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賢
摘要:當下媒介格局和媒介生態的重構,給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生存空間帶來挑戰,如何更好地適應當今的媒體環境,本文提出了四點建議以供參考:主持人應培養用戶思維、堅持電視節目“內容為王”的理念、加強自身文化修養、在節目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媒介融合 “用戶思維” “內容為王” 文化修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媒體技術發展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自2005年起“新媒體”這個概念進入到傳媒領域以來,專家學者們從其技術平臺、傳播方式、內容服務、盈利模式等諸多方面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國內電視行業也在不斷地積極嘗試與新媒體的互動與融合,比較早的探索當屬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創立的“手機投票”模式。時至今日,電視行業與新媒體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已是必由之路。那么,新媒體是狼還是天使?電視節目的主持人該如何適應融媒環境,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電視節目主持人如何調整自身,適應融媒發展。
培養用戶思維,拓寬與受眾的溝通渠道
隨著我國寬帶戰略的深入實施,信息化社會的建設不斷推進,云存儲、大數據等新一代的新興技術進一步發展。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自此,廣電行業與新媒體的融合并舉進一步得到深化。電視媒體廣泛開始使用新技術,如微博、微信、客戶端、二維碼等,不斷擴寬與受眾溝通的渠道,為受眾量身打造更悅聽悅目的精品節目。傳統廣電媒體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巨大的機會,有遠見和膽略的先行者已經初嘗到了互聯網思維帶來的甜蜜滋味。東方衛視的《女神的新衣》成功地將電視節目、電商、時尚、尖端科技等資源有機融合,帶給了受眾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受和購買體驗。類似的節目還有《舌尖上的中國2》《魯豫的禮物》,這種T2O(TV to Online)的商業模式顛覆性地給傳統廣電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經營理念,傳統電視行業的從業人員如跟不上互聯網思維的迅猛發展,必將落得個孤家寡人、顧影自憐的尷尬境地。因為在未來,科技一定會是贏家,電視行業必須始終保有自己的技術屬性,并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科技的變革和進步。主持人僅僅開通微博、微信恐怕還不夠,應該深入節目策劃、參與欄目選題,了解行業動態,尤其是互聯網動態,不僅具備新聞敏感,也應對科技發展、經濟動態等保持高度的警覺,時刻留意社會生活的風吹草動。央視主持人勞春燕在參加工作后重回復旦大學攻讀碩士,特意選擇了經濟學,為的就是能更好地把握社會經濟脈動。主持人恐怕都需要這點精神。
秉承“內容為王“理念,參與開發優秀原創節目
從2014年至2015年,我國的優秀原創節目大幅增加,如《超級演說家》《超級育兒師》等。面對受眾越來越挑剔的口味,加之不斷有民營資本注入市場,無論是新興媒體,還是傳統電視行業,制作高品質的視聽節目的經驗日臻成熟,可以預見,未來我們能夠看到的優秀節目會越來越多,無論是傳統電視行業還是新興媒體,生產出的節目既是文化產品,更是數據產品,受眾憑什么選擇A節目,而不是B節目,靠的就是專業品質和專業水準。受眾無論選擇哪一種終端(電視、電腦、平板、手機),都要求傳媒從業者加強學習,不斷推陳出新。美國學者丹·吉摩爾在其所著的《草根媒體》一書中說:“當傳統閱聽大眾發覺不用屈就于半身不熟的報導時,就會作鳥獸散,因為他們自己就能進廚房焙制新聞。”曾經我們講“內容為王”,但進入新媒體或者說融媒體時代后,不少人開始談“渠道上帝”,現在我們又回歸到了靠內容決勝的時候。現代意義上的主持人早已經是節目策劃、制作團隊當中的中堅力量,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充沛的學習精力才能在競爭中保持不敗。
加強文化修養,更好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2014年年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 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廣發〔2013〕97號),鼓勵各級廣電機構積極開辦原創文化類節目,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并給予資金、人才、評優評獎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傾斜。在此背景下,具有文化品位的電視節目逐漸成為了熒屏上的主流類型之一。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甘肅衛視的《大國文化》、山西衛視的《你貴姓》等。這些優秀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叫好也叫座,并且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的肯定,同時也對主持人的文化修養提出了要求,而且這類節目要想表現出色,主持人僅靠嘴皮子利索和幽默風趣遠遠不夠,因為許多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成為了節目的支柱,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擔任總裁判;《中國成語大會》邀請歷史學者蒙曼、文化學者酈波擔任評委;而《你貴姓》節目則長期與文化名人梁宏達合作共同完成節目制作。節目中特別設置了點評、講解等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了歷史文化知識,延伸了節目的文化深度,主持人如果自身文化修養不夠,就難免會被節目組邀請來的專家學者的光芒掩蓋,從而難以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沒有品牌效應,也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
講好中國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電視欄目播出的“最后一棒”,主持人更是引領社會價值觀的風向標。面對當前中國社會多元價值差異共存,主流價值缺失偏離的傾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尤為迫切和必須。有的主持人錯誤地認為,宣傳黨的方針、路線、政策,主流道德價值觀等,就一定是刻板的說教,實則不然,視聽節目利用聲畫雙軌,具備形象、生動的特點,只要掌握好方式,視聽節目既可以做得老百姓喜聞樂見,又可占領輿論高地。近年來,央視一直把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各類節目當中。如2015年春節期間的《新聞聯播》播放的《春節團圓的精神守望,只為多看你一眼》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也收獲了海量的好評,它傳遞的價值觀就是:對家人盡責,對崗位盡職。在觀眾、網民刷屏點贊、感動熱議的同時,那一份深切的家國情懷也深深地植入了人們心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始終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選擇,能將感人的事跡、動人的情懷用細節展現,有溫度的表達,就能打動觀眾。央視七套的《鄉約》節目是一檔通過節目傳遞主流價值觀的優秀電視欄目,該節目定位于農村青年男女的相親故事,依靠主持人肖東坡的幽默詼諧、參與嘉賓的自然大方、錄制場景的樸素征服了不少觀眾。每位嘉賓的選擇也頗具講究,大多是有志農村的青年,在參與節目的過程中講述個人的奮斗故事,自覺完成了傳遞主流價值觀的任務。除了《鄉約》,《中國達人秀》《夢想星搭檔》等節目都貫穿了中國夢,將一個個感人的奮斗故事搬上熒屏,弘揚傳遞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endprint
結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于2016年8月的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4〕48號),次月,中共中央辦公廳正式下發《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了融合媒體的基本目標是:把傳統媒體影響力向網絡空間延伸,激發媒體的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掌握網絡空間話語權,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保障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和執政安全。媒體融合不僅是傳統廣電行業面臨新媒體挑戰而做出的選擇,更是國家戰略需要。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七家廣電機構獲準建設、管理和運營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有14家廣播電視機構獲準提供互聯電視內容服務,六家廣電機構獲得通過手機電視由“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戶端)播放視聽節目的許可。湖南衛視在2014年金鷹節互聯盛典上成功運用了彈幕互動的模式直播,實現了電視屏、手機屏、電腦屏三屏互動,有效地將年輕觀眾吸引到了電視屏幕前。2015年參與央視春晚“微信搖一搖”的用戶更是達到了110億次。由此可見,新媒體的出現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不是將其空間擠壓的更小,而是將其“推到了他們更具優勢的領域”。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只要不斷拓展新技術,探索新興媒體發展模式,強化用戶理念,增強內容建設能力,完善自身道德、文化修養,新媒體就不是狼,它讓傳統媒體更優秀。每一位電視行業的主持人都應當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為我國廣電事業的發展再譜華章。(本論文是【山西傳媒學院2016年度校級青年基金項目】課題《山西省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媒介素養調查研究》,課題編號為20160015的相關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欄目責編:曾 鳴
參考資料: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2.[美] 丹·吉摩爾著,陳建勛譯:《草根媒體》,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李懷亮主編:《新媒體:競合與共贏》,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王長瀟主編:《新媒體論綱》,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楊保軍:《新聞觀念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