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麗
(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貴州 黔東南 556000)
淺論導致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的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病理學基礎
黃大麗
(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貴州 黔東南 556000)
目的:分析導致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的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病理學基礎。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某院進行新輔助化療的21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進行新輔助化療前,對這些患者均進行核芯針穿刺活檢術。在進行化療后的4周內,對這些患者均進行乳腺癌根治術。收集這些患者在進行新輔助化療前后其乳腺X線檢查、超聲檢查等影像學檢查資料及臨床檢查資料。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對這些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根據MP分級標準對其化療效果進行病理評價。找出導致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病理學基礎。結果:分析的結果顯示,對21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的結果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性(P<0.05)。用乳腺X線檢查對9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的結果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性(P<0.05)。分析導致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病理學基礎包括:1)患者的乳腺內存在纖維化結節病灶。2)患者乳腺的導管內殘存癌細胞,其癌灶有明顯沙礫樣鈣化的表現。3)患者乳腺腫瘤的主要成分為黏液性細胞。4)患者乳腺殘存浸潤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脈管瘤栓。結論: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的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之間具有統計學的相關性,二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相應的病理學基礎。造成臨床評價和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原因包括:1)乳腺內存在纖維化結節病灶。2)乳腺的導管內殘存癌細胞,其癌灶有明顯沙礫樣鈣化的表現。3)乳腺腫瘤的主要成分為黏液性細胞。4)癌灶處殘存浸潤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脈管瘤栓。臨床醫生在對進行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實施檢查的過程中若發現以上情況時應加以注意。
乳腺癌;臨床評價;病理評價;新輔助化療;病理學基礎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新輔助化療又叫初始化療、誘導化療、術前化療。此化療方法是在進行局部化療前實施的一種輔助化學治療模式,是基于乳腺癌生物學理論提出來的[1-2]。研究發現,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不僅能夠提高癌細胞向淋巴結轉移患者的生存率,還能夠提高其進行新輔助化療后的病理完全反應率,從而有效地判定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據此為其調整化療方案。新輔助化療的療效評價方法包括病理評價法和臨床評價法。其中臨床評價法包括影像學評價法和體檢評價法。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進行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其病理評價和臨床評價之間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性,其二者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病理學基礎。本次研究就導致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的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病理學基礎進行了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新輔助化療的210例乳腺癌患者。這些患者均為女性。她們的年齡為27~73歲,平均年齡為(48.5±10.4)歲。在進行新輔助化療前,在這210例患者中,進行乳腺超聲檢查的有169例,進行乳腺X線檢查的有124例。在進行新輔助化療后,進行乳腺超聲檢查的有198例,進行乳腺X線檢查的有110例。在進行新輔助化療前后均進行乳腺超聲檢查的有151例,均進行乳腺X線檢查的有90例。進行手術治療后,有200例患者的病灶標本顯示有浸潤性癌細胞殘存。其中,明確病理類型的有179例。在這179例患者中,有150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有15例乳腺導管內癌合并脈管內瘤栓患者,有14例乳腺浸潤性黏液腺癌患者。
根據MP分級標準對進行新輔助化療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實施病理評價,共分為五個等級:1)1級:浸潤性癌細胞的數量無明顯變化或無變化。2)2級:浸潤性癌細胞的數量減少<30%。3)3級:浸潤性癌細胞的數量減少30%~90%。4)4級:浸潤性癌細胞的數量減少>90%,病灶處僅殘存少量的癌細胞。5)5級:病灶處無浸潤性癌細胞殘留,僅殘留少量的導管內癌成分。
將進行乳腺X線檢查及臨床體檢的結果作為依據,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的效果實施臨床評價,共分為四個標準:1)完全緩解:乳腺病灶徹底消失。2)部分緩解:乳腺病灶的直徑縮小≥30%。3)疾病進展:乳腺病灶的直徑增大≥20%,出現新的病灶或病灶的直徑至少增加5mm。4)疾病穩定:不符合上述標準的其他情況。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患者的平均年齡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新輔助化療后,對這21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的結果顯示,在這些患者中,化療效果為完全緩解的有32例,為部分緩解的有128例,為疾病穩定的有40例,為疾病進展的有10例。用乳腺X線檢查對其中9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的結果顯示,在這些患者中,化療效果為完全緩解的有9例,為部分緩解的有45例,為疾病穩定的有36例,為疾病進展的有0例。這210例患者均獲得病理反應信息。其中,MP分級為1級的有13例,為2級的有34例,為3級的有111例,為4級的有35例,為5級的有17例。對21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的結果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性(P<0.05)。用乳腺X線檢查對9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的結果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性(P<0.05)。詳情見表1、表2。分析導致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病理學基礎包括:1)患者的乳腺內存在纖維化結節病灶。2)患者乳腺的導管內殘存癌細胞,其癌灶有明顯沙礫樣鈣化的表現。3)患者乳腺腫瘤的主要成分為黏液性細胞。4)患者的癌灶處殘存浸潤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脈管瘤栓。

表1 對21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結果的相關性(n)

表2 用乳腺X線檢查對90例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效果進行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結果的相關性(n)
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的效果實施評價的方法包括病理評價法和臨床評價法[3]。進行病理評價是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的效果實施評價的金標準。此方法能夠反應出進行新輔助化療后乳腺癌患者腫瘤的變化情況。臨床上主要根據影像學檢查與臨床檢查的結果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的效果實施臨床評價[4]。研究發現,乳腺癌患者腫瘤的體積較大或腫瘤的位置較深均會影響其臨床體檢結果的準確性[5]。在通常情況下,臨床上不將進行乳腺超聲檢查的結果作為臨床評價的標準。臨床評價主要以進行乳腺X線檢查的結果作為依據。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的臨床評價與病理評價之間具有統計學的相關性,二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相應的病理學基礎。造成臨床評價和病理評價出現差異的原因包括:1)乳腺內存在纖維化結節病灶。2)乳腺的導管內殘存癌細胞,其癌灶有明顯沙礫樣鈣化的表現。3)乳腺腫瘤的主要成分為黏液性細胞。4)癌灶處殘存浸潤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脈管瘤栓。臨床醫生在對進行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實施檢查的過程中若發現以上情況時應加以注意。
[1]劉釗,尉承澤,黃焰,等.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軍事醫學,2013,37(9):700-703.
[2]郭莉,李迅,楊順娥.TE及NE方案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療效及毒副反應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4,35(7):1039-1042.
[3]趙敏,張步林,何冰玲,等.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2015,35(5):76-77.
[4]郭莉,郝軼,張銀華,等.超聲造影對評估乳腺癌原發灶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價值[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5,38(12):1553-1555.
[5]李瑤,齊曉偉,楊新華.TEC及TE方案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近期療效及不良反應的對比分析[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4,8(6):17-22.
R711
B
2095-7629-(2017)12-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