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
摘 要:評價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初學數學評價應當遵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進師生相長和實現課程改革總體目標的評價模式與方法。下面筆者就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評價進行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師生;評價;改革;數學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培養目標在原有“雙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中,除了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以外,還能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經驗。正是基于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養的提高這一教育理念,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上也要與時俱進,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不是單純地關注學生技能的熟練,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系統,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習真正在發生。
下面筆者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評價的改革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將教師一人評價學生改為教師與學生相結合評價
數學課堂應該是靈動激情的課堂,筆者一直認為要重視啟發式教學,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并且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在獨立思考以及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學會思考。這個學習過程如果只是老師全程在關注、全程在評價學生,對學生而言這個評價結果是片面的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將教師一人評價學生改為教師與學生相結合評價顯得很有必要。只要數學學習在發生,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就可以開展交互式評價。
譬如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肯定的笑容,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的聲音真響亮、你分析得非常到位、你這么厲害能想到這個方法,你的方法比老師好哦”等等話語。教師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情感有著深刻的影響,許多學生越學越出色往往是教師肯定評價的正面作用。學生有著無限可能,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是否完整,是否嚴謹,這是課堂寶貴的生成資源,教師善加運用,一定可以更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自我評價是師生交互式評價不可缺少的方式。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或者被動地回顧學習環節,肯定自我價值,發現還存在的問題進行二次糾錯。筆者一直堅持鍛煉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循序漸進,效果事半功倍。可以說這個過程是一個內化過程,能夠不斷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技能、學習方法、學習收獲進行反思歸納總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
學生對他人評價更是學習互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比較他人和自己,學生能夠明確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揚長避短,不斷進步。當下翻轉課堂微課程非常流行,課堂前學生自己學,課堂中學生自己說,課堂后學生自己練。那么翻轉課堂中學生自己說就更加要求學生思考評價他人,實現翻轉課堂的高效性。師生、生生交互式評價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闊了學習的思維空間,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情真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這樣一種熱烈和諧的學習氛圍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在評價中進步提高,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 將考試成績評價學生改為考試與學習過程相結合的評價
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一個指標,但是對學生評價不能只注重學習的結果,這是不科學的。譬如有的學生平時學習不是很努力,通過考試前一段時間的“臨陣磨槍”,也會取得一個比較好的成績;又或者有的學生平時上課表現并不認真,但是智商很高,考試時也會取得一個比較理想的成績。如果對于這樣情況的學生只憑一個考試的成績,不能進行全面的評價,顯然是不科學的。
那如何將考試與學習過程相結合來全面評價學生呢?
(1) 評價目標與學習目標有機結合,建立以評價學生基本素養為重點的目標體系
首先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考察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具體體現為考察他們的學習興趣、行為態度、合作交流、自我信心四個方面。其次教師考察學生知識領域的掌握情況,具體表現為考察學生概念性知識、過程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解決問題四個方面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便教師了解學生在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方面的發展,真正做到建立以評價學生基本素養為重點的目標體系。
(2) 把課堂練習的學習功能和評價功能有機結合,發揮評價的診斷性功能
課堂練習的學習功能很強大,可以承上啟下銜接所學知識;可以通過變式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可以通過整合題目的信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尊重事實、敢于質疑的數學好素養。可見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數學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學生學習評價和改進教與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師生交流的平臺。
課堂練習的評價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具體如下:
1. 反饋功能
對教師而言課堂練習能幫助教師充分了解每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狀況和變化,了解重點知識掌握與否,還是否存在問題。對學生來說,開展課堂練習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重要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
2. 激勵功能
教師通過課堂練習評價可以發現學生的奇思妙想,從而鼓勵學生肯定自己不斷思考等。對學生來說,開展課堂練習評價可以促使他們嘗試多角度多維度尋找解決方法,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思路等。
3. 調控功能
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練習的生成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生通過課堂練習評價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有助于強化自身的優勢,同時不斷有意識地糾正自己學習中的錯誤,提高學會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endprint
筆者認為只有把課堂練習的學習功能和評價功能有機結合,才能發揮評價的診斷性功能。所以合理地、多層次地設計課堂作業,為發揮評價的診斷性功能提供有效反饋,這是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 將評價標準單一性改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多元目標評價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及社會環境因素,使得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客觀存在著“個體差異”。雖然大家學習的是同一門數學課程,但學習的速度、水平以及能力優勢則是大不相同。《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評價標準單一會扼殺掉一個學生其他方面的潛力和才能,因此將評價標準單一改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多元目標評價是教師要重點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相對應的目標,即在保證學生都能達到最低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教師要充分認可不同起點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取得的進步,同時還要尊重不同學習個性和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獨特性和創造性。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課堂練習評價、考試評價外,還進行了如下嘗試。譬如口頭評價,根據“短、小、勤、快”的原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利用口頭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和反饋,有效地促使學生朝向既定的學習目標發展。譬如數學家宣傳冊的展覽,每個學生除了有規定的封面、目錄設計外,里面具體的內容各有特色,有的學生發揮畫畫特長,將數學家的故事畫成了連環畫,讓人眼前一亮;有的學生字寫得很不錯,設計了很多欄目,每一面都像是一份內容豐富的手抄報;有的學生有較強的電腦技術,借助信息技術設計出的宣傳冊就像精裝本等。譬如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社會實踐的探究展示,主要形式為課件,將知識點融于生活中寓教于樂。譬如基于數學基本模型的小論文撰寫,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寫出一篇篇精彩紛呈的小論文,學生們視角獨特,觀點精彩,甚至還有知識的后延和拓展。譬如數學之星的評選,增加了學生的成功體驗機會,有利于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樹立自信。
客觀的說實施多元目標評價,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觀念,不僅促進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的轉變,更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全面和諧發展,最終達到師生教學相長的目標。
總而言之,學生評價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積極構建動態的、開放性的、著眼于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切實轉變自身的評價觀念,使我們的教育事業朝著健康的方向去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
[3]趙希武等,《關于學生評價改革的幾個問題》.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02(19).endprint