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摘要:如何保護電視新聞節目的版權是廣播影視傳媒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作者從多年從事版權管理具體工作出發,對當前電視新聞節目版權保護遇到的困境進行了逐一分析。對癥下藥,從“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行政執法力度”“發揮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建設傳媒機構自身的版權防護墻”四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解決辦法。
關鍵詞:廣播影視 電視新聞節目 版權保護
隨著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火爆,電視綜藝節目的維權與保護已得到了業界的高度重視,但作為廣電家族重要成員的電視新聞節目卻“偏安一隅”,在版權保護方面少有問津。其實,電視新聞節目同樣是盜版盜播的“重災區”。廣播電視臺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主陣地,新聞工作者既是時代風云的記錄者也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如果聽任電視新聞節目隨意被人曲解篡改或非法傳播,不僅會影響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積極性,更會削弱黨和政府的“喉舌”地位。本文對當前電視新聞節目版權保護存在的困境進行了仔細梳理,并對廣播電視臺如何走出困境有效遏制侵權行為,提出了解決之道。
電視新聞節目版權保護的困境
當前,電視新聞節目因為缺乏有效保護,盜版盜播已成泛濫之勢。以中央電視臺為例,“中央電視臺被侵權最為嚴重的前五名節目當中,有絕大部分是新聞節目,像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新聞聯播》,綜合頻道的《今日說法》,中文國際的《今日關注》等等每天都在被侵權或者被疑似侵權當中。其中僅《新聞直播間》2015年的盜用鏈接總數就接近四萬條?!雹贀胍暟鏅喙芾碇行呢撠熑私榻B,據不完全統計,央視包括新聞節目在內的版權資產流失每年估值約一億元左右。
而以綜藝節目聞名的湖南衛視,近年來電視新聞節目被侵權現象同樣難以遏止?!缎侣劗斒氯恕贰缎侣劥笄笳妗返刃侣勵悪谀炕虮徽w“搬運”或被碎片化盜用。一些優秀的新聞專題節目,諸如《絕對忠誠》《縣委大院》更成為“新聞搬運工”手中的“搶手貨”。
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是我國最重要的新聞信息產品生產者和提供者。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的加快,新華社的電視新聞稿件也越來越多,據統計,新華社每年被非法轉載包括電視新聞在內的新聞稿高達50萬條。
猖狂侵權的背后彰顯的是電視新聞作品保護的乏力,那么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三個困惑。
一、侵權界定之困。首先,電視新聞節目是否構成作品,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一直存在爭議。《著作權法》第5條規定:“本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薄吨鳈喾▽嵤┘殑t》進而解釋:“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由于對“單純事實消息”缺乏更明確的說明與認定,一些侵權者借此大打“擦邊球”,把“時事新聞”的概念推廣到所有的新聞品類上,并把它當成“擋箭牌”,致使侵權行為愈演愈烈。
事實上,新聞節目的品類極為豐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消息類時事新聞,而是涵蓋了新聞通訊、新聞人物特寫、新聞深度報道、專題報道等類別,這些新聞包含了著作權人許多獨創性見解與勞動,均不屬于單純事實消息。特別是電視臺采寫的電視新聞節目,需要通過鏡頭的運用、角度的選擇等進行拍攝。同時,“報道者夾敘夾議地對時事新聞進行了整理、加工,以綜述、評論等表達方式進行報道,這樣的報道,報道者付出了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應當享有著作權,受著作權法保護”。②
其次,關于電視新聞作品網絡轉載是否構成侵權的問題,同樣也存在爭議?!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4年)第三條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報刊、期刊社、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委托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在網絡進行轉載、摘編并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注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边@實際上是將報刊轉載的“法定許可”拓展到了網絡領域,但2006年出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則沒有規定這項“法定許可”,網絡未經許可轉載已發表作品均構成侵權。200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重新修改了《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刪除了之前2004年版的第三條。
對于網絡轉載是否構成侵權問題上的搖擺不定,給版權維權造成了很大的困惑。近年來,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著作權案件超過50%,而在著作權案件中,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又超過50%。電視新聞節目的侵權糾紛絕大部分也是由于一些網絡媒體轉載引發的。
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的《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規定:凡包含了著作權人獨創性勞動的消息、通訊、特寫、報道等作品均不屬于單純事實消息,互聯網媒體進行轉載時,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國家應盡快在行政法規與相關法律條文上統一認識,厘清新聞節目侵權問題上的一些模糊界定,是完善版權保護的當務之急。
二、權屬認定之困。著作權有十七種不同的權利類型。隨著新技術的廣泛運用,電視新聞節目被侵犯的方式更為多樣,行為更為隱蔽,給著作權的權屬認定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深度鏈接”“云存儲”“服務器標準”“用戶感知標準”中相關權屬問題的認定等等。
同樣是網絡轉載播出,如果播出方式不同,也會對于所侵犯的權屬類型在認定上造成困難。視頻網站如果是實時轉播權利人的新聞節目,如轉播央視的奧運會開幕式等大型新聞類節目,那么就有可能侵犯了新聞節目的“廣播權”;如果是先存儲再供觀眾點播(回看),侵犯的可能是節目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如果是網絡的定時播放,則應按照“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來認定。
另外,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碎片化使用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如把電視新聞節目的音、視頻分開使用,或是將新聞節目掐頭去尾、拼湊嫁接、剪輯加工等,都會給權利人的維權及司法機關在權屬上的認定帶來不少困惑。
三、自身管理之困。首先是版權意識不強。許多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版權存在模糊認識,不少編輯、記者認為對方免費傳播自己的作品是件好事,而沒有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勞動與創造,并利用本單位的資源最終形成的作品更多是職務作品,是所在單位寶貴的版權資產。這些作品如果長期被無償使用或非法轉載,最終的結果就是“傳統媒體的草養大了網絡媒體的羊”。因此,提高新聞作品的保護與維權意識已刻不容緩。endprint
其次是機構設置不全。對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來說,廣告一直是其重要支撐,版權資產的保護與經營直到近幾年才提上議事日程,因而在相關版權管理機構的設置上慢了半拍。以省級衛視頻道為例,目前,有專門版權管理機構的只是極少數。在排名靠前的衛視陣容中,湖南衛視尚沒有專門的版權管理部門,浙江臺設有節目版權購銷中心,但主要是針對電視劇版權的營銷,上海臺設有版權資產中心,也主要是針對電視綜藝節目,涉及電視新聞節目的管理職能不多。
最后是維權力度不大。一是維權力量薄弱,傳統廣播電視臺法務人員較少,更多依賴外部律師事務所處理相關法律事務。二是維權成本高,一方面由于管理機制上的問題,版權管理與法務缺乏協調與溝通,導致內部行政管理成本增高;另一方面,調查取證等維權費用也是一個不小數目,甚至高于維權所獲收益。三是維權監測系統缺失,針對互聯網侵權的無孔不入,很多廣播電視臺尚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測系統進行實時監控,找不到目標維權行動更是無從談起。
電視新聞節目版權保護的對策
電視新聞節目版權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司法、行政、行業協會以及廣播電視臺等權利人共同參與,對癥下藥,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筆者認為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瞄準“突破口”,二是抓住“關鍵點”,三是擦亮“助推器”,四是決勝“主陣地”。
一、瞄準“突破口”: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法律是保護電視新聞作品版權最有力的武器。目前,我國《著作權法》正在進行第三次修訂。與前兩次修改不同,“第三次修改既非基于加入國際公約的需要,也非源于國際社會的壓力,而更多的是立足本土國情做出的主動性安排。因此,本次著作權法修改必須體現中國特色、解決中國問題。”③當前,包括電視新聞節目在內的新聞作品版權保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次修法應盡快對“時事新聞”進行清晰的界定,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條款,讓新聞作品保護有法可依。
通常,電視新聞節目(除單純事實消息外)與電視綜藝節目都歸為“類電作品”。據筆者了解,第三次送審稿中將電影作品、類電作品、錄像制品統稱為“視聽作品”?!耙暵犠髌贰笔侵赣梢幌盗杏邪橐艋蛘邿o伴音的連續畫面組成,并且能夠借助技術設備被感知的作品。電視新聞節目以電視活動畫面的方式播出,應屬于“視聽作品”范疇。一旦確定為“作品”,就會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從而徹底解決電視新聞作品保護的最大困擾,也是新聞節目真正獲得版權保護的“突破口”。
二、抓住“關鍵點”:加強行政執法力度。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將保護知識產權上升到國家發展基本戰略的高度推進。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國家版權局、公安部、工信部從2005年開始實施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劍網行動”。通過對快播播放器侵權案、人人影視網侵權案、射手網侵權案等一大批侵權盜版大案的查處,極大地震懾了侵權者的氣焰,得到權利人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公眾的高度評價。
國家行政主管機關一直是打擊侵權盜版的核心力量,也是解決版權侵權的關鍵所在。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保護同樣應取得行政機關的支持,并作為其中的一項專項整治行動納入到“劍網行動”中去。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劍網行動”已將工作目標鎖定在影視和新聞類作品的侵權盜版行為,“即嚴厲打擊網站、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以及各類新聞信息聚合類平臺未經許可轉載新聞作品的違規傳播行為,嚴厲打擊搜索引擎、瀏覽器、微博、微信等網絡服務商的幫助侵權行為,嚴厲打擊未經許可摘編整合、歪曲篡改新聞作品的侵權盜版行為,集中查處一批違法違規的網站、平臺和單位,依法取締、關閉一批非法新聞網站和網站頻道、微信公眾號?!雹?/p>
三、擦亮“助推器”:發揮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行業協會是市場經濟環境下新聞版權保護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制定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調解侵權糾紛、凝聚維權力量等方面起著“助推器”的作用。2017年“4·26世界知識產權日”,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十家中央新聞單位發起成立了“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而在同一天,在中廣聯電視版權協會的倡儀下,央視及全國大部分省級衛視在各自的新聞媒體上發布了《關于加強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聲明》,目標直指電視新聞節目的侵權盜版。其中央視的聲明中明確指出“消息通訊、采訪報道、調查評論、檔案紀錄等各類新聞作品,是中央電視臺重要的版權資產。中央電視臺對于未經許可使用前述新聞作品的違法行為將嚴格依法追究侵權責任。”⑤
此外,行業協會還應積極協調各新聞機構探索新聞節目版權許可使用合作機制,如打包付費、廣告分成等合作模式。變“對抗”為“對話”,變“競爭”為“競和”,促進新聞作品依法依規使用,實現新聞作品版權價值最大化,走出原有的維權誤區。
四、決勝“主陣地”:建設傳媒機構自身的版權防護墻。前面三點更多地是外部因素,媒體自身也要從內部發力,構建起版權保護的“萬里長城”。一是要健全維權機構,增加法務力量?,F代化的互聯網公司法務人員動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而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法務一直是邊緣部門,可有可無。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傳媒機構的法務團隊在保護企業無形資產、預防各類法律風險等方面都將起到越來越關鍵的作用。2015年,央視將版權管理部門與法務部門合二為一,在組織機構的建設上為傳統媒體的版權維權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二是要加強員工版權意識,構建新聞作品防護網。要讓新聞工作者真正認識到自己在新聞報道者中付出了創造性勞動,應當享有著作權,受著作權法保護。對于這樣的新聞作品要“先授權、后使用”“先授權、后傳播”,這是新聞傳播行為的基本底線,也是新聞工作者應該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三是借助高科技力量,主動維權。先進技術是對維權工作的強力支撐,很多新型侵權盜版是因為新技術而引發的,維權工作就必須“以毒攻毒”,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媒體一定要掌握傳媒發展的最新科技,如采用DNA、水印技術等,為新聞、綜藝等作品制作“身份證”或是“識別碼”,進而研發版權識別跟蹤系統和監測系統,主動而為,對侵權行動進行精準打擊。
2017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明確提出“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牢牢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薄耙獔猿中侣劸C合頻道的定位,堅持新聞立臺的方針”。廣播電視臺作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主陣地不可動搖,而電視新聞節目將在新聞立臺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地位和風頭有可能蓋過現在熱播的電視綜藝節目,因而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版權保護已是刻不容緩。
加強對電視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關系到媒體融合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廣播電視媒體應積極行動起來,在打擊侵權盜版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讓更多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者單位:湖南廣播電視臺)
本文責編:邵滿春
注釋:
①張 寧:《進一步明晰著作版權法中時事新聞版權保護條文》,新華網。
②姚 紅:《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釋解》,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頁。
③吳漢東:《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背景、體例和重點》,《法商研究》,2012(4)。
④賴名芳:《拿起法律武器,保護新聞作品版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08/03。
⑤《中央電視臺關于加強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聲明》,央視網,2017/04/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