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12月11日文章,原題:2017年,中國在未放棄主權情況下平息了亞洲海上爭端 2017年通過向較弱的東南亞國家提供援助、投資并許以談判,同時北京頭號對手美國保持沉默,中國平息了亞洲最大的海上主權爭端。
這些涉及數國政府的南海主權之爭的轉變,使北京能把外界的批評降至最低。爭端的平息也降低了沖突風險。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AlanChong說:“現在美國國務院、五角大樓看亞洲時,會傾向于認為這是一個和平之地,因為盡管有分歧,但我們找到了溝通的途徑并接受分歧。”
2017年很多時候中國都在發展與東南亞聲索國的關系。部分得益于其巨大經濟和“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為東南亞其他聲索國提供投資和其他援助。北京同意向馬來西亞出售軍艦,中國已是馬最大貿易和投資來源。與菲律賓成為朋友后,中國承諾向馬尼拉提供240億美元援助和投資。今年兩國討論出資修建菲鐵路項目。在越南,1月至11月中國游客超過359萬人次,同比增加45%。中國已成越南的頭號游客來源。
總的來說,今年東南亞國家有意淡化了中國對南海的控制,包括中國在有爭議的小島修建防御工事和船舶經過他們的海上專屬經濟區。上月,中國同意2018年開始與東盟10國談判旨在防止海上意外的行為準則。預計準則的簽約國不會在海上主權問題上強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海上安全高級研究員Col?linKoh說:“目前這時候,全部的想法是在友好的勢頭上更進一步。明年初談判行為準則開始時,我認為中國仍會保持目前對東盟的這種友好姿態。”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把軍事上更強的美國視為海上主要威脅。特朗普上任以來,沒明確是否會繼續航行自由政策。現在美國海軍偶爾仍會派出軍艦,但專家稱這與中國的亞洲海上對手想要的連貫政策相去甚遠。學者們稱,中國利用2017年的平靜加強其主權聲索,但并沒實施會引眾怒的大項目。林斯頓-哈佛全球中國項目博士后研究員安德魯·查布稱,現在北京對美國海上行動的官方反應“逐漸進入一種從容的狀態”。▲
(作者拉爾夫·詹寧斯,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