋的降臨總有些信心不足。
然而,確實已經是秋天了。你看看那路旁的落葉,那葉片上干癟細弱的葉脈,多像老人手背上的毛細血管。一葉知秋,信矣!
秋天,是最容易引發文人詞客慨嘆的季節!隨便翻檢一下自己的詩詞儲備:“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秋是悲愁的,縱使劉禹錫任性一把,吟出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也不能逆轉這種亙古的基調。
常言傷春悲秋,為何人會悲秋?
思忖一番,蓋因為人的確是主觀情緒化的生物。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低溫、陰雨、日漸零落的樹木、成群南遷的雁陣……它們擊中了人類的軟肋,比如對溫暖、舒適、快樂的渴望,是人固有的本能,不然為何人類的童年時期對火那么依賴?因為它提供溫暖干爽的居住環境、熟食以及同類圍坐分享食物的喜悅。秋天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對人們這種內心的渴望。況且,秋天是接著炎熱的夏季而來的,前后對比形成的落差也一時讓人難以接受。試想,一個人一年生活在一座只秋天一個季節的的城市,他還會對秋天的來臨敏感嗎?應該不會。
親愛的,別再悲悼那些風中旋舞著凋零的落葉,那也是時序加諸它們的命運。天行有常,花開是命,葉落也是命。想想果園里開始多汁的果實吧,想想田地里已經飽滿的莊稼吧,也想想傍晚搖籃里孩子無邪的笑容吧……
或者,如詩人給我們安頓的那樣: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