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牧遠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新闡述,是理解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重要出發點和切入點。同以往論述相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判斷有著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和指導意義。一方面,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的轉變體現了黨對新時期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的新理解。人民幸福感的獲得已不再局限于溫飽和狹義的文化層面,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要求的日益增長正在成為社會生活的必需。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不僅意味著落后生產力依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著重解決的重大問題,而且將發展的結構問題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預示著經濟增長在做大總量的同時應更加注重發展內涵。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必然導致各行業對于發展方式、發展重點乃至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促進經濟發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部門。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只有理解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在行業內部的具體表現,才能夠對發展戰略、業務布局和產品服務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結合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趨勢,未來金融機構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作出調整。
一是要抓住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將金融資金支持的重點同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新特征有機結合。隨著工業化進程進入中后期,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結構比例已經發生變化。自2013年以來,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就超過了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部門。與此同時,傳統產業面臨著優化升級的任務,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已經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隨著生產對科技含量要求的大大加強,發展與制造業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的緊迫程度不斷提高。但對應產業結構發展的新特點,金融部門目前對創新型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能力卻還存在一定欠缺,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依然普遍存在。商業銀行以抵押品為核心的授信方式與產業結構和企業特點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而傳統財務評級對企業成長能力的評價不夠充分,又讓直接融資渠道的成本過高。針對上述兩類企業實物押品少和初創規模不足的特點,金融機構除通過股權投資、投貸聯動等方式提高傳統融資業務靈活度之外,還應通過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等方式發揮渠道作用。
二是要結合區域經濟結構的新特點,調整機構布局和業務模式。實現地區間的均衡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經過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城鄉間金融需求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地區間投融資需求差異化的格局已經形成。但從供給端來看,金融服務在地區間的分布還很不均衡:大型金融企業在發達地區的布局過于集中,而在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投入普遍不足。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于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存在著網點覆蓋率比較低、資金來源不足等問題,給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制約。針對這一情況,廣大金融機構應按照普惠金融的原則積極調整機構設置和業務布局,并通過差異化產品布局、人才布局和管理方式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助力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對于普惠金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服務覆蓋范圍與成本之間的矛盾,應當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在商業模式上的優勢,通過手機與網絡渠道提升服務效率。
三是要把握以人民為核心的原則,通過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滿足群眾不斷改變的投融資需求。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進程剛剛過半,社會老齡化特征日益明顯。一方面,人口流動的方向已不局限于一線城市,一些宜居的二三線城市正在成為旅游與養老產業的核心區域;另一方面,年齡結構上的新特征使得居民儲蓄意愿有所降低,但對教育、娛樂、醫療等領域的投融資需求卻在日漸增強。據統計,醫療和教育娛樂支出在居民總支出中的比例已經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5%上升至7%,社?;鹳Y產總額也已經達到近2萬億元。與此相比,金融服務能力在城鄉間、城際間還很不均衡,金融產品過于單一、同質化嚴重,與廣大居民差異化的金融需求存在不小差距。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應加大消費金融領域產品研發的力度,在加強一線發達城市和地區重點分支行建設的同時,還應根據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人口的分布特征發展特色金融業務,合理調整布局。
四是要嚴防各類金融風險事件,統籌金融創新與金融安全之間的平衡發展。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金融業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增強服務質量的主要方式。十八大以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加速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融資結構呈現不斷優化的態勢。日益豐富的金融產品不但提高了資本市場的活力,也為滿足人民多樣化的投資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機構的過度逐利行為使得金融創新脫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催生了影子銀行業務的“野蠻生長”。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末我國的表外理財規模達到了26萬億元人民幣,折合3.77萬億美元。由此帶來的金融產品“嵌套”和貨幣“空轉”的亂象不但降低了金融效率,也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得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有所提高。在未來發展中,各類金融機構應從國家利益和長遠發展的角度明確業務定位,用積極的態度適應監管一體化的趨勢。與此同時,還應努力培育自身金融安全文化,提高自身對風險的預警和監測能力。
五是要通過綠色金融助力經濟綠色轉型,解決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的矛盾。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綠色金融事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6年,國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到1598億元人民幣,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全國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余額已達7.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1%。與此同時,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等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也正在有序展開。但同市場的潛在需求相比,當前綠色金融產品的豐富程度和質量還十分欠缺,由于缺乏有效識別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手段,金融機構在識別客戶可持續發展能力上還存在一定不足。在未來發展中,金融機構一方面要從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行業標準入手,推動綠色金融產品的收益和質量,另一方面也要成為宣傳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橋頭堡”,為培育良好市場環境和負責任投資作出貢獻?!?/p>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