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宇
年初的時候,一位客戶根據上年底修訂的戰略對公司組織架構和關鍵崗位做了調整。調整的方向一是增加了幾個新產品,二是把銷售權集中在了公司的營銷中心。執行半年下來,發現這樣做問題很大:新產品在市場上沒有得到預期的響應,營銷中心也無力把握這么多產品,整體銷售反而不如原來產品少的時候。無奈之下這位客戶匆忙決定暫停新產品的銷售,并且再度把營銷中心打散,把銷售權下放給具體的產品部門。從產品上馬到產品下馬,從權力集中到權力分散,公司在短短的六個月經歷了兩次截然不同的轉向。
這個企業的老總一方面擔心變化太多,員工跟不上,但反過來,又覺得事實已經證明不變不行,真是左右為難。他問我是否有什么辦法能減少變化,能讓變化有個度,讓員工不疲于奔命。這確實是個好問題,事實上很多企業都存在這個問題:一方面企業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改變,另外一方面很多改變往往被員工看成是瞎折騰。我的答案如下,在這里和您分享:
1.變與不變常常不是企業老總說了算。如果企業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必須作出相應的反應,否則原來讓這個企業成功的路走下去就是死路一條。在很多行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個規律,這也是為什么企業壽命遠遠小于人的壽命的原因:企業環境的變化遠遠快過人的環境的變化。
即使是微軟、聯想這樣的似乎早已超越了生死的企業也不例外,跟不上變化就會落后,落后久了就會破產。所以我認為企業老總的一個關鍵能力就是了解和識別與自己相關的大趨勢,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企業跟上大趨勢,而不是被淘汰。
老總和企業的這個能力,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能力,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適者生存的能力。企業的學習能力往往在初創階段是最強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企業有生存壓力,不學不行。但有了一些成功、有了一些資本之后,企業就容易吃老本,不求進取了。老總要警惕自己和自己的企業掉入自我滿足、井底之蛙的陷阱。變是常態,不變只能是暫時的。創新是必須的,守成只能是暫時的。
2.企業變化的速度由三個因素決定:一是大環境,二是企業所處的行業,三是一個公司自己的適應能力。易中公司在歐洲的一個合作伙伴一年有5%的增長就非常高興,因為在他們的環境中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在中國30%的增長未必是合理的。
有人做過調查,說中國人現在活一年相當于歐洲人活三年,說的就是這個環境問題。企業所處的行業,也決定一個企業變化的速度,有些行業可以慢慢來,但有些行業是快魚吃慢魚,慢不得。
互聯網行業“狗年”的說法,說的就是這個行業問題。狗的一年相當于人的七年,“狗年”是說在這個行業里一年要當七年過。
3.外部的變化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企業內部適應變化的能力。我發現很多老總看外部趨勢很準,但往往高估自己企業內部適應變化的能力,甚至作決策時不考慮員工的應變能力。這樣作出來的決定往往讓員工認為老板思維很跳躍,員工很難跟隨,也無法執行。這其實就是很多老總感嘆的執行難的一個根本原因:不是決策不正確,而是沒有人能做到老總正確的決策。
4.企業變化速度的問題最終是度的問題。變化速度不夠快企業可能死去,但反過來變化速度太快,員工不能跟隨而不得不再變回原來的做法,就變成了瞎折騰。
5.面對外部變化,我們必須有所變,不斷變。我們的新做法有對有錯,對了就是成功,錯了就是折騰。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做正確的決定,盡量減少決策錯誤造成的折騰。
如何做正確的決定,如何減少折騰?如何把握變化的度?我的建議是下面五點:
一是企業整體上一年可以有一次大的調整,通常在年底或年初;一次小的調整,通常在年中。調整次數太多,就會讓員工無所適從。但這不是說,即使我們發現方向錯誤也不作出反應。如果發現有方向性的錯誤,必須及時作出調整。
二是減少調整次數(減少折騰)的關鍵是盡量不做錯誤的方向性的決定。而減少方向上決策錯誤從而減少企業整體折騰終極的辦法是做實驗,就是花較小的代價,在小范圍內嘗試新做法。如果實驗有好結果,再去推廣;如果實驗結果不好,就放棄自己原來認為非常好的想法,決不用整個公司做實驗。要想不折騰大部分人,就不要拒絕讓小部分人及時地做實驗,為未來做好改變的準備。不主動應變的后果是不得不對外部變化臨時作被動反應,這往往是更大的折騰和更無效的折騰。
三是決策時要考慮員工的適應能力。柳傳志的說法很有道理:即使一個項目再好,如果沒有合適的人去做,你也不要做。放在這里就是說一個創新再好,如果我們的員工不適合,也不要去做。當然,我們可以從長遠考慮逐漸吸納和培養有更強能力的人,但這不能影響當下的決定。
四是決策流程上讓員工更多參與,尤其是底層員工。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員工是有相當強的判斷力的。至少能不能做好分配給他們的事情,他們的判斷往往比老總準確,因為他們更了解自己。
五是堅持一些做事的原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簡單原則,另一個就是集中原則。如果你的變化是讓一個人做太多的事情,這個事情會因為復雜而肯定做不成。如果你的變化是分散公司的力量做很多事情,這些事情因為資源分散肯定做不成。這些原則是不需要再用實驗驗證的。
總而言之,企業要勇于創新,但不能把創新變成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