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德沃斯基+姜德杰
1996年在中國首次發現的中華龍鳥,是首個被發現的帶羽毛的恐龍(古代鳥類及其直系親屬除外)。《現代生物學》最近刊出的一項研究認為,中華龍鳥的羽毛是一種偽裝。
動物偽裝形式多樣,包括反陰影(身體的腹部是淺色,背部是深色)、獨特的帶條紋的尾巴以及所謂的“黑眼圈(”如現代動物浣熊和臭鼬的黑眼圈)。
上述研究論文的合作者雅各布·溫瑟爾說:“恐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的生態位和生活方式與現在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有很多相似之處。”
研究發現,恐龍進化出了復雜的偽裝方法,這也意味著它們擁有良好的視力。實際上,從前如果有什么動物需要偽裝的話,那么小型恐龍是最需要偽裝的。大約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中華龍鳥是一種體型相對較小的動物,那時的世界充滿許多包括霸王龍屬的恐龍在內的可怕的食肉動物。為了躲避這些強敵的捕食,中華龍鳥不得不學會偽裝。同時,偽裝也能幫助它偷襲毫無戒備的獵物,如小蜥蜴等。
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者用偏振光照相術繪制出了中華龍鳥化石的高分辨率、高對比度影像。因為化石中保存了羽毛的色素體,所以科學家通過繪制羽毛的存缺就能夠梳理出它的顏色模式。此前,古生物學家研究過不同標本,檢測到指示棕色著色的小而圓的黑素體(在皮膚和羽毛中發現的吸光色素體)。
溫瑟爾說:“‘黑眼圈面具無疑是最迷人的發現,在現存動物中常見這種‘面具。其確切的功能有待進一步研討,但是現在我們可以說明的是恐龍也有這種‘面具。”
“黑眼圈面具”或許有多種不同功能,包括減少眩光(如有的足球運動員將眼下涂成黑帶)或者為應對獵食者而掩飾眼睛。
溫瑟爾談道:“哺乳動物中的中型捕食者常有‘黑眼圈面具,用作警示(如臭鼬、獾),
以警告較大的捕食者它們會放臭氣。然而,我們認為對恐龍來說,‘黑眼圈面具的功能更類似于鳥類‘黑眼圈面具的功能。”
科學家推測,伯勞鳥的面具可使它們在陽光下捕獵,可幫助它們發現獵物并進行突然襲擊。現存的有“黑眼圈面具”的鳥類包括藍錐咀雀、黑臉噪鹛和五子雀。
研究者還發現了斑紋尾,一種常用的被稱作“反陰影”的保護色。擁有反陰影保護色的動物有黑色背部和淺色腹部,看上去更扁平,三維度不明顯。擁有了這樣的保護色,動物在其所處環境下不顯眼。動物會依據其棲息地有不同程度的反陰影保護。中華龍鳥特有的反陰影保護花紋說明其生活在開放環境中,如平原或大草原。2016年,這些研究者研究了在同一個古代湖床沉積區發現的另一種恐龍,其反陰影保護表明它們生活在森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