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璐,羅興鵬,李培基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云南 保山 678000)
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與次全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效果對比
蔣 璐,羅興鵬,李培基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云南 保山 678000)
目的:比較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與次全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間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60例患者分為次全切組和全切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對全切組患者采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進行治療,對次全切組患者采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次全切除術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腮腺功能的保留率、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用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結果:與全切組患者相比,次全切組患者術后腮腺功能的保留率更高,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全切組患者相比,次全切組患者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更輕,其手術的切口更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用時及病情的復發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相比,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次全切除術治療該病的效果更好,能保留該病患者腮腺的功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小其手術的切口,減輕其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次全切除術;腮腺淺葉良性腫瘤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是頭頸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主要包括腮腺淋巴瘤和多形性腺瘤等。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該病。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與次全切除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最常用的兩種手術方法[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這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效果。
擇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間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60例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隨機將這60例患者分為次全切組和全切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在次全切組中,有男18例,女12例,年齡為27~72歲,平均(43.5±5.6)歲。在全切組中,有男19例,女11例,年齡為26~70歲,平均(42.2±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全切組患者采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沿著患者患側的耳屏、耳垂、面神經下頜支后凹的上部及下頜角做一個大“S”型的切口。從患者面神經的下頜緣支開始進行逆行解剖,對其面神經上頰支、下頰支、額支及顳支進行分離。在患者各個面神經分支的淺面逐步對包括腫瘤在內的所有腮腺淺葉進行完整的切除,同時將其腮腺導管一并切除。對患者的腮腺殘端進行縫扎處理,為其放置負壓引流管,對其切口進行加壓包扎[2]。2)對次全切組患者采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次全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在患者的患側做一個經典的“S”型切口或改良的美容切口。用電刀對患者腮腺嚼肌筋膜深面的皮瓣進行游離,一直游離到腮腺的前緣和下緣。對患者腮腺區面神經的耳前支進行切除,但要注意保護其耳大神經的耳垂支和耳后支。若患者的腫瘤位于下頜角區,在對其進行面神經分離的過程中,要先對其面神經的下頜緣支進行分離,再對其面神經的頸總干和面總干進行分離,最后對腫瘤及腫瘤邊緣的部分腺體組織進行切除。若患者的腫瘤位于耳垂區或頜后區,要先對其面神經的頸面干、顳面干、總干等進行分離,再對腫瘤及腫瘤邊緣的部分腺體組織進行切除。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不結扎患者的腮腺主導管,只需對其腺體殘端進行嚴密的縫合、結扎處理。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術區,為其放置負壓引流管,最后對其切口進行加壓包扎[3-4]。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腮腺功能的保留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及手術的用時。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術后腮腺功能的保留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復發率用%表示,用X2檢驗,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及手術的用時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次全切組患者腮腺功能的保留率高于全切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全切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與全切組患者相比,次全切組患者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更輕,其手術的切口更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和手術的用時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腮腺功能的保留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復發率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手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及手術用時的比較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唾液腺腫瘤[5]。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過去,臨床上常采用腫瘤剜除術治療該病。此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且不會損傷患者的面神經,但術后患者的病情極易復發。近年來,臨床上采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與次全切除術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該病患者進行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且能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但此方法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傷,易導致其術后遺留明顯的瘢痕,且會致使其出現不同程度的面神經障礙。而對該病患者進行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次全切除術,不但能夠有效地切除其腫瘤,避免損傷其面神經,同時還能較好地保留其腮腺的功能,降低其面部凹陷畸形的發生率[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全切組患者相比,次全切組患者術后腮腺功能的保留率更高,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全切組患者相比,次全切組患者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更輕,其手術的切口更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與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全切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相比,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次全切除術治療該病的效果更好,能保留該病患者腮腺的功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小其手術的切口,減輕其術后面部凹陷的程度。
[1]景蔚.兩種手術方式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5):592-594.
[2]宋永青,謝艷霞.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手術方式選擇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84-85.
[3]張瑞林,陳哲,徐艷紅,等.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與全切術治療淺葉良性腫瘤的比較研究[J].四川醫學,2010,31(2):192-193.
[4]胡玉坤,聶攀,后軍,等.功能性腮腺切除術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手術中的應用[J].安徽醫學,2013,34(4):428-432.
[5]牛志強,高飛.腮腺淺葉良性腫瘤60例手術效果分析[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5,28(3):253-254.
[6]羅洪.2種手術方法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比較觀察[J].中外醫療,2011,20(13):7-8.
R781.7
B
2095-7629-(2017)12-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