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萍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甲狀腺血管小兒外科,安徽合肥 230000)
急性主動脈夾層高危因素的早期識別及護理干預
許正萍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甲狀腺血管小兒外科,安徽合肥 230000)
目的 探討急性主動脈夾層高危因素的早期識別,并研究相應的護理干預方式。方法 選取從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一般護理模式,而觀察組患者在進行高危因素早期識別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72.5%,死亡率為5.0%;而對照組患者治愈率為52.5%,死亡率為27.5%,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對高危因素進行早期識別,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死亡率,提升治愈成功率,在臨床中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急性主動脈夾層;高危因素;早期識別;護理干預
主動脈夾層起病急,且發展快,具有較高的病死率。
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加重,高血壓、糖尿病等發病率不斷提升,主動脈夾層發病率也逐漸攀升。通過早期識別疾病的高危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提升患者存活率,本次研究以該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資料均來自于本院從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共計80例,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1.1±6.8)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患者比例為1:0.8,年齡區間為20~66歲,平均年齡(40.5±7.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一般護理,并給予硝普鈉泵入降壓;而觀察組在早期識別高危因素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具體體現在:
急性主動脈夾層高危因素包括:第一,不良心理情緒的刺激;第二,持續疼痛感得不到緩解;第三,不能及時的控制患者的心率、血壓;第四,轉運過程護理不當;第五,患者重要器官出現壓迫、缺血等;第六,排便不暢。
護理干預方式:第一,為患者選取右側臥位,囑咐患者臥床休息,避免患者活動,減少機體的耗氧量,避免心肌過多做功;第二,由于疼痛得不到緩解是一個高危因素,必須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盡快為患者進行鎮靜止痛處理,必要時需要在醫師的囑咐下給予患者鎮靜劑,止痛藥無效,則需要加大劑量;第三,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方式,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有效的心理護理,減少患者心理刺激產生;第四,給予呼吸困難者,應該及時給予吸氧護理;第五,及時的控制患者的血壓與心率,在實時監測的基礎上,通過點滴硝普鈉,控制靜脈點滴的速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漸的加量。
1.3 統計學意義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用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通過方差及t值進行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護理后,對照組患者中,治愈例數為21例,治愈率為52.5%,好轉6例,2例自動出院,11例死亡,死亡率為27.5%;觀察組患者中,治愈例數為29例,治愈率為72.5%,死亡人數為2例,死亡率為5.0%,好轉9例??梢姡^察組患者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愈率與死亡率對比(例)
急性主動脈夾層是一種嚴重的血管疾病病變,具有發病急、病情危重、發展快的特點,患者必須進行及時的救治。據相關文獻報道,我國近年來急性主動脈夾層的發病率不斷提升,已經稱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大疾病類型。
對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存在較多的危險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對患者治愈情況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實施早期識別高危因素,同時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提升患者治愈率,減少死亡,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識別高危因素并針對性護理干預,臨床治愈率為7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2.5%,同時觀察組患者死亡率為5.0%,也遠遠小于對照組的27.5%,組間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及時的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提升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值得推廣研究。
[1] 達文文.綜合護理對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治療效果的干預作用[J]. 心理醫生 .2015,24(8):20-22.
[2] 王莉,王晶晶.急性主動脈夾層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干預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28(13):99-101.
[3] 王歡歡,馬力元.圍術期系統護理干預在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血壓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5,26(8):208-209.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High Risk Factor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Xu Zhengping
(Department of Thyroid Vascular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University Of Anhui,Hefei,Anhui 230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nd to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n=40 in each group)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general nursing model,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high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cure rate was 72.5%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5.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ure rate was 52.5%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27.5%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aortic dissection,early identification of high risk factors,and active and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can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ure,in the clinical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motion.
acute aortic dissection;risk factors;early identification;nursing intervention
許正萍,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血管疾病疼痛患者的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