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前不久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了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重要任務。當前,我國實體經濟存在較嚴重的結構性失衡,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構成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金融業發展的基本任務。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我國金融業不忘初心,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切實履行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和本分,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順利爬坡過坎、行穩致遠。
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回歸實體經濟發展中所急需的金融支持,可以在以下方面推進改革。
完善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
鏈條,形成廣覆蓋、差異化、
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
一方面是放寬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促進金融機構產權進一步多元化,另一方面是政府資金從商業性金融機構中適度退出,進而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建立完善的金融鏈條,也是解決金融發展不平衡的主要手段。這主要包括:其一是堅持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功能定位,促進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發展,設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與商業性金融聯動互補、差異化發展;其二是改善間接融資結構,加快國有大銀行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注重中小金融機構的本地化發展,扎根基層,服務當地,精耕細作;其三是大力發展擔保和再擔保體系,加快建立政策性擔保公司、行業擔保公司、再擔保公司等,完善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其四是引導風險投資、小額貸款公司規范發展,鼓勵探索小企業互助基金、政府種子基金等新的融資方式;其五是促進商業保險發揮長期穩健投資的作用,發揮好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其六是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創新“金融+互聯網”服務模式,依托傳統金融的金融風控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和線下渠道資源,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打造“線上+線下”、“金融+商業”模式的智能金融。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
近年來隨著我國債券和股票市場的發展,非金融企業的直接融資規模有顯著提升,截至2016年末,直接融資已占新增社會融資總規模的23.8%,較2002年上升了18.9個百分點。但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間接融資依然占據很大比重,這與中高收入國家發達的資本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間接融資由于其風險偏好較低,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也相對有限。未來,我國需要把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放在突出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一是要大力推進多層次股票市場建設,滿足多元化投融資需求,支持創新創業;加快場外市場建設,提升資本市場運行效率。二是要加快債券市場發展,推動債券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完善監管體系,改革發行制度;建立債券市場主體的信用責任機制;針對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分割,建立統一互聯的債券市場交易結算機制;豐富債券品種,進一步培育和完善投資者結構。三是要積極穩妥發展商品期貨及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期貨品種體系,審慎推動金融衍生品創新,優化投資者結構。
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
服務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金融業作為競爭性行業,擴大開放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國內外金融市場深度融合,提升我國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也有助于引入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技術,促使金融機構更加重視資本和風險管理,更好地融入國際競爭,提升金融部門的運行效率。下一階段,我國金融業開放將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開放原則,允許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競爭,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二是主動有序推進金融業開放,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始終把握開放的主動權、力度和節奏,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穩步推進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三是將擴大金融業開放與做好風險防范、加強金融監管密切結合起來,確保監管能力和對外開放水平相適應。四是創新“一帶一路”倡議金融合作模式,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和企業“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針對金融服務薄弱環節
扎實補齊“短板”
在金融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金融發展同時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金融業圍繞普惠金融、小微企業、“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扎實推進補“短板”。一是要建立普惠金融體系,加大對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事業部改革,開發更多滿足群眾醫療、養老、教育培訓等方面的金融產品。二是要以創造性思路支持小微金融發展,深化專業服務體系建設,搭建小微金融專營模式。三是要深耕“三農”金融服務,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和可獲得性。要繼續深入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提高脫貧攻堅效率。四是要堅持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著力支持美麗中國建設,不斷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支持力度,將環境與社會風險因素納入客戶及項目風險的重要評價內容,為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自然保護、生態修復等領域的一批優質企業和重點項目提供融資支持。五是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加強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研究,推動更多資源服務于新動能和重要領域,加大對“雙創”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金融支持,助力科技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中國金融業需要堅持“守服務實體經濟之正”,按照金融規律辦事,迎難而上,不斷提高認識、轉變方式、改變方法,在服從和服務實體經濟當中實現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