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茵 粱香偉
摘要:隨著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中國各種娛樂節目霸占熒屏,給觀眾帶來笑聲的同時也引發了爭議,主要是有些節目顛覆了傳統的金錢觀、婚戀觀、幸福觀等,價值觀迷失現象嚴重,主要表現為:宣揚拜金主義,打造虛假的情感游戲,追求低俗的感官刺激。因此,主管部門應加強管理,使娛樂節目提升文化品位,傳播符合主流的價值觀,促進電視藝術的真正繁榮。
關鍵詞:娛樂節目 價值觀迷失 拜金主義 情感游戲 低俗
伴隨著電視娛樂節目的火爆,質疑、批判聲音也隨之產生,有些節目一再挑戰我們傳統的金錢觀、婚戀觀、幸福觀等,價值觀迷失現象嚴重,實在令人堪憂。“所謂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事物的善惡、美丑、是非的一種認知和評價,簡單地說,就是人們關于價值的根本觀點。”①可見,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事物最基本的態度和立場,極大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標準。目前,國內娛樂節目暴露出的違背傳統觀念的價值觀,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令青少年陷入迷途而不知。價值觀迷失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明顯的拜金主義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醫療、教育、住房的商品化,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形成的價值觀遇到極大挑戰。江蘇衛視王牌節目《非誠勿擾》作為一檔婚戀真人秀,在引導青年男女正確擇偶、宣揚積極健康的兩情相悅的愛情觀上出現了偏差,女嘉賓公開的金錢擇偶標準引發爭議。女嘉賓馬諾公開宣揚:“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這種雷人話語體現的婚戀觀令人不齒。還有女嘉賓選擇男嘉賓時最在乎的就是房子、汽車、存款等物質條件,而具有孝道美德、草根出身、堅強奮斗的勵志哥卻被全場女士滅燈。這種以金錢為主的擇偶標準無疑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拜金主義,因此馬諾等一些女嘉賓被人冠名“拜金女”。
《非誠勿擾》中女嘉賓畸形的價值觀通過大眾媒介廣泛傳播,助長了不良社會風氣,尤其對青少年帶來惡劣影響。北京大學教授陳旭光說:“媒體不僅僅是載體和信息,而直接是文化形態,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媒體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感受外部世界以及建構社會現實的方式,對人的接受教育、成長和社會化,對社會的穩定,對文化的發展,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②一些中學生、大學生因為社會實踐活動較少,其認知和價值取向大多是通過電視等大眾媒介獲得的。他們的辨別能力較差,對電視節目呈現的金錢崇拜、炫富等扭曲的金錢觀不加思考地認同,并在現實生活中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以致于釀成悲劇。如中學生為買蘋果手機賣腎造成三級殘廢,一些大學生為了滿足較高的物質消費,卷入校園貸款背負幾十萬元的高利貸,償還無望而自殺。更有甚者一些女大學生為買化妝品、名牌衣服不惜“裸貸”。這些青少年單純,愛慕虛榮,極易受電視節目的影響,難以抵制物質的誘惑,做出不理智的選擇,導致悲劇的發生。馬諾的金錢觀播出后,引起電視管理者的警惕,隨后江蘇衛視被下令整改。
虛假的情感游戲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北京、上海等集聚著大量的單身青年男女,他們為生活、工作奔波,幾乎沒時間談情說愛,因此針對“剩男”“剩女”的相親節目應運而生,如《我們約會吧》《非誠勿擾》《為愛向前沖》等不僅吸引了大批單身青年,還取得了驕人的收視率。為達到較好的效果,節目中常設計戲劇化的情節,甚至違背真人秀“真實”的重要原則。節目越來越遠離相親宗旨,淪為無厘頭的情感游戲。如《非誠勿擾》的女嘉賓大多是雇傭的模特、主持人,有些男嘉賓還是已婚男士,其身份有廣告公司經理、美容咨詢師、藥品銷售經理等。他們為自己企業做廣告或為名利參加節目,從一開始就以欺騙觀眾的面目出現,言不由衷,以閃婚、戀愛不問結果等價值觀誤導無數急需建設性婚戀經驗的年輕人,遭到人們的批判。
另外,有些節目直接采取游戲方式,讓陌生男女嘉賓速配成功,營造一種找到真愛的虛幻情景。如《愛情來敲門》就采用游戲的方法,讓5對男女嘉賓一起做游戲,在游戲中親密接觸,相互吸引,展示個人魅力,最后決定牽手。這與“婚姻是大事”的傳統觀念相背離。這些節目會讓年輕人產生錯覺,新時代的愛情就是節目中的“快餐愛情”,這樣的愛情才是新潮的愛情,不經意間在生活中當模板。這種視情感為游戲的節目不僅在感情上欺騙觀眾,還會誤導單身青年,導致生活中頻現閃婚又閃離的現象,更讓青年人不相信愛情,不懂怎樣經營愛情。中國近些年來離婚率不斷攀升、家庭悲劇不計其數,與婚戀節目傳達的戲劇化、虛假化的戀愛觀密切相關。《非誠勿擾》女嘉賓王佳殺人案件更加證實了這一點,她一直活在節目中美麗“女神”的虛幻中,接受不了婚房按揭和單調的婚姻生活,因此患上抑郁癥最終殺死了丈夫。這些盲目追求金錢,忽視情感培養的婚姻悲劇不勝枚舉,不能說完全是電視娛樂節目造成的,但是其張揚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助長了不良社會習俗,使青年人誤入歧途,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低俗的快感追求
我們通常把欣賞電視節目說成看電視,正是強調了“看”這一行為本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之所以是電視,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能看。人們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動感的畫面——成千上萬的圖片,稍縱即逝卻斑斕奪目。正是電視本身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它必須舍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適應娛樂業的發展。”③尼爾·波茲曼一針見血道出了電視被看的本質。因此各家電視臺則不惜投入巨資,打造美輪美奐的節目,以滿足觀眾這種“看”的心理,借此獲取可觀的經濟利潤。《爸爸去哪兒》之所以火爆,與其明星子女的參與有很大關系,即這檔節目滿足了觀眾的窺視欲。以往,明星對自己的婚姻、子女大多遮遮掩掩,害怕被媒體曝光,如今卻主動把隱私公布于眾,大大滿足了觀眾獵奇的心理。而東南衛視與韓國合作的明星夫妻真人秀節目《真愛在囧途》,以陳赫、許婧等三對夫妻的韓國旅行為賣點,72小時全程跟拍,甚至在陳赫夫妻的臥室安裝了攝像頭,極大地讓觀眾偷窺了明星的私人生活。這種無處不在的窺視欲只能把觀眾引向低級的感官追求,使節目淪為低俗的消費品。endprint
在視覺文化主導的時代,觀眾不合乎道德的偷窺行為在大眾媒介的掩護下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負罪感蕩然無存,反而獲得刺激性的滿足。正如拉康說:“觀眾有一種普遍窺探別人隱私的視覺快感。看與被看的敘事成規會創造出一種心理錯覺。這種心理錯覺極大地刺激了觀眾的偷窺欲望,使他覺得是在偷窺一個隱秘的世界。”④何況現代技術的進步為這種偷窺提供了條件,觀眾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不合理性,反而在娛樂的面具下得到了庇護。除了挖掘明星隱私外,有些節目還以捉弄明星、令其出丑獲取較高的收視率。如《奔跑吧兄弟》在兩組嘉賓中設置“間諜”,令其互相殘殺,有時讓嘉賓在泥水中完成艱巨任務。當大名鼎鼎的范冰冰等大牌明星渾身污泥、痛苦不堪地出現在電視屏幕上時,觀眾審視小丑的優越感油然而生。這樣故意戲虐明星的娛樂究竟有什么意義?不過是讓觀眾釋放了低級的感官快樂而已,與較高境界的精神愉悅有天壤之別。美學家李澤厚認為美感的層次有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和高層次的悅志悅神。目前,中國大多數的娛樂節目還停留在低俗、惡俗的低級感官刺激階段。這種現象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娛樂節目必須提高文化品位,營造健康向上的欣賞氛圍,傳播符合主流的價值觀,以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結語
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大眾紛紛投入娛樂的懷抱以獲得自由和解脫,然而這種愿望注定是失望,哲學家阿多諾早就預言:“娛樂許諾給人的自由,不過是逃脫和否定。”⑤娛樂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為經濟利益而把所有的公共話題都變為娛樂有害無益。“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⑥因此,對于娛樂節目價值觀迷失現象,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國家主管部門必須加強管理,節目制作者應認真履行自身職責,打造富有人文精神、愉悅心靈的優質娛樂節目,令觀眾享受健康的精神生活。同時觀眾更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堅決抵制以粗俗為時尚的不良節目。相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一批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的娛樂節目必將脫穎而出,真正促進電視藝術和大眾文化的發展。(本文為江西省藝術規劃項目“當代電視娛樂欄目的價值取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號:YG2012114)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欄目責編:曾 鳴
注釋:
①左亞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和深化》,《江西社會科學》,2013(1)。
②陳旭光:《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③⑥[美]尼爾·波茲曼著,章 艷譯:《娛樂至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④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⑤[德]阿多諾著,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