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寶
到年終,當盤點這一年整個國家發展又取得的新成就時,難免又想起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詩中的名句“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這就提醒我們盤點一年發展情況時必須總結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進程,進而持續推動精準脫貧,實現2020年我國的脫貧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三年,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之一就是要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特別強調,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我們將舉全黨全國之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兌現我們的承諾。那么,到2020年要實現的脫貧攻堅的具體目標究竟包括哪些內容?
一、農村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到達4000元
貧困可以說是一定歷史時期一定社會經濟、社會、文化貧窮落后現象的綜合性概括,但基本的、首要的內容是指經濟的貧困,即物質生活貧困,表現為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一定時期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脫貧,就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和社會發展階段的條件下,讓貧困人口的收入達到維持基本生存和溫飽所必需消費物品與服務的基本水平。我國在很長的時期中,脫貧標準使用的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已經調整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如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現有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農村居民穩定維持基本生存、生活所必需消費物品和服務的最低費用時,其生活狀況就可以被看作是處于貧困狀態。因此,脫貧的標準就是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達到穩定維持基本生存、生活所必需消費物品和服務的最低費用。
我國在扶貧開發中確定脫貧標準時,采用了恩格爾系數的方法,以每人每日吃的最低需求即最低營養需求為基準,再考慮其他非食品的衣食住行需求消費,然后測算、確定滿足這些需求的收入標準。我國1986年制定了第一個脫貧標準,按1978年價格農民人均純收入每人每年100元,1985年不變價為每人每年206元。2008年,我國調整了脫貧標準,按2000年價格農民人均純收入每人每年865元,2008年不變價為每人每年1196元。2011年,我國再一次調整脫貧標準,也就是確定了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標準。按2010年價格農民人均純收入(后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人每年2300元,2014年是2800元,2015年是2855元。考慮到平均每年價格漲幅和其他多種因素,2020年的脫貧標準大約是4000元。
按照現有脫貧標準,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中,從2013年底開始,我國全面開展貧困識別,實行對貧困人口全部建檔立卡。2014年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8962.5萬人,2015年底為5630萬人,2016年底為4300萬人。2017年大致又可脫貧1000萬人以上。因此,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三年,我國還有農村貧困人口3000萬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精準脫貧任務,就是要讓這3000萬貧困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00元左右,這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消除農村貧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標。
要使現有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00元左右,必須提高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期間的增長幅度必須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就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的數量要求來看,到2020年必須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不僅僅是翻一番,翻一番是不夠的,而是要達到翻一番以上。同時,就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要求來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方面要高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也要高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
二、農村貧困人口享有穩定解決溫飽的基本保障
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00元左右,基本上可以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要使農村貧困人口享有穩定解決溫飽的基本保障,包括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三個方面的保障,通過制度體制的規范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應對風險能力。
保障義務教育,就是要解決教育貧困,一方面直接提高貧困人口在文化教育上表現出來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從制度上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提高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源素質,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保障基本醫療,一方面把貧困人口納入到社會醫療保障的安全網之中,減輕、避免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另一方面促進貧困人口健康素質的提高,在人力資源健康素質上,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保障住房安全,一方面可以避免貧困人口因基本住房問題致貧、返貧,如危房改造、基本住房修建不得不舉債而影響基本生活消費、降低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則促進貧困人口住房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因此,這三個方面的保障即簡稱“三保障”是穩定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又一個極其重要的目標,只有通過“三保障”,才能使農村貧困人口的不愁吃、不愁穿真正穩定下來,也才能為農村貧困人口的不愁吃、不愁穿提供穩定的制度條件。只有實現了“三保障”,才是實現了精準脫貧、消除農村貧困的奮斗目標。
要達到使農村貧困人口享有穩定解決溫飽基本保障的要求,必須提高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使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方面的指標接近全國的平均水平。在我國的扶貧開發中,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公共服務水平也不斷提高。但由于種種歷史的、客觀的原因,貧困地區水、電、路、氣、網、醫、教、文、衛、保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仍然在相當程度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區。因此,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必須加大貧困地區相關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項目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進一步提高建設速度,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讓公共服務均等化也覆蓋貧困地區,這就要求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進而縮小在公共服務方面貧困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與其他地區的差距,真正讓貧困地區、貧困鄉村及其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三、貧困縣在現有標準下2020年全部摘帽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貧困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區域性整體貧困,尤為突出的是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縣,我國的農村貧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貧困地區、貧困縣。按照一定政策標準,確定國家幫扶、省級幫扶的貧困縣,是我國長期以來扶貧開發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到2015年底,我國農村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為5630萬,主要聚居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
精準脫貧、消除農村貧困的又一個奮斗目標,就是到2020年,這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要全部摘帽。貧困縣縣域以內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農田和農業水利等設施水平明顯提高,全面解決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基本形成,集體經濟有一定規模,社區管理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實現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全部摘帽,就是要從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面解決貧困問題,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讓整個國家的所有地區、所有縣一級區域都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國家已經確定,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退出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原則上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區降至3%以下),由縣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提出退出,市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初審,省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核查,確定退出名單后向社會公示征求意見。公示無異議的,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后向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報告。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及相關力量對地方退出情況進行專項評估檢查,對不符合條件或未完整履行退出程序的,責成相關地方進行核查處理。對符合退出條件的貧困縣,由省級政府正式批準退出。
在貧困縣摘帽、退出過程中,要健全精準退出機制,要堅持嚴格評估,科學設定時間表,嚴格脫貧驗收辦法,促進合理有序退出。為了鞏固貧困縣的自我發展能力,對于及時退出的貧困縣,要留出緩沖期,摘帽不摘政策,確保貧困縣穩定摘帽、穩定退出,實現精準脫貧、穩定脫貧、真脫貧、不返貧。□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