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梅
女兒從讀小學時,就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內容時而令人捧腹大笑,時而又令人啼笑皆非,間或有時,也能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思想。說實話,我很為她這個良好的習慣自豪。然而,我卻操之過急,每次都會自作聰明地給孩子的文章“潤色”。
時日久了,女兒開始覺得我幫她修改文章是理所應當的,她記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好多次,她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都能繪聲繪色地講給我聽。可當寫日記時,她卻總是沒有增加任何修飾語就“完工”,等著我“潤色”完,再工整地謄寫。
有一次,她的一篇日記刊登在了雜志上,她舅舅獎勵她二十元錢。回到家,我逗她說:“你這次發表文章,有媽媽的功勞,舅舅給的獎勵我們應該平分吧。”不料,她不服氣道:“媽媽,你不修改,我寫的文章照樣能上。”
我聽后一驚,想想女兒這幾年的改變,突然認識了自己犯下的錯誤。于是,從那以后,女兒寫完日記,我就叫她自己學著修改。我也明白,她無形中對我產生了依賴,短時間還不能改變,但我不再“心軟”。后來,我再看女兒的日記時,都不做大改動,稍稍指出幾處不妥后,就簽字了。
漸漸地,女兒終于認識到寫作業是自己的事。一次寒假,由于天氣緣故,女兒提前放假。她一路歡歌回到家,向我鄭重提出:“我要自己擬寒假計劃。”我那段時間工作比較忙碌,便答應讓她試試。
晚上,她將計劃表拿給我的時候,我驚喜地看到,她擬的計劃很清晰,不偏不倚,張弛有度。她還說:“除了要你配合完成的社會實踐、聽寫英語單詞、監督寫好作文外,其他都我會認真按計劃完成,你放心。”
我聽后不覺向她豎起了大拇指。女兒以往的寒暑假計劃,因為考慮到需要多方面均勻分工,每一次都由我全權負責。因此,當她拿出一份如此完美的假期計劃時,我真是很意外。
整個假期,她一邊快樂地享受著小年、大年、春節、元宵節的歡樂氣氛,一邊有序地按計劃行事。有時,她還大大方方地在房間里玩電腦。看著這些,我雖然不安,但還是選擇了放手讓她把握。
開學那天,因為母親過生日,我必須在家招待客人和準備午餐。也就是說,女兒要獨自帶著學費去學校報到,這于我而言又是一次放手。可是,正當家里熱鬧非凡時,女兒打來電話,我聽完就傻眼了。她說老師認為她沒完成英語寒假作業,就沒有發給她新書。
聽完,我努力克制著情緒,做了一次深呼吸,平和地問:“你能保證所有的作業全部完成了么?”女兒的回答果斷又堅定:“媽媽,你要相信我。我是肯定做完了的。”
“哦,那你自己去找原因吧。”我指導著告訴她,便掛了電話。果不其然,五六分鐘后,電話鈴聲再次響起。按下接聽鍵,電話里傳來女兒清脆悅耳的聲音:“我已經領到了新書,老師把我的作業放到了其他科目的作業內。”
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不由地露出微笑。現代作家龍應臺曾經寫過一些話,大概就是說,孩子自有孩子的成長軌跡,作為父母的我們,最好的教育就是站在孩子的后面,默默地給他鼓勵和支持。所以,那些孩子應該經歷的,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放手讓孩子去承擔、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