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林小玲+傅卓榮
內容提要:本文利用2013-2015年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全國稅收調查數據,通過固定效應模型考察增值稅優惠對企業稅負、銷售收入及創新投入的影響。研究發現:增值稅優惠導致一般納稅人企業所得稅負和實際總稅負顯著上升,但卻會顯著降低小規模納稅人實際總稅負;增值稅優惠顯著降低一般納稅人銷售收入,但卻顯著提高小規模納稅人銷售收入;增值稅優惠顯著提高東部企業創新投入,企業所得稅負抑制了東部企業創新投入;東部企業稅負比中西部企業稅負高,但是比中西部企業吸引了更多企業創新投資。因此,應擴大增值稅優惠的覆蓋面,擴大增值稅優惠的對象和抵扣項目范圍,兼顧效率與公平原則,降低東部企業增值稅負,讓中西部地方政府享有更多增值稅分成比例,提高創新投入,縮小地區差異。
關鍵詞:增值稅優惠;企業稅負;銷售收入;創新投入
中圖分類號:F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17)11-0033-07
一、引言
隨著勞動、土地(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技術創新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我國在經歷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進入產業結構調整期,必須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降低企業稅負和激勵技術創新,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減稅措施:一是“營改增”關于“技術轉讓”等的免稅政策;二是為了激勵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對軟件產業、動漫產業、光伏發電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政策;三是為鼓勵研發投入,對科研儀器設備進口免征增值稅。政府運用減稅手段目的在于為企業減負,扶持創新企業成長,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但增值稅優惠政策的效果則需要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和實踐的檢驗。
唐東會(2016)基于投入產出表的模擬測算研究“營改增”后行業稅負變動,研究表明“營改增”降低了稅負,但增值稅稅率存在6%、11%兩個不同檔次,違背稅收中性原則和稅收公平原則。與此觀點相反,董根泰(2016)利用雙重差分模型考察2010-2014年浙江省在滬深上市的145家公司發現,“營改增”對企業的稅負沒有顯著影響。劉放等(2016)通過分析浙江省大中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數據,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國內關于增值稅改革對企業創新投資的激勵作用也存在不少爭議,一部分研究認為增值稅改革只是促進固定資產投資而對研發投入的影響不顯著,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聶輝華等(2009)的研究表明,增值稅轉型顯著地促進了企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提高了企業的資本勞動比和人均銷售額,但增值稅轉型政策并沒有顯著提高企業的研發密度。楊莎莉和張平竺(2014)認為2009年增值稅政策改革降低了稅負和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改善了企業的經營業績。李林木和郭存芝(2014)通過全國高新技術產業減免稅調查和省級面板數據實證研究,發現增值稅優惠比企業所得稅優惠對研發經費投入的激勵作用更大。
相關文獻對軟件產業、動漫產業、光伏發電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政策效應研究也較少。自從2011年實施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政策以來,2013年又增加了對動漫產業、光伏發電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政策,從理論上看,增值稅優惠在一定程度上激勵相關產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但實際上增值稅優惠政策效應比較復雜,增值稅減免會造成部分行業可抵扣的進項稅額減少,或者使企業所得稅負增加,從而導致稅負有所增加,反而不利于企業的創新投入。增值稅分為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4%、6%,一般納稅人基本稅率為17%,對軟件產業等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由于大部分小微企業屬于小規模納稅人,不能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公平競爭,造成大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負高于同行業一般納稅人。雖然自2013年8月1日起,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企業或非企業單位,暫免征收增值稅,但是能夠符合條件的小規模納稅人較少。
鑒于此,本文主要考察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以及“營改增”等增值稅優惠對軟件、動漫、光伏發電企業稅負和技術創新的影響。通過理論分析構建數理模型,利用2013年至2015年國家稅務局關于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全國調查數據實證分析增值稅優惠對企業所得稅負和銷售收入、創新投入的影響,并基于地區經濟環境差異、企業規模兩方面原因,探討激勵創新的增值稅優惠政策。
二、理論分析
(一)增值稅優惠對企業所得稅負及企業總稅負的影響
根據“預期的報酬越高,風險越大”的經濟原理,稅后企業預期收益一定與風險成正比,征稅減少了企業的預期收益,也降低了企業承擔創新風險的積極性。技術創新具有公共物品性和高風險性,對創新投資收益實施減免稅政策將會激勵企業承擔創新風險的積極性。
技術創新造成的市場失靈在于技術創新的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稅收減免政策不能糾正技術創新的正外部性,但能抵消稅收引起的市場交易扭曲和無謂損失(Hasen,2016)。按照經濟學收益最大化的原則,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時達到帕累托最優,當創新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企業將會不斷增加投資,直到創新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為止。因此,所有減少邊際收入的征稅行為都會抑制投資,反之,所有降低邊際成本的減稅行為都會激勵投資。
增值稅優惠政策會導致企業收益增加,從而增加企業所得稅前利潤,使企業所得稅負上升,產生擠出效應;如果增值稅減免稅負大于由此造成的企業所得稅負增加,那么企業總稅負就會下降,反之,企業總稅負就會上升。另外,增值稅優惠主要對軟件產業等一般納稅人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小規模納稅人不能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這可能會導致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政策效果存在差異。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理論假設1:
假設1:增值稅減免會導致企業所得稅上升,抵消部分增值稅優惠;增值稅優惠對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企業所得稅負和總稅負影響存在差異。endprint
(二)增值稅優惠對企業銷售收入、創新投入的影響
增值稅優惠對軟件產業實行即征即退政策,這會激勵軟件產業等一般納稅人增加銷售額。但是對于享受增值稅優惠的軟件產業等下游產業來說,增值稅可抵扣的進項稅減少了,增值稅稅負可能反而增加,這又會抑制上游產品的購買。另外,增值稅針對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采取不同的稅率和優惠政策,而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是按照銷售額劃分的,這就使增值稅優惠對企業銷售額的影響產生不確定性因素。企業銷售收入的變化又會影響企業收益及創新投入。
袁從帥等(2015)考察239家上市公司2007-2013年數據發現“營改增”改革顯著促進了企業總投資,但對設備類固定資產及部分無形資產投資促進作用并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企業研發投入。付文林和耿強(2011)認為增值稅越高,固定資產投資越低,增值稅在促進投資方面比其它稅種具有更大的競爭力。覃琳(2012)研究發現增值稅的全面轉型能夠減輕稅收負擔和增加流動資金,擴大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創新。
由此可見,企業的銷售收入、創新投入與企業總稅負、增值稅減免稅負、企業所得稅負息息相關。增值稅優惠存在區域、企業規模、產業等歧視,針對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政策和稅率不同。增值稅優惠在不同地區也體現出效果差異,原因在于:第一,各地區科技及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東部地區較為發達,即使稅負高也能吸引眾多企業投資,而中西部地區比較落后,稅收優惠過多將導致邊際效應遞減;第二,增值稅由中央地方共享,營業稅全部歸地方所有,“營改增”將導致部分地區財政支出壓力增大、中央與地方的利益調整以及部分行業企業稅負增加等問題;第三,由于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所享受的增值稅優惠比中西部地區多,因此東部地區比中西部地區在企業稅負、銷售收入和創新投入上受增值稅優惠的影響更顯著,這又會加劇了地區科技發展差距。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理論假設2:
假設2:增值稅優惠、企業所得稅負、企業總稅負都會影響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創新投入,企業稅負和銷售收入、創新投入是一種倒“U”型的關系,這種相關關系在不同地區、企業規模也體現出差異。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的設置及定義
實證分兩步回歸:第一步是檢驗增值稅優惠對企業所得稅負及總稅負的影響,因此把增值稅減免稅負作為解釋變量,而企業所得稅負及總稅負作為被解釋變量;第二步檢驗增值稅優惠、企業所得稅稅負及總稅負對企業銷售收入、創新投入的影響,把增值稅優惠、企業所得稅負及總稅負作為解釋變量,企業銷售收入、創新投入作為被解釋變量。考慮到企業稅負、銷售收入及創新投入可能會受到企業營業成本率、企業地區屬性、經濟性質、規模屬性的影響,因此把它們作為控制變量。關于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控制變量的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二)檢驗模型的建立
根據理論機理分析和變量的設置,第一步是檢驗增值稅優惠對企業所得稅及總稅負的影響,建立模型如下:
第二步檢驗增值稅優惠、企業所得稅負及總稅負對企業銷售收入、創新投入的影響,建立模型如下:
(三)數據來源說明
數據來源于國家稅務總局全國稅收調查。為了更全面的檢驗增值稅優惠政策效應,選取全國2013-2015年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樣本數據,剔除在2013-2015年缺失財務數據的企業或者三年內沒有連續享受增值稅優惠政策的企業,最后篩選出455家企業1365個樣本量作為檢驗數據。其中,東部地區樣本1287個,中西部地區樣本78個,私有企業樣本2356個,涉外資企業樣本228個,內資企業樣本1137個,一般納稅人樣本1236個,小規模納稅人樣本129個。所選企業享受增值稅優惠政策涉及《關于軟件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00號、《增值稅暫行條例》第538號、《關于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3]106號)、《關于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的通知》財稅[2013]52號等政策,實證所涵蓋企業大部分主要享受財稅[2011]100號政策,享受其它增值稅優惠政策的企業數量較少。本次實證分析運行軟件為STATA13.0版本。為了解決異質性問題,所有回歸采取固定效應(組內)回歸。表2是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四、實證分析
(一)增值稅優惠對企業所得稅負、實際總稅負影響
根據表3的估計結果,從全樣本看,增值稅優惠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增加企業所得稅稅負,其系數為0.6769284,即增值稅減免稅負1個單位,企業所得稅負上升0.6769284個單位;企業實際總稅負與企業所得稅負沒有顯著的關系;營業成本率與企業所得稅負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可能企業所得稅負上升也會導致營業成本率上升。
對一般納稅人樣本而言,增值稅減免稅負、企業實際總稅負在1%顯著性水平下都增加企業所得稅負,其系數分別為0.1626959、0.2484645,即增值稅減免稅負1個單位,企業所得稅負、企業實際總稅負分別上升0.1626959個單位、0.2484645個單位。這說明增值稅優惠主要對一般納稅人發揮了顯著作用,而增值稅減免稅負、企業實際總稅負對小規模納稅人企業所得稅負沒有顯著的影響。
基于表4的估計結果,對全樣本來說,增值稅減免稅負、企業所得稅負對企業實際總稅負沒有顯著的影響,只有營業成本率與企業實際總稅負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可能企業稅負上升會增加營業成本率。
再看分規模回歸結果,增值稅減免稅負、企業所得稅負增加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提高一般納稅人企業實際總稅負,增值稅減免稅負增加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降低小規模納稅人企業實際總稅負。
歸納表3、表4結果,增值稅優惠顯著地提高了一般納稅人企業所得稅負和實際總稅負,但增值稅優惠卻顯著地降低了小規模納稅人實際總稅負,應該加大對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優惠使減稅效應更加明顯。endprint
(二)增值稅優惠對企業銷售收入、創新投入影響
從表5上看,增值稅減免稅負、企業所得稅負及實際總稅負的增加都會顯著降低全樣本企業銷售收入,其系數依次為-0.2513331、-0.3610611、-0.6682487;與此類似,增值稅減免稅負、企業所得稅負及實際總稅負的增加都會顯著降低一般納稅人銷售收入,其系數依次為-0.978864、-0.8157098、-1.017551。與此相反,增值稅優惠卻顯著的提高小規模納稅人銷售收入,而企業實際總稅負顯著的降低小規模納稅人銷售收入。營業成本率對企業銷售收入沒有顯著影響。
綜合表3-表5結果,增值稅優惠顯著地提高了一般納稅人企業所得稅負和實際總稅負,從而減少一般納稅人銷售收入;增值稅優惠卻顯著的降低了小規模納稅人實際總稅負,有助于提高小規模納稅人銷售收入。
如表6所示,從全樣本上看,增值稅優惠增加了企業創新投入,其影響系數為0.105502,即當增值稅減免稅負1個單位,企業研發強度增加0.105502個單位。企業所得稅負上升會抑制創新投入,其影響系數為-0.1595289,表明降低企業所得稅負比降低增值稅負對企業創新投入具有更大作用。企業實際總稅負與企業創新投入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也許增加企業實際總稅負會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和創新支出,也可能是稅負較高的東部企業創新投資較大,而稅負較低的中西部企業創新投入水平較低。跟其它回歸一樣,營業成本率上升會抑制企業創新投入。但增值稅優惠、企業稅負與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的創新投入沒有顯著的關系(回歸結果省略)。
考慮到高技術產業地區集聚特征,估計了增值稅優惠對企業創新投入效應,結果顯示軟件產業、動漫產業等高技術產業集聚有利于企業創新并使增值稅減免的創新激勵效果更為顯著。增值稅減免稅負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促進了東部企業的創新投入,但是對中西部企業的創新投入沒有顯著作用,可能是中西部企業原先就享受太多的稅收優惠而邊際效應遞減。企業所得稅負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抑制了東部企業的創新投入,但是企業所得稅負與中西部企業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可能是中西部企業所得稅負上升使政府稅收收入增加,從而加大政府的科技財政支出。企業實際總稅負與東部企業創新投入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使東部企業稅負比中西部企業稅負高,但是東部地區較為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更會吸引眾多企業創新投資,東部政府具有較高的稅收收入也會導致更多的財政科技支出;與此相反,中西部企業享受太多稅收優惠,導致資源浪費和政府的稅收收入下降,從而縮小財政的科技支出。營業成本率上升都會顯著的抑制東部企業的創新投入。
綜上所述,增值稅優惠激勵東部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但過高的所得稅抑制了創新投入;增值稅優惠對中西部企業的創新激勵效果不明顯,而提高中西部企業所得稅負會通過增加中西部財政收入和財政科技支出刺激中西部企業的創新,應該對中西部地區的創新采取財政補貼支持而不是稅收減免,或者中央減少中西部地區稅收分成比例,增加中西部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和科技財政支出。
(三)穩健性檢驗
對表2-表6去除關于企業地區、企業性質和企業規模再回歸,結果顯示解釋變量的系數符號和顯著性與保留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都沒有明顯變化,體現了估計結果的穩健性。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揭示增值稅優惠對企業稅負、企業銷售收入及創新投入的作用機理,并且采用2013-2015年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全國稅收調查數據和固定效應模型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增值稅優惠導致一般納稅人企業所得稅負和實際總稅負的顯著上升,但增值稅優惠卻會顯著降低小規模納稅人實際總稅負;第二,增值稅優惠通過提高一般納稅人的稅負而顯著降低其銷售收入,但增值稅優惠卻通過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而顯著提高其銷售收入;第三,增值稅優惠顯著的提高東部企業創新投入,企業所得稅負抑制了東部企業創新投入;第四,東部企業稅負比中西部企業稅負高,但是依靠其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吸引了眾多企業創新投資,導致企業實際總稅負與創新投入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基于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第一,現有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只適用于軟件產業、集成電路產業和動漫產業的一般納稅人,覆蓋面窄,應該擴大到其它創新型產業和小規模納稅人,使大量中小科技企業享受到買入科研設備抵扣進項稅的優惠;第二,我國應該將增值稅的抵扣項擴大化,包括科研開發費、技術轉讓費、科技咨詢費、購入專利權和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納入;第三,不同行業以及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稅負承受能力不同,如果實行統一稅率,那些新興產業或科技型小企業成立初期很可能難以生存,增值稅優惠政策應當兼顧效率與公平原則。第四,應當適當降低東部企業增值稅負,給予西部企業更多財政科技支出,或者讓地方享有更多的增值稅分成比例,促進技術創新,縮小地區差異。
參考文獻:
[1] Hasen D.Taxation and Innovation-A Sectorial Approac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6.
[2] 聶輝華,方明月,李濤.增值稅轉型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以東北地區為例[J].管理世界,2009(5):17-24.
[3] 董根泰.“營改增”降低了大中型企業稅收負擔嗎?——基于浙江省上市公司數據的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3):94-104.
[4] 付文林,耿強.稅收競爭、經濟集聚與地區投資行為[J].經濟學季刊, 2011,10(4):1329-1348.
[5] 劉放,楊箏,楊曦.制度環境、稅收激勵與企業創新投入[J].管理評論,2016, 28(2):61-73.
[6] 楊莎莉,張平竺.企業微觀視角下增值稅轉型的政策效應分析——基于雙重差分DID模型的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4(4):3-12.
[7] 李林木,郭存芝.巨額減免稅是否有效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J].財貿經濟,2014, 35(5):14-26.
[8] 覃琳.增值稅轉型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以固定資產密集行業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9] 張明喜.科技財政: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6:67-71.
[10]賈康.中國稅改路線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5:86-88.
[11]李三江.中國稅收政策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6:83-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