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科技與金融作為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的兩大核心動力,實現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的融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有重大意義。
歷史問題:
只有科技沒有金融會如何?
10世紀前后宋代中國經濟文化發展居于世界前列,是當時先進、文明的國家。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經濟實力,幾乎具備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所有條件。例如,10世紀至15世紀,中國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宋代在科學技術上領先世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印刷術得到了大幅度改良(畢昇的活字印刷),火藥開始用于軍事;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大致在7.5萬~15萬噸,然而在1720年工業革命前夕,英國鋼鐵產量也才1.7萬~2萬噸。
為什么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產生在中國宋代,而推遲700余年在英國發生?
實際上,英國工業革命早期使用的技術創新,大多數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科技創新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這是因為科技創新缺乏大量及長期資金的資本土壤,不能使其從作坊階段走向規模化的產業階段。因此,英國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大規模工業的成熟發展必須經歷一個等待的過程,當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后,工業革命也就隨之發生了。這就是“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我們從歷史的長焦鏡頭中發現,大國崛起總是與科技創新同步。但實際上,無論工業革命、電氣化革命還是后來的信息革命,都伴隨著一種全新的金融制度。金融制度的變革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資本動能和市場基礎。只有當金融能普及更多的企業、服務更多的創新者,科技創新才可能發生,實體經濟才能實現崛起。
全球視角:
金融與科技的歷史性融合
從全球視野來看,金融與科技第一次融合是在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技術的發明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同時,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體系的出現,最有信譽的貸款者從英國王室變為了工業企業。世界上首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開啟了全球第一代金融革命,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構建的銀行融資體系,為蒸汽機技術創新與工業革命源源不斷輸送資本燃料和動力,在資金與技術雙重推動下英國才成為19世紀全球頭號強國。
金融與科技第二次融合是在19世紀中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一方面,電氣技術的創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人類從此進入了電氣時代。另一方面,投資銀行體系的興盛,形成了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它具有天然的資本運營能力,實現了資本的市場化流動及有效配置,并借此主導五次并購浪潮,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以規模經濟為主體的電氣化革命在美國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讓美國成為20世紀的頭號強國。
金融與科技第三次融合是在20世紀末風險投資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支撐。進入信息時代的美國,風險緩釋手段從實體抵質押變換為預期產業前景,18個月內就可以完成一代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金融業與技術開發者共享其中的收益。風險投資體系支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奠定了信息產業基礎,培育其迅速成長為美國新經濟的支柱。因此,風險投資體系及其創新對于美國的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這也許就是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宋代的金融解釋,這也就是金融與科技融合的最終價值。
中國實踐:
典型地區融合方興未艾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國際環境、傳統經濟發展動力停滯不前的國內因素雙重壓力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大勢之趨。金融與科技互利互動,二者的融合推動了新型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全國各地正全力推動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出臺系列配套政策并成立相關工作平臺。
廣東省政府積極與各大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廣東省科技廳分別與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招商銀行廣州分行、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及光大銀行簽訂了科技金融戰略合作協議,為二者相融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同時推動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等市自主探索科技金融結合的創新模式,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創新發展之路;政府積極為科技型企業疏通融資渠道,安排專項資金用以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專門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立了“廣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中心”的權威融資平臺,極大推進了廣東省新能源汽車、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型產業的發展。
四川省塑造具有特色的“盈創動力”模式。“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是四川省在科技金融融合發展上探索出來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并且在社會實踐領域已經取得了亮眼的成果。其核心內涵是“內源融資+政府扶持資金+債權融資+股權融資+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資模式,提供給每一位中小科技企業從創業孵化到產出上市的每一個階段相應的資金解決方案。這種模式已經在四川多地為孵化高科技企業積累了成功經驗和可鑒案例,因此四川省發揮這些試點地區的模范作用,通過盤點標準企業,逐步介紹并完善“盈創動力”模式,同時根據地域和層次推進復制“盈創動力”模式的進度,在基礎條件相對薄弱的地區,通過輸出“盈創動力”服務或者設立工作站的方式推動金融科技融合,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
未來方案:
金融與科技融合的若干建議
強化政府作用,優化宏觀布局和政策環境。各省政府也應當進一步發揮其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當好“領路人”,優化科技金融生態環境。具體而言:一是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對癥下藥,制定相應的支持計劃和發展措施,充分發揮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作用,進行科技金融政策的供給側改革,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融資環境;二是進一步加大政府對于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科技專項資金的杠桿拉動作用,建立穩定的科技投入增長機制,同時加強政策引導,為科技金融搭建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三是進一步發揮科技金融有機融合的法律規制作用,細化如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投入比例、科技創新收益對金融的返還比例等具體問題的法律規定,推動科技金融的良性互動,保證其向法制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四是建立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動態匹配機制。隨著技術創新的日臻成熟完善,有效的資本供給則成為科技創新成果能否轉化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挖掘傳統信貸潛力,促進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配置。基于科技創新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傳統信貸仍是科技創新領域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力量。一是發揮現有政策性銀行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同時在此基礎上適時成立專門用以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的中小企業銀行;二是在科技創新基礎較好、發展較快的省份設立專門從事科技金融服務的區域性科技銀行;三是適時推動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制機制,運用信用杠桿撬動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融資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保險制度,分散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風險,改善其貸款難、融資難的尷尬境遇。
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實現融資形式的多樣化、多層次和多類別。首先,政府要積極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完善科技金融中介服務體系,重視規范和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咨詢機構、擔保機構、保險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各類中介機構,盤活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其次,健全科技金融市場的風險投資體系,在拓寬風險投資資金來源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科技創新領域的同時,也要著力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引導其通過IPO和企業并購為主的方式實現風險資本退出;第三,政府推動風險投資機構實現有限合伙制改革,引導投資創業基金以出資人身份成為風險投資機構的發起人或參與人,同時賦予風險投資機構自主運營權;第四,政府鼓勵風險投資機構從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出臺制定相關財政措施,運用財稅杠桿引導風險投資行為階段前移,分散機構的投資風險。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