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旺+張利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中國影壇第五代導演迅速崛起并逐漸占據中國主流電影市場。當時身處廣西電影制片廠的張藝謀緊隨時代浪潮,于1987年執導了電影《紅高粱》。影片一經問世,便引起巨大轟動。30年來,《紅高粱》被無數電影人稱贊,奉為經典。該片無論是在主題闡釋上,還是在藝術處理上,都值得當下電影人認真學習和揣摩。
【關鍵詞】民族性;地域性;人性;生命力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115-01
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張藝謀執導,鞏俐、姜文主演。1988年2月,該片在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首映,并一舉奪得最佳影片獎(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在華語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電影《紅高粱》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作品,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民族性和地域性上。莫言的小說《紅高粱》是以抗日戰爭及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山東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而莫言的家鄉正是高密,他深諳那里的風土人情、民俗風貌。他的作品扎根于鄉土,深刻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的人和事。
張藝謀導演將這種鄉土氣息在影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影片開端九兒上轎前媒婆說的四句話(坐轎不能哭,哭轎吐轎沒有好報;蓋頭不能掀,蓋頭一掀必生事端)、迎親的路上轎夫“折騰新娘”(顛轎)的習俗、燒酒作坊里的伙計在高粱酒釀成后“敬酒神”的行為,以及大量樸實的地方俗語等,都表現出濃郁的地域特征。
影片中還融入了許多民族元素,最經典的就是“中國紅”的大量運用,紅棉襖、紅肚兜、紅色的高粱酒,還有影片結尾處紅色的“世界”……這些“中國紅”在勾起觀眾“紅色情節”的同時,也彰顯了影片對原始生命的贊嘆。紅色席卷銀幕,透著大喜大悲,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內心震撼;獨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和陜北小調、傳統的釀酒工藝和剪紙藝術……這些都使得民族形象躍然于銀幕。
值得注意的是,張藝謀導演并不是把這些元素漫無目的堆砌起來,而是把它們融入到劇情和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中去。例如,媒婆說完“蓋頭不能掀,蓋頭一掀必生事端”后,緊接著就是九兒迅速地掀開蓋頭,一副哀怨的表情,以此表達女主人公對這種封建式婚姻的抗爭,也為女主人公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再如影片中的兩次“敬酒神”,不僅展現出當地人原始的信仰,更烘托了眾人的壯烈形象。插曲《敬酒神》由張藝謀親自填詞,“喝了咱的酒,一人敢闖青殺口”,換言之“喝了高粱酒,我們敢打日本狗”。所以影片結尾,眾人在羅漢大哥靈位前再次唱起《敬酒神》時,是那樣令人敬畏;他們去炸日本人的軍車時,是那樣決絕,那樣動人心魄;還有那貫穿影片始終、充滿民族風味的嗩吶聲,或喜,或悲,都使得影片的感情色彩更加濃烈。
電影《紅高粱》之所以被人稱贊,是因其深刻的主題——歌頌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單說那百畝高粱地,影片畫外音解釋道:“這地方不知道從哪年起,長出了百十畝高粱,沒人種,也沒人收。”高粱自由自在地生長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仿佛是天地孕育出的精靈。以此作為象征,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也應活得像那片紅高粱一樣灑脫、隨性。
如果說高粱地是影片主題思想的孕育場所,那么影片的男女主人公便是這思想的主要承載者。“我爺爺”和“我奶奶”的結合背離了傳統倫理道德,為世俗所不容。但是他們愛得義無反顧,拼命掙脫世俗的羈絆。他們的結合打破了千百年來束縛中華民族精神的枷鎖,是人性被壓抑許久后的一次宣泄。“我爺爺”把高粱地鋪平,“我奶奶”躺在上面,然后“我爺爺”雙膝跪地,陣陣嗩吶聲響徹天際——這是一場神圣莊嚴的儀式。在這場儀式中,兩個自由的靈魂相互碰撞,在那片充滿生命力的高粱地中達到完美結合。
張藝謀導演對人性和蓬勃生命力的探索同樣也體現在影片的插曲中。所謂的“大儀式”開始時,那高亢悠揚的嗩吶聲,其實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吶喊,也是民族的吶喊;大儀式結束后,“我爺爺”在高粱地里為“我奶奶”歌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頭。”仿佛在告訴人們:大膽地往前走吧,不要猶豫,鼓起勇氣沖破那精神的牢籠,將那千百年來被壓抑和摧殘的人性徹底釋放。影片最后的“大戰”中,當眾人舉著土雷沖向日本鬼子的時候,背景音樂竟然是當初“顛轎”時的曲調。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奶奶”出嫁時那副清秀的面容,也讓人感慨“我爺爺”和“我奶奶”感情道路的曲折。喜慶的樂曲與槍炮聲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襯托出“我爺爺”和“我奶奶”的英勇壯烈;另一方面也表達出眾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抵抗侵略者,英勇就義,儼然一曲生命的贊歌。這樣的處理不可謂不高明。
電影《紅高粱》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作,不僅彌補了當時國產電影在國際電影大獎上的空缺,更標志著第五代導演逐漸占據中國主流電影市場,引領著中國電影向前發展。影片在主題闡釋上和藝術處理上都十分成熟,是值得后人學習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