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不拉音·阿不都瓦衣提,楊 芳,陶 琳
·臨床研究·
瑞舒伐他汀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對內皮素及炎性因子的影響
依不拉音·阿不都瓦衣提,楊 芳,陶 琳
目的探討瑞舒伐他汀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對內皮素及炎性因子的影響。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49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血漿內皮素等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變化情況。結果所有患者治療前,各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容積(LVEDV)、左心室收縮末容積(LVESV)等指標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漿內皮素、白介素6(IL_6)、白介素23(IL_23)及腫瘤壞死因子_α(TNF_α)等炎性因子水平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各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靜脈血一氧化氮(NO)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靜脈血內皮素_1(ET_1)、血漿α_顆粒膜蛋白(GMP_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內皮素和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擴充患者心室容積,明顯改善心室射血功能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
瑞舒他伐汀;慢性心力衰竭;內皮素;炎性因子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進展終點,作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并發癥之一,擁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隨著其發病率的逐年升高,現已成為繼癌癥之后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殺手[1]。內皮素是維持血管內皮細胞生理狀態穩定的重要因子之一,與多種炎性因子共同作用,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療效果有目共睹,但其對于患者內皮素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擬通過比較常規藥物和瑞舒伐他汀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療效果,探究瑞舒伐他汀對血漿內皮素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明確慢性心力衰竭診斷[3]。排除標準:排除凝血疾病、血小板疾病、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對阿司匹林或肝素過敏或耐藥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隨訪脫落或不能進行完成隨訪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齡為44~72歲,平均(64.52±5.31)歲;病程4~22個月,平均(12.12±2.47)個月。對照組患者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齡40~78歲,平均(58.77±5.14)歲;病程5~26個月,平均(14.14±2.77)個月。本次試驗通過我院醫學倫理會的審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全部患者均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包括給予利尿劑、強心劑、血管擴張劑、硝酸脂類、洋地黃類及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10563)20mg/d,1次/天,睡前口服。兩組患者均治療12周。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血漿內皮素、白介素6(interleukin_6,IL_6)、白介素23(interleukin_23,IL_23)及腫瘤壞死因子_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_α)等炎性因子水平變化情況。(1)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_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張末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_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縮末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_systolic volume,LVESV)等,采用美國GE LOGIC 7彩色超聲診斷儀檢測心功能指標,使用3S探頭頻率在2.0至2.5MHz之間,掃描速度為50mm/s,儀器由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4];(2)血漿內皮素、IL_6、IL_23、TNF_α檢測取靜脈血全血標本,內皮素檢測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法(RIA),IL_6、IL_23、TNF_α采用酶聯免疫標記法(ELISA)測定(美國BD公司);(3)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指標:包括靜脈血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內皮素_1(endothelin,ET_1)、血漿α_顆粒膜蛋白(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GMP_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_brand factot,VWF)水平,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2ml加入不抗凝玻璃管以3000r/min離心10分鐘后檢查,NO采用硝酸還原酶法,試劑盒購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GMP_140、VWF采用酶聯免疫雙抗體夾心法,試劑盒購于上海太陽生物技術公司;ET_1采用放射免疫法,試劑盒大連Takara公司提供。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心功能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治療后,兩組LVEF均明顯升高,且同期觀察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LVEDD、LVESD、LVEDV、LVESV等心功能指標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LVEDD、LVESD、LVEDV、LVESV水平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其血漿內皮素、IL_6、IL_23、TNF_α等炎癥因子水平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漿內皮素、IL_6、IL_23、TNF_α等炎癥因子水平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漿內皮素、IL_6、IL_23、TNF_α等炎癥因子水平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靜脈血靜脈血ET_1、GMP_140、VEF水平則明顯偏低(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指不同原因引起心排出量降低或再灌注量不足導致的心室過度充盈,由于一般情況下患者的靜脈回流仍是生理正常狀態,因此又常被稱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發展結果,患者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代償性心臟肥大或心臟肥厚,遷延不治者可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嚴重影響其正常的日常作息[5]。
目前臨床常用的慢性心力衰竭常規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利尿劑、強心劑、血管擴張劑等,盡管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患者遠期預后情況并不甚理想[6]。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在多種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癥中均有良好療效,能明顯改善患者乏力、呼吸困難和體液滯留等典型臨床癥狀,在心血管事件的首選藥物[7]。他汀類藥物不但具有強效的降血脂作用,還能有效參與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重建,在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的情況下幫助降低炎性因子的過氧化損害,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對于抑制心室重構和再灌注損傷具有積極意義。
還原酶抑制劑瑞舒伐他汀是他汀類藥物中的新型代表藥物之一,除了具有強效的降脂作用外,瑞舒伐他汀還可參與機體的抗炎反應,有效抑制各種炎性因子的合成與釋放,并促進血漿中各種炎性因子水平的釋放,在抗炎性細胞活化和炎性介質的傳遞中扮演著重要角色[8]。藥理基礎研究顯示,瑞舒伐他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巨噬細胞活性,減少巨噬細胞分泌的炎性因子水平,同時還可參與核轉錄因子的表達抑制,減少炎性因子對心肌細胞的損傷,延緩炎性狀態下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進程,并進一步改善心肌重構,減輕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損害[9~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經藥物治療時,血漿炎性因子水平明顯較高,經常規藥物及瑞舒伐他汀聯合治療后,患者血漿內皮素、IL_6、IL_23、TNF_α等炎癥因子水平明顯降低,且瑞舒伐他汀治療后能明顯低于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的患者,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水平也具有明顯優勢,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指標也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提示瑞舒伐他汀有效緩解慢性心力衰竭狀態下炎性因子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和脂質代謝異常,明顯降低炎性因子刺激的自由基釋放及其作用,能改善受損內皮細胞功能,在治療心肌缺血缺氧、延緩心功能惡化中具有重要作用[12,13]。
綜上所述,瑞舒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有效參與炎癥抑制作用,具有積極地抗炎、抗心室重構作用。但由于目前國內外指南一級認為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心力衰竭的療效不夠確切,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駱高江,姜昌浩,陳智理,等.瑞舒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細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響[J].醫藥導報,2013,32(1):45-46.
[2]熊愛琴,馬萍,劉俊梅,等.瑞舒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臟保護作用及其對非對稱二甲基精氨酸代謝通路的影響[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9):743-744.
[3]鄭伯仁,林敏瑜,劉菁,等.慢性心衰患者NT_proBNP、血漿肌鈣蛋白Ⅰ、hsCRP檢測的意義[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2,21(4):379-383.
[4]孫青雯,陳煥芹,王全珍,等.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變化及其N末端B型利鈉肽原的關系[J].中國循環雜志,2013,28(7):511-514.
[5]黃璐,王立波,趙曉輝,等.Neuregulin_1 β在慢性左心衰患者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4(1):56-57.
[6]Li X, Wang X, Guo Y, et al. Regulation of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by matrine attenuates isoproterenol_induced acute myocardial injury in rats[J]. J Pharm Pharmacol,2012,64(8):1107-1118.
[7]Hasic S, Hadzovic_Dzuvo A, Jadric R, et al. B_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adiponectin releases in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damage induced by isoproterenol administration[J]. Bosn J Basic Med Sci,2013,13(4):225-229.
[8]陸潔,巢娟芬,崔微艷,等.重癥心衰患者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測定的價值[J].臨床急診雜志,2011,12(1):14-16.
[9]彭銀,劉麗梅,潘運波,等.血清ADMA在心力衰竭患者研究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4):2447-2448.
[10]王凡非,史亞娜,鄧捷,等.瑞舒伐他汀治療慢性心力衰竭80例療效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266-267.
[11]董改英.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藥物評價研究,2011,20(16):17-20.
[12]Luvai A, Mbagaya W, Hall AS, Rosuvastation: a review of the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lin Med Insights Cardiol,2012,6(2):17-33.
[13]蔡文標,祁春梅,馮建啟,等.辛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4,14(6):345-346.
89002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米東醫院內二科
依不拉音·阿不都瓦衣提(1978_),主治醫師
陶琳,主任醫師,E_mail:2764707892@qq.com
R541.6
A
1009_816X(2017)04_0278_03
10.3969/j.issn.1009_816x.2017.04.11
2017_1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