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使用人工智能改善早期乳腺癌診斷
日前,來自MIT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馬薩諸塞州總醫院(MGH),以及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了一篇文章在最近的《Radiology》雜志上,他們開發了一個AI系統,使用機器算法來預測在乳房X光檢測后術后,針刺活檢確定高風險病變在手術時是否升級為癌癥。
2017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身體內的“嘀嗒”聲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領域和生物鐘有關,3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得獎,因為他們發現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所謂晝夜節律,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生物鐘。
3D打印椎骨問世 可助醫生實踐手術
日前,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3D打印復制人類脊椎動物,以幫助訓練脊柱外科醫生。3D印刷的椎骨看起來,表現和感覺像真實的東西,并且可以幫助外科醫生尋求執行諸如椎板切除術的程序。
Science 子刊:馬兜鈴酸和肝癌發生相關
近日,科學雜志旗下轉化醫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發布論文,通過病理標本測序的方法,證明在亞洲(特別是臺灣、中國大陸),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密切相關。
例如關木通、廣防已、青木香、馬兜鈴、尋骨風、細辛、南木香、管南香、三管筒、朱砂蓮、天仙藤、通城虎、藤香、淮通、背蛇生、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欖、假大薯。
上述的草藥,都含有一種叫「馬兜鈴酸」的化學物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